海口市第一中学是海南省首批普通高级中学一级(甲等)学校,教育部首批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国家级示范校。2022年,遵循《海口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推进中小学集团化办学的实施意见》,海口市第一中学主动担当,带头参与集团化办学,辐射带动基础教育发展,努力办好永兴中学和石山中学两所乡镇中学,让永兴和石山地区的孩子在家门口“上好学”。
管理互通:“三进三送”提升1+N发展实效
海口市第一中学教育集团实行1+N发展制度,1为海口市第一中学教育集团总校,N为秀英区石山镇石山中学、秀英区永兴镇永兴中学两所教育集团成员校,未来辐射帮扶更多。坚持以“资源共享,协同发展”为方针,以质量提升、特色为主、和谐共生,优势互补、携手并进的原则,着力打造优质集团化办学,为基础教育发展贡献力量。
两年来,海口市第一中学集团总校结合自身优势,积极探索、勇于实践,采取“三进三送”的合作模式(进干部、进教师、进学生,送课例、送教研、送培训),集团总校派出执行校长到成员校进行帮扶管理工作,成员校分批派出干部、学科教师到总校跟岗学习,提升成员校教师学科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集团总校沉浸式开展与成员校校际帮扶,实现教育资源共享,总校与成员校和谐发展,推动学校教育教学均衡发展,指导成员校完善学校发展规划和校内各项管理制度,提高学校管理科学化和规范化水平,在办学理念、管理制度、课程资源、教学安排、集体备课、联合教研、教师培训、招生管理、考试管理、综合素质评价、研学实践、艺体活动、教育信息化等方面实现共建共享,增强学校办学活力和内生动力。
课程育人:构建五育并举的课程体系
集团总校带领成员校对国家课程、拓展类课程、综合类课程进行开发和建设,涵盖了7个领域、28类课程群,形成了具有一中特色的五育并举的课程体系。同时,成立学生发展指导中心,指导学生选择适合的课程,构建规范有序、科学高效的选课走班运行机制,满足每一个孩子的需求,助力孩子的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集团化办学工作目标之一是力求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方式转变。
课堂变革:形成多样的学习样态
海口市第一中学集团总校坚持守正创新的原则,稳中求进,以教育科研为抓手,以优秀校园文化为辐射,着力变革教学方式,积极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同时,学校整合科技社团、选修课、研究性学习等课程形式,突出自主学习;以科技创新大赛为平台,以项目研究为载体,进行真实问题探究,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获得了社会好评。
为帮助成员校提高教学质量,自主题教育开展以来,海口一中制定了一套完整的石山中学常规课堂管理办法,为教师在课堂上“讲、学、练、考、评”等要求建章立制,学校教学部门跟进、科组监督检查,逐步改变课堂育人生态。
师资引领:提升专业化育人水平
教育集团注重教师队伍建设,实施教师培养“六六六”工程,六层级梯队培养体系:教师—新秀—骨干—学科带头人—正高;六种培养方式:研修培训学习、课标教材研究、校本教研探讨、课堂实践探索、主题讲座分享、研发课程资源等;六种关键能力:课程建设能力、课程实施能力、课题研究能力、资源开发能力、质量提升能力、学生发展指导。
协同育人:建立多元的育人机制
教育集团因地制宜整合资源,创新育人机制,建构校际协同、家校协同、社会协同的“三协同”育人机制。海口市第一中学集团总校与永兴中学、石山中学在“集团化”工作中,注重以城带乡、以强带弱,充分发挥核心学校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快缩小基础教育城乡和校际差距。与近10家科研院所和职业院校合作,建立学生职业生涯体验基地,为学生提供体验不同职业特点的机会。发挥家长、校友等社会资源优势,聘请校外专家10名,聘请家长讲师10名,聘请校友讲师10名,“共建平台、共创课程、共享资源”,在育人方式、育人环境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价值,产生了良好的育人效果。
充分利用集团总校的教学资源优势,组织学生参加集团总校的文化艺术节活动,举办学生各类球赛和学习交流活动,参观校史馆和艺术馆等。让学生互相学习,共同提高,开拓视野。
成果辐射:发挥积极的示范作用
在海口市第一中学与成员校的共同努力下,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带动成员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教育集团整体提升办学品质,集团化办学取得初步成效,以教育教学的一流业绩,提升人民群众的教育获得感和幸福感。目前,集团成员校面貌焕然一新,学生回流,家长方便,老百姓满意,在家门口上好学校的梦想成为现实。
海口市第一中学集团化办学的实践表明,通过创新管理模式和办学机制,可以有效提升教育质量和促进教育公平。未来,我们将持续采取“三进三送”的合作模式,发挥好海口一中强校的资源优势,完善集团化办学的体制机制,对石山镇石山中学、永兴镇永兴中学进行深度帮扶,努力实现集团内学校的管理互通、资源共享、教研联动、质量共进,努力促进海口市第一中学教育集团各学校优质互补、整体提升、一体发展,着力打造优质集团化办学品牌。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