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理工大学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决策部署,统筹学校教育、科技、人才等优势资源,在组织建设、智力支持、科技支撑、教育助力、消费帮扶五个方面持续发力,助力湖北省保康县后坪镇九池村各项工作全面发展。
突出顶层设计,助推乡村振兴。学校成立定点帮扶与对口支援工作领导小组,完善《定点帮扶与对口支援工作方案》,形成了学校党委统一领导、部门协同配合、师生积极参与的定点帮扶与对口支援工作机制,从顶层设计统筹谋划乡村振兴驻村帮扶工作。学校党委常委会每年定期召开定点帮扶与对口支援工作专题会议,研究决策部署定点帮扶工作,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协调制定帮扶工作方案,校内各单位主动对接、认领和落实帮扶任务;学校领导与省定点帮扶牵头单位签订年度省直单位定点帮扶责任书,认领年度帮扶任务,与校内有关单位分解任务,学校定点帮扶工作牵头单位负责监督实施,确保不打折扣完成年度总体目标和任务;选派优秀年轻干部到保康县挂职,连续10年派出驻村工作队扎根九池村,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立防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
突出责任担当,强化发展动力。一是强组织固根基。学校积极探索党建引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创新党组织设置,健全“村党支部—村民党小组—党员联系中心户”的村党组织体系,规范“三会一课”,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调动党员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二是兴产业助发展。学校筹集资金98万元,建设农产品初加工厂,填补产业发展空白;种植特色牡丹200亩,开发牡丹花茶、牡丹籽调和油等新产品,提高涉牡丹产品的附加价值;改造村集体低产茶园50亩,新建茶园30亩,发展高山茶叶产业;鼓励引导村民因地制宜种植核桃、木耳、香菇、天麻、苍术等特色农产品,养殖生猪、山羊、土鸡等,增加农民收入。三是重科技展优势。为充分发挥学校科技优势,推进科技下乡,助力乡村振兴走深走实,学校邀请湖北省农科院、武汉市农科院等单位的多名专家,深入保康县和九池村查看产业发展,开展科学研究和调研,建言乡村振兴;开展技术培训,促进技能提升,先后为保康县培训了400余名基层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为30余农户提升核桃护理技能;围绕产业设立研究生工作站,探索科技合作新途径,已陆续派遣15名研究生参与科研项目。四是促教育惠文化。学校深入开展“智志双扶”活动,先后有近300位大学生社会实践队员和研究生支教团在保康县开展系列志愿服务活动,吸引1500余名山区孩子报名参加,为山区儿童“筑梦引航”。“湖北名师”范小春在后坪镇中心学校设立“名师工作室”,每年捐资2万元设立“名师助学(教)金”,用于资助品学兼优困难学生21名,“育人模范”好老师10名;武汉理工大学附属小学与后坪镇中心学校开展“结对帮扶送教”等活动。学校积极推进九池村文化建设,提高村民文化素质,捐赠图书2000余本,建成村图书阅览室和数字农家书屋,极大地丰富了村民业余文化生活;艺术与设计学院师生设计了九池村文化墙、村标、观景平台等,美化居住环境;组织文化下乡,举办“红色电影下乡行”“专家教授九池行”“图书漂流进村屋”等活动,推进文明乡村创建工作。
突出全员参与,汇聚帮扶合力。学校持续加强与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校友及校友企业以及公益组织等社会力量的协作配合,引导各类资源向保康汇聚,形成帮扶合力。学校领导亲自挂帅,党政办牵头统筹校内外资源,推动“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确保帮扶工作同心同向同行;职能部门和直属单位积极认领分解年度帮扶任务,并将任务完成情况纳入单位年度考核目标,二级教学科研单位积极采用多种方式参与定点帮扶工作。
接下来,武汉理工大学将结合帮扶地实际情况,以激发内生动力为根本,继续做好定点帮扶工作,为湖北乡村全面振兴贡献理工智慧和力量。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