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正式颁布。作为一线教研员和学科教师,我们面临着从理念到实践转化的巨大挑战。如何将新课标的新理念转化成一线教师的课堂教学实践行为?带着这样的困惑,我有幸参与了小学高段道德与法治教材的修订工作。
教材编写是国家事权,是落实党和国家教育政策的重要行为,是课程和教学改革得以实现的重要载体。历时两年的时间,教材编写像一条纽带,让我与课标专家、不同领域学者、来自一线的教师,组建起一个特殊的高级研修班。研修班的学习过程也很特殊,学段编写组内研讨、撰写、修改,学段协调,各领域专家和学科教师审读,一线试教、句读、再修改……做中学、做中研、做中感,编写的过程中,我不断深刻领悟新课标的理念,并通过教材内容的呈现,实现从理念到教学改革实践的落地转化。接下来我就谈谈自己的几点研修体会。
思政一体化是党和国家推进思政课建设的重要举措,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坚持大中小学纵向主线贯穿、循序渐进,各类课程横向结构合理、功能互补的原则,确保教材的政治性、科学性、时代性、可读性”的要求,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提出了非常具体的要求,这也是思政课教材编写落实思政课一体化的根据所在。
道德与法治教材涉及四个学段,新课标已经从课程标准内部一体化角度提出了细分的要求,如何实现“循序渐进,螺旋上升”,需要教材编写过程中既把握好侧重点,又关注衔接点。例如:新课标围绕核心素养设置课程目标,不同学段目标都对诚实守信提出了要求。1-2年级要求:讲诚信,守约定;3-4年级要求:诚实守信;5-6年级要求:懂得自律,诚实守信;7-9年级要求:懂得诚信是做人的基本要求,做到言行一致。
作为高段教材编者,为了找到学段侧重点和衔接点,我从学段目标出发,继续从新课标“课程内容”和“学业质量”部分寻找答案。在课程内容的教学提示中,我找到本主题的教学建议是:收集道德模范的故事,了解他们如何做人,体会诚信的重要性;在学业质量的描述中,我找到对诚实守信部分的描述是:能够辨识失信失德行为表现,知道诚实守信的意义(道德修养、健全人格、法治意识)。
当我从学段目标到课程内容,再到学业质量描述,一路梳理下来,我对高段这个主题内容有了清晰的定位,找到了和其他不同学段的衔接点。于是,在编写中,素材内容选择更加贴近现实生活和学段学生的年龄特点,活动设计更加具有思辨性,使得同一主题内容在不同学段之间螺旋上升,为教师实施教学一体化奠定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老师要用心教,学生要用心悟,达到沟通心灵、启智润心、激扬斗志。”
作为教材编写者,编写过程重点就是要解决好“选好故事”和“讲好故事”的难题,实现与党和国家重大理论创新同步推进,体现核心素养的要求、提供素养培育的思路、落实素养培育的方式等。具体来说,“选好故事”要求时刻关注党和国家召开的重大会议,认真学习最新文件精神,及时了解新闻时事,还要关注社会生活和学生生活有哪些新话题、新变化等,充分发挥新时代伟大成就的教育激励作用,不断丰富思政课教学内容;“讲好故事”就是基于核心素养的培育,通过情境的逐渐复杂化,任务的不断丰富化,设计角色扮演、调查访谈、查阅资料、动手制作、观点辨析等多样的学习活动和任务,引导学生学习相关内容,实现学习的内化过程,为形成和践行正确的价值观奠定基础。
新课程强调转变育人方式,发挥实践独特的育人功能。新课标强调,教学要加强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加强课内与课外的联结。因此,在编写过程中,我还注重通过素材资料和活动园的设计,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文化遗产,把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推动学生更好地了解国情民情,坚定理想信念。
新学年,新教材进入实施阶段,面临新形势新任务,作为一线思政课教师,在参与编写的高级研修过程中,我深深地体会到教材是落实核心素养、培育新理念的重要抓手,是推进思政课教学创新改革的重要文本依据,这次的编写历程帮助我进一步学深悟透新课标新理念,促使我在课堂教学创新改革实践中有了新的思考。(作者系北京市朝阳区教育科学研究院小学道德与法治教研员,小学《道德与法治》新修订教材六年级下册作者)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