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安康学院教育学院:党建引领聚合力 协同创新育新人

发布时间:2025-03-26 作者:屈玉渊 罗从政 李静 唐丹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陕西省安康学院教育学院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及省委关于高等教育工作重大决策部署,全面部署落实学校各项工作要求,坚持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全面推进基层党组织建设,形成独具特色的“党建+X”工作模式,为学院事业发展提供坚实的政治保障和组织支持。

强化政治引领 筑牢党建根基

坚持党的领导。学院始终将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大力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堂、进教材、进师生头脑。通过中心组理论学习、教职工例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三会一课”等途径,引导全院师生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筑牢党建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基石。

突出问题导向。聚焦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不足、基层党支部作用发挥不够等问题,系统谋篇布局,精准施策发力,强化制度建设,建立长效机制,制定《教育学院党总支加强规范化党支部建设 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实施方案》《教育学院中心组理论学习制度》《教育学院教职工政治理论学习制度》等20余项制度,建立健全党员教育管理的长效机制,压茬推进党建工作走深走实。

深化“党建+X”模式 推动融合发展

实施“党建+队伍建设”。重视基层党建队伍建设,以选优配强党建队伍为抓手,坚持理论学习和实践锤炼相结合,围绕思想淬炼和业务提升两方面,落实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的培育责任,形成一支政治坚定、思想过硬、有责任心和创新能力的党建团队。

实施“党建+人才培养”。在全校率先提出课内外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思路,也是最早实现第二课堂课程化、规范化的院系;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推进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与修订工作。小学教育专业、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开发与地方小学、幼儿园对接合作,共同探讨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

实施“党建+学生工作”。坚持党建与学生工作深度融合,构建全方位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通过文体活动、班会团日等多种形式,强化诚信、感恩、理想等养成教育,带动良好系风、学风和班风的建设;注重两支队伍建设,实施“学生干部队伍素质提升工程”,形成“以点串线,以线织面”的网格管理模式,构筑学生自我管理的坚实基础。构建党建带团建、团建促班建的工作机制,组织学生参与各类专题活动和科技文化竞赛,全面推动学生的成长与发展,达到育人育心的目标。

实施“党建+学风建设”。以“三全育人”理念为引领,制定《教育学院“3-3-1”学风建设专项实施方案》,狠抓“教、学、管”三个环节,占据课堂、宿舍、考场“三个阵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升教师教学质量,增强学生学习主动性,强化辅导员精细化管理,形成全员育人格局。通过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和严格的考勤、考试管理,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学业成绩,营造良好的学风氛围。近年来,学生在各类竞赛和资格考试中屡获佳绩,学风建设取得良好成效。

实施“党建+文化建设”。整合线上线下资源,重点开展传统文化和红色文化教育,结合重要节庆日和纪念日,利用第二课堂、主题班团日等活动,让学生深刻领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效利用校园文化建设平台,打造一系列校园文化品牌项目,如《党建团建塑品格,第二课堂强素质,社会实践铸卓越》等,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综合素质,形成具有特色的文化育人长效机制,增强学生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实施“党建+志愿服务”。组织学生参与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和服务,如暑期社会实践服务队、扶贫支教等活动,助力学生专业核心能力的增长,使学生在志愿服务中学以致用,全面认识和了解基层实际,培养浓厚家国情怀,全面提高综合素质。

打造特色品牌 树立先锋示范

创建“党性加油站”党建品牌。通过“教育卫士”锻造工程、“战斗堡垒”夯实工程、“智慧薪火”拓展工程三大工程,铸造具有鲜明特色的党建品牌,提升党组织的政治功能、组织功能和服务功能。

发挥支部书记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各支部书记以身作则,带头承担重要任务,在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方面发挥引领示范作用。教师党支部“双带头人”比例达到100%,在国家级、省级项目申报中取得显著成绩。

完善工作机制 保障长效运行

建立完善的意识形态及宣传工作体制。制定《教育学院意识形态工作计划》《教育学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办法》等多项制度,层层签订责任书,确保意识形态工作的实效性。

强化党风廉政建设。突出廉洁办学、廉洁从教、廉洁自律的主线,结合教学科研、学生管理和师德建设,开展专项学习活动,增强党员干部纪律规矩意识和廉洁自律意识。

注重安全风险前置意识。重视机构建设和制度建设,强化规范管理,定期开展师生安全教育活动,确保全院稳定安全工作持续向好。

优化资源配置 赋能全面发展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鼓励青年教师继续深造,增加双师型教师数量;推荐教师到相关行业锻炼,了解地方基础教育现状;积极服务于地方基础教育工作,提升教学质量。

促进学生成长成才。通过第二课堂、校园文化活动、志愿服务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自主管理,提升综合素质。建立学业导师制,加强对学生的学业指导和心理辅导,帮助学生顺利成长成才。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