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西南民族大学不断加强实践育人工作,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贯穿育人各领域全过程。其中,学校中华民族共同体学院(以下简称“共同体学院”)结合专业特点,贯彻“铸牢”主线要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按照项目化实施、系统化推进、品牌化打造的建设思路,积极拓展实践育人的空间和阵地,深化实践育人工作,逐渐形成了“读·讲·研·行”实践育人模式。
据介绍,共同体学院的学生全部为博士、硕士研究生。学院在实践育人活动中组织学生体验感悟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生动实践和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伟大成就,教育引导广大研究生努力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坚定拥护者、积极支持者、有力践行者。
“读·讲·研·行”主要包括:强调“读”,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根基;聚焦“讲”,将教师理论宣讲与学生朋辈宣讲相结合,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重视“研”,开展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题的学术研讨活动,做到以研促学;注重“行”,秉持实事求是的精神,积极开展社会实践调研,真正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在“读”方面,学院依托“求索”读书协会(学生社团),通过组织读书心得分享会、专题讲座、热点问题专题研讨等多种活动,不仅带动学生养成积极阅读的好习惯,还积极引领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积极践行马克思主义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和宗教观,形成读书分享常态化运行机制,为研究生学习研读提供交流平台,在常态化的读书交流活动中,强化知识积累,深化专业学习,让书香润泽心灵。《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教材正式出版后,学院联合马克思主义学院、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历史文化学院、哲学学院、法学院等研究生培养单位,组织相关学科硕博士研究生举办“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示范课程集体研学活动,推动《概论》教材的推广使用和宣传宣讲;同时,组织共同体学院研究生“硕博结对”组成研读小组,逐章逐节学习教材,将教材转化为研究生学习研究的思想库、选题库、素材库,贯穿研究生培养全过程。2022年10月,学院积极组织和指导学生参加学校举办的“喜迎二十大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故事征集活动,学院被评为“优秀组织单位”,有4位学生获奖,其中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优秀奖1项。
在“讲”方面,共同体学院强化党建引领,着力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讲团”党建活动品牌,努力把学院建设成为“铸牢”的重要阵地。在2023年学校组织开展的基层党建创新项目申报工作中,学院申报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讲团”获得重点项目立项支持。同时学院成立了学生社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青年宣讲团”,积极承办“十二个必须”专题宣讲等学校“铸牢”主题宣讲活动。宣讲团开展的主题宣讲活动,促进了多学段学生之间的交流分享、多学科之间的共学共研,展现出青年学子“学习党的二十大永远跟党走奋进新征程”的良好精神风貌,在宣讲交流中有效提高了党的创新理论学习的成效。通过主题宣讲,引导青年学子加强对党的创新理论的学习,坚定信念跟党走,自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积极投身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凝聚青春力量。2024年,学院打造的党建工作创新案例“党建引领铸品牌 ‘铸牢’宣讲谱新篇”入选“四川省高等院校优秀党建工作案例”;学院“铸牢”青年宣讲团被评为学校2023年度“十佳社团”。
在“研”方面,学院开展以“铸牢”为主题的研究生学术论坛,搭建常态化的研究生学术研讨交流平台,凝聚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的青春力量。近年来已成功举办以“‘两个结合’与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时代化”“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五个共同’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等为主题的三届研究生论坛。论坛上,来自学校不同学院、不同学科(专业)的研究生,从不同的学科视角,围绕论坛主题进行深入研讨和交流,体现了学校研究生教育在贯彻“铸牢”主线要求、聚焦“共同性”“融合性”研究方面的积极进展。研究生通过学术研讨,有效提升了思辨能力、科研水平。有的论文入选学校第一、二、三届“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论坛”,有的博士、硕士研究生登上了全国民族理论专业研究生学术研讨会的学术讲坛。
在“行”方面,学院坚持不懈开展“石榴同心 实践筑梦”返乡社会实践活动,注重把“铸牢”课堂延伸到汉藏羌彝走廊、茶马古道,拓展到大西南田野、祖国各地,落实到学生的社会实践之中。组织师生深入四川省眉山市永丰村、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华溪村、云南省腾冲市司莫拉佤族村等地,开展“沿着总书记的考察足迹”学习调研和“总书记讲过的西南地区民族团结故事征集”等活动;参加学校“重走汉藏羌彝走廊”大型学术考察活动赴走廊民族村寨开展实地调研;组织师生赴普洱开展调研考察。组织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地方实践”专题调研活动,参观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学习宣传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树立“五个共同”的中华民族历史观,增进“五个认同”,树牢“四个与共”的共同体理念,帮助和引导青年学生当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宣传者、示范者和践行者。通过社会实践,学生们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有更深入的理解,对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在各地区的成功实践有更深刻的感悟,对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有更强烈的认同。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