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广东东软学院: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 构建“AI+教育”新生态

发布时间:2025-04-17 作者:阮品萱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在数字化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教育如何面对挑战把握机遇?广东东软学院以20年的探索与实践,努力在新时代交出一份亮眼答卷。从2002年建校以来学校就启动信息化建设,到现在构建“智慧环境—智慧课堂—智慧校园”三位一体的教育生态,这所位于粤港澳大湾区的民办高校,致力于打造教育数字化转型的“东软样本”,走出一条民办高校智慧教育特色发展之路。

从信息化布局到智慧教育体系成型

作为国内最早主打IT技术教育的民办高校之一,广东东软学院自建校之初便开始信息化平台建设的探索。2003年,该校建成覆盖全校的“4A柔性学习环境”,率先实现“任何时间(Anytime)、地点(Anywhere)、方式(Anyway)和内容(Any content)”学习模式,为师生提供理论课程与实践资源无缝衔接的数字环境。

2014年,学校启动教育信息化改革,成立跨部门协同的“教育信息化改革推进办公室”,通过政策激励、教师培训、资源建设和技术保障等机制,推动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至2017年,混合式教学改革全面铺开,立项37个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项目和13个试点课程。截至2024年,全校51门混合式课程通过验收,覆盖全体师生。

image.png

学校的智慧课堂

2024年,在“4A柔性学习环境”和混合式教学改革的基础上,学校开设微专业并推行小班化教学,构建跨学院、跨年级的灵活学习路径。从智慧环境、智慧课堂到智慧校园建设,广东东软学院智慧教育体系已然成型。

教育数字化改革催生课堂革命

走进该校《程序设计基础》课堂,教师正通过线上线下混合式方式组织课堂教学。学生课前在线上平台提前学习课程内容,课堂则关注重点难点和实战攻关,课后通过线上题库的强化训练进行拓展学习。该课程开设于2014年,正值学校启动教育信息化改革之际,经过多年探索,先后成为省级、国家级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本科课程,成为全校教学改革成果的缩影。

image.png

《程序设计基础》课堂的混合式教学现场

截至目前,该校已建成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1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21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4门在线开放课程4门。学校建立了“课内+课外”“线上+线下”相融合的个性化、智慧化育人范式,形成了学生主导的成果汇报式、主题研讨式、项目训练式、答疑式、情景模拟式等多元课堂模式。

学校37门次课程在粤港澳大湾区高校在线开放课程联盟平台、学银在线、国家高等教育智慧教育平台优课联盟等平台上线。其中,《广告创意与策划》《OraclellG数据库应用》《Linux程序开发》《电子商务物流》等课程总浏览量超1800万次,全国选课人数近3.8万人,师生互动次数近5万次。

智慧教育反哺学科与人才双提升

教育数字化改革不仅重塑课堂,更反哺学科发展。广东东软学院软件工程、财务管理、电子商务等专业获批省级一流专业,网络工程、电子信息工程、视觉传达设计等专业获批省级特色专业。

秉持以赛促教理念,学校鼓励教师探索MOOC、微课程建设和教学方法创新。在系列教育教学信息化研讨、培训、观摩和改革实践中,教师教学改革意识增强,研究和执教能力显著提升,在全国教育教学信息化大赛、外语微课大赛到省计算机教育软件评审活动等各级赛事中频获佳绩。该校位列2023版全国普通本科院校教师教学发展指数“民办及独立学院”榜单第12名;近两年,该校27名教师在广东省青年教师教学大赛中获奖,印证“智慧师资”硬实力。

学生培养成效同样显著。该校在2019—2023年全国民办及独立学院大学生竞赛榜单中位列第14位,再次进入全国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竞赛TOP100榜单。在2023年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竞赛排行榜中排名345名,位列广东省民办本科院校(含独立学院)第二名。

AI赋能打造智慧教育新范式

数字化浪潮的掀起,对传统标准化课堂带来更大挑战。“教育的数字化转型必须服务于学生的个性化学习。”该校校长孙伟表示。面向未来,广东东软学院正以“AI+教育”推进高等教育革新。

在顶层设计上,该校将一贯坚持的TOPCARES一体化人才培养指标体系更新至3.0版本。该指标体系精心提炼8个一级指标,以定义学校培养人才的核心能力目标。其3.0版本新增数字素养等多项数字化指标,强化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数字基因。

在教学改革层面,学校从专业布局、课程体系到课堂形态实施系统性的“人工智能+”变革。包括全面布局人工智能相关专业、专业方向及课程;构建融合通识必修课、技术基础课程、交叉融合专业课的人工智能课程体系;推进“人工智能+”课堂教学改革试点;试点“数字教师”辅助教学,探索“AI+”学生成长画像。同时,建立健全教师AI技术培训长效保障机制。

“教育数字化转型不仅是技术应用,更重在生态重构。”孙伟表示,学校计划到2027年建成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群,培育示范课程与教改项目,构建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AI+教育”新生态,为区域发展输送更多高水平应用型人才。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