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湖北省武汉市美丽的常青花园社区内,坐落着一所充满活力与创意的幼儿园——常青童梦幼儿园。自 2015年建成以来,这所幼儿园秉持可持续发展理念,积极探索园所文化与生态环境的有机结合模式,为300多名孩子打造了丰富又美好的成长环境。
童梦微光:红色基因浸润童心
在 2024年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发挥红色资源育人功能。常青童梦幼儿园党支部积极响应,加强党建对教育的引领,深入一线指导教师打造优质环境,与父母有效沟通,利用周边红色资源开展教育活动。
通过参观、讲解、阅读、绘画、展演等多种形式,幼儿园将本地红色资源转化为课程资源,让孩子们传承红色基因。如在 “红色+育人新环境”活动中,营造“中华文化我来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会做、红色故事我来讲”等主题游戏场景,让孩子们在游戏中体验红色文化。
党员干部发挥先锋模范作用,通过 “微光”示范课、示范岗,以“抓常规、结对子、研课堂、磨赛课”等方式提升教师教学素养。同时,党支部与周边社区部门互助共享,邀请消防大队、社区民警等来园开展安全教育和科普教育,幼儿园也积极参与社区活动,提升了社会口碑。
童梦游戏:假如我是一个 “小孩”
每周二的 “童梦游戏日”是孩子们最期待的日子。这一天,幼儿园打破年龄、班级界限,孩子们可以自主选择游戏活动区。不同年龄的孩子穿梭在不同的主题场域,用游戏丈量世界的维度。
阶梯式游戏矩阵的设计,让每个生命都能找到专属成长路径。中班孩子在沙水区用筛网探索 “沙子的秘密”;大班孩子在“童耕四季”记录植物生长的轨迹。每个年龄段的游戏目标既充满童真乐趣,又暗藏能力进阶,为孩子成长助力。
在“童耕四季”种植园里捕捉和观察
自然教育在此被解构为可触摸的成长元素。孩子们用梧桐叶吹泡泡、用银杏叶做拓染、用藤蔓和木棍搭 “树叶帐篷”;戏水区漂浮着各种材质各异的"实验船队",孩子们用眼睛和小手演绎着阿基米德定律的童趣表达;涂鸦区里,松果、树枝、鹅卵石变身天然画具,孩子们蘸着颜料在白布上留下独特的自然纹理……
在春日识野中成为“小小生活家”
跨域融合的游戏生态,催生出令人惊喜的成长化学反应。“童耕四季”劳动教育园里,孩子们用稚嫩小手摘下沾着露珠的蔬菜,迈着欢快步伐奔向“时间厨房”食育工坊。孩子们在洗切备餐中不仅完成从土地到餐桌的生命认知,更建立起珍惜食物的价值观。
在“童梦花径”自然美育区,飘落的樱花、形态各异的卵石经由童心的魔法,在“自然创想”游戏坊里化身为棋盘上跃动的精灵——这种源于自然的游戏材料,正悄然培养着孩子们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这种打破空间壁垒的生态化课程设计,让教育如春风化雨般自然发生。当劳动教育遇见食育启蒙,当自然探索碰撞艺术创想,孩子们在跨域融合的游戏生态中,收获的不仅是知识的串联,更是合作能力、创新思维与生态意识的立体生长。
在“时间厨房”变身劳动小能手
童梦社团:发现闪闪发光的 “我”
幼儿园相信每个孩子都有独特之处,支持他们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通过构建覆盖艺术、科技、体能等领域的立体化课程体系,以“兴趣启蒙、能力建构、个性发展”三大核心理念,助力幼儿在多元实践中发现自我潜能。
多元艺术浸润,点亮创意表达之光。朗诵社团通过“故事剧场”“小小播报员”等场景化教学,让幼儿在字音纠正、情感传递中提升语言组织与表达能力;舞蹈社团结合儿童动作发展规律编排创意课程,同步提升肢体协调性与音乐感知力;微景观社团则以“迷你生态瓶”“创意盆栽”为载体,培养幼儿色彩搭配与空间构图能力。
科技与自然共舞,开启探索求知之旅。科技社团以 “玩中学”理念构建启蒙课程体系,通过猜想—验证—记录的完整探究流程,培养幼儿观察能力与科学思维。微景观社团将科技与自然融合,让幼儿在种植多肉植物等实践中学习知识,形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迁移应用”的思维闭环。
多维融合赋能,培育阳光健康体魄。篮球社团采用 “游戏化训练”模式,通过“篮球滚滚乐”“运球绕桩”等游戏和训练模块,培养孩子健康体魄,锻炼团队协作能力。亲子篮球嘉年华、家长志愿者助教等活动,进一步搭建家园共育桥梁,让运动习惯从园所延伸至家庭。
“幼儿园以‘童梦’为底色开展教育实践,不仅是活动的精彩呈现,更是教科研体系在育人一线的生动投射。”常青童梦幼儿园园长黄山花说道。
据悉,作为武汉市教育局直属的市级示范性幼儿园,常青童梦幼儿园师资力量雄厚,近年来积极引进高学历研究型人才,为幼儿园的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