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8日至9日,浙江省第四届工程启蒙教育交流会在浙江省杭州市高级中学举办。本次交流会由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和浙江省教育学会技术与工程教育分会主办,杭州市基础教育研究室承办,杭州市高级中学协办。
本次交流会以“基于技术与工程实践的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为主题。浙江省教育厅人民教育基金会理事长、省关工委副主任、省教育厅原副厅长张绪培、教育部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标准组组长顾建军、浙江省教育考试院原副院长刘宝剑、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副主任周华松等出席会议,来自全省各地的专家、骨干教师共近300人齐聚一堂,共话技术与工程教育发展之路,共谋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新篇章。
会上,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通用技术教研员管光海,回顾了浙江省通用技术课程18年的发展进程及其成果。他表示,2008年通用技术课程被列入高职高专考试课程,后来浙江在全国率先将通用技术课程纳入高考选考课程之一。18年来,浙江提出全省中小学工程启蒙教育的四大路径,开发了多样态的区域通用技术教师培养模式,建设了一支专业化水平较高的通用技术教师队伍,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也被确定为全国通用技术学科教研基地。经过18年的努力,浙江省通用技术课程建设取得了较大成就,走在了全国前列。
据了解,通用技术课程受到学生的普遍认同。一项面向21072名高中毕业生的专项调查显示,学生对通用技术课程的认同度很高,认为这门课程对国家发展和学生个人成长具有很重要的价值。
张绪培回忆了20世纪60年代时的学习经历,他表示,“少年电工”“少年航模”和“少年钳工”这三门课伴随自己成长的。那时候强调理论与实践、动手与动脑相结合,只不过没有把它当成一门课。一个人的成长不是靠做题做出来的,而是要伴随着实践。2006年,浙江省将中小学技术与工程教育置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2007年起推进通用技术课程。浙江推出了系列推进机制,包括建设一支专业教师队伍,建立独立职称机制,并将其纳入高考学科。这也促使了浙江省的通用技术课程得到了健康发展。
刘宝剑认为,教育的根本目标是“让学生有更好的未来,让民族、国家乃至人类有更好的未来”,而仅仅依靠传统学科的公式、概念是不够的。通用技术的实践性、跨学科性和系统性思考,恰恰弥补了其他学科的不足。浙江在探索这项工作的过程中非常注重常态落实,从骨干教师培养,到学校学科组建设,再到校级层面的工作支持,浙江通用技术的推进离不开专家、教研员、教师的共同努力。
5月8日下午,顾建军为活动作了《基于技术与工程实践的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专题报告。他指出,从教育发展的历史脉络和国际视野来看,技术与工程教育对提升国民素质和国家竞争力至关重要,而浙江的实践,正是将这一理念落到实处的生动范例,尤其在引导学生从自身经验出发,培养工程认知与创新能力方面成效卓著。
顾建军进一步总结道,浙江省通用技术课程凭借其前瞻性的顶层设计与持续性的深耕细作,已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机制建设、课程实施、队伍建设、教研支撑、评价引领、国际视野”等六大高地。
据悉,全国通用技术课程实验工作年会迄今共举办20届,其中有3届在浙江召开,体现了浙江在通用技术教育领域的领先地位和全国影响力。对此,周华松认为浙江的通用技术已经呈现一张清晰的路线图,浙江也即将启动STEM教育的第二阶段工作,未来3年将聚焦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构建和深化学科与跨学科实践。
周华松进一步指出,推进工程启蒙教育,是STEM教育实施的重要任务。2022年,浙江成立省教育学会技术与工程教育分会成立,逐步推进以STEM教育撬动学习方式变革和以工程启蒙教育强化学科实践的两大战略性工作。
杭州高级中学通用技术原教研组长孙俊,分享了学校项目引领、模块细分的教学模式。海宁市王国维小学教育集团蒋丹超、宁波市镇海区龙赛中学林奔豪、衢州市开化县北门小学周慧佳、杭州市十三中教育集团胡君美、台州市黄岩中学郑炳雯、杭州市朝晖中学金越、杭州市拱墅区教育研究院卢夏萍、绍兴市柯桥区教师发展中心丁建国等,分别分享了他们在工程启蒙教育、通用技术教育等方面的实践案例和宝贵经验。
此次浙江省工程启蒙教育交流会的成功举办,展现了浙江在技术与工程教育领域的深厚积累,是对浙江省18年以来通用技术课程建设的一次系统性回顾与工作提炼。从在全国率先纳入高考,到构建独具特色的课程体系,浙江以“敢为人先”的精神,为全国技术与工程教育贡献了宝贵的“浙江经验”。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