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安康学院:红色研学让思政教育“走新”更“走心”

发布时间:2025-07-21 作者:刘煜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陕西省安康学院创新构建“五维育人”思政实践体系,组织青年学子重走延安革命路。通过“信仰—历史—叙事—理论—情感”五维联动,将革命文物转化为鲜活教材,打造出可感知、可参与、可传承的沉浸式思政课堂,为新时代红色基因传承提供了高校实践范本。

近日,学院组织“星火青程——秦巴青年延安精神寻访团”,赴延安参加由陕西省委宣传部、省委教育工委、省文物局联合主办的新时代青年延安行革命文物融入大思政课社会实践活动。这支由15名大学生记者团与广播站骨干组成的团队在教师带领下,通过实地研学、情景体验、主题宣讲、实践创作等方式,走出了一堂跨越400公里的特色思政课。

用脚步丈量信仰:让红色足迹成为鲜活教材

“沿着1200级台阶攀爬薛家寨悬崖时,掌心的汗与史料里枪林弹雨的描述重叠在一起,突然懂了什么是坚守。”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李祉怡在研学日记中写下这样的感悟。

团队以“重走理想之路”为主题,从八路军西安办事处纪念馆出发,先后探访安吴堡战时青年训练班、直罗镇战役旧址、宝塔山等20余处革命场馆。在薛家寨,师生循着陕甘边游击队的战斗路线徒步攀登,陡峭岩壁与茂密荆棘让昔日战场的险峻不再是文字记载;在直罗镇战役旧址,斑驳弹痕旁,学生自发用石块堆砌简易纪念碑,以青春方式致敬先烈;宝塔山上,师生登顶俯瞰延安城,山风里仿佛传来80年前爱国青年的呐喊。

“每一步都在与历史对话。”团队指导教师杨曼说,这种“用脚步读史”的方式,让红色场馆从参观地变成了沉浸式课堂,让青年在触摸历史中理解信仰的力量。

以艺术解码精神:让革命文化焕发青春表达

在延安文艺纪念馆,团队“红色之声重现”活动。大学生记者团梳理《白毛女》手稿、《黄河大合唱》乐谱等文物背后的故事,撰写生动解说词;广播站学生运用播音专业技巧,将解说词转化为富有感染力的音频,让《白毛女》中“太阳出来照四方”的光明憧憬在展厅里回荡。

“这既是一次专业实践,更是一次深刻的文化体验。”团队指导教师陈竹说。

团队成员认真聆听场馆讲解员讲解

“当我们把南泥湾开荒场景画成漫画,突然懂了‘一把锄头一支枪’的深意。”参与创作的学生武梦圆在交流分享时说道。团队还通过摄影、绘画等形式,为八路军西安办事处用过的发报机、安吴堡学员的笔记本等革命文物制作“青春档案”,让沉默的文物成为红色故事的“讲述者”。这种艺术化转化,让革命精神从抽象概念变成了青年可感可知的文化表达。

让青春对话青春:同龄人讲述引发共鸣

“80年前,和我们同龄的青年背着行囊冲破封锁奔赴延安;今天,我们在乡村振兴一线践行初心——这就是代代相传的‘长征路’。”在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照金纪念馆,学生张丹丹以红星闪耀照金:秦岭深处的星火,点燃信仰之光为题开展宣讲,她结合自己参与秦巴山区特色养殖调研的经历,让“坚守”的精神在当代有了具体注脚。

团队成员在杨家岭革命旧址聆听思政课

团队精选场馆打造青年讲解员队伍,用同龄人听得懂的语言解读历史。在甘泉雪地讲话旧址,学生李思彤以重走长征路:听历史回声 看精神灯塔 行复兴征程为题,将长征故事与大学生志愿服务结合,在“每一代青年都有自己的长征路”的论述中引发共鸣。

“用同龄人的视角和语言讲述历史,更容易引起共鸣。”团队指导教师刘煜表示,这种“青年讲给青年听”的模式,让红色故事从“教科书”变成了“身边事”,让革命精神在代际传递中焕发新活力。

实景课堂筑根基:让理论学习扎根大地

“为什么两万多名青年要冒着生命危险奔赴延安?”在八路军西安办事处纪念馆的四合院里,工作人员段诗洋的思政课以理想为炬,照亮青春路就设在当年青年办理奔赴延安手续的房间里,墙上泛黄的介绍信原件成为最鲜活的教具。这场“在历史发生地上的课”,让学生们在旧址中理解“革命起点”的深刻内涵。

延安革命纪念馆内,馆长刘妮以80年前的青年如何为时代发声为题,生动解析文艺工作者如何用艺术凝聚力量;杨家岭旧址的土窑洞旁,管理处主任侯振龙从“我是谁”的叩问出发,以原动力、执行力、协调力、领导力“四力”解读延安青年的成长密码。

每堂课后,师生们围坐讨论,结合研学所见所闻谈感悟,让理论学习从书本延伸到大地。实景课堂让“初心使命”不再是抽象概念,而是可触摸、可践行的成长指南。

从感悟到行动:让红色基因融入成长轨迹

南泥湾的田埂上,师生对比老照片里“荒无人烟的烂泥湾”与如今“陕北好江南”的实景,一场“新时代南泥湾精神怎么践行”的讨论热烈展开。学生们说道,“攻克学业难关就是我们的‘开荒’”“用新媒体讲好红色故事也是‘自力更生’”

《延安 延安》沉浸式演出中,舞台上的青年振臂高呼“到延安去”,台下学生不约而同举起手掌轻轻摆动,恰似一片涌动的星火呼应着80年前的理想之光。

集体朗诵的《八十年・血火丰碑》

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朗诵会上,团队成员集体朗诵的《八十年・血火丰碑》将抗战青年的救国情怀与当代青年的强国志向相呼应,在情感共鸣中强化历史使命感;合唱《不忘初心》以悠扬旋律重温党的奋斗历程,歌词中“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誓言与延安时期共产党人的使命担当形成跨越时空的呼应,让师生在歌声中回望来路、坚定方向。

此次跨越400公里的红色研学,是安康学院“五维育人”思政实践体系的生动注脚。学校表示,将进一步梳理实践成果,推动这种特色模式在日常教育中常态化,引导青年从历史中汲取成长力量。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