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硬兼备”的课程互融互补,形成职业素养培养全面、技能培养层层递进、理实一体、互为支撑的岗位化课程体系
山东化工职业学院面向新兴产业链、创新链需求,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根本切入点,按照“学习过程工作化、实训场景职场化、实习任务项目化、学习管理企业化”的思路,构建了“校企双主体、两地域、三段式协同”智能制造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为产业快速发展精准提供适用人才。
岗位牵动,多维度绘制岗位技能人才画像,提高人才培养精准性。一是科学制定上岗标准体系。基于智能制造产业任务需求,校企联合采用德尔菲专家咨询法与行业对标分析法,从岗位需求、工作内容、员工能力等多方面进行深度调研分析,通过整合企业生产数据、行业技能白皮书,构建覆盖“技术操作层—工艺设计层—管理决策层”的全链条能力指标库,制定了动态化的上岗标准体系。二是AI(人工智能)赋能岗位技能人才画像生成。创新引入自然语言处理(NLP)技术与胜任力模型,精准解构“硬技能—软技能—隐性素养”三维能力要素,通过多源数据融合(如企业关键绩效指标、员工绩效数据、行业案例库),生成数字化岗位能力图谱,依托机器学习算法实现能力指标的动态优化与权重分配。三是建立任务驱动的三维培养体系。基于岗位画像,采用任务分解法(JTA)与DACUM职业分析法,将岗位职责拆解为典型工作任务群,并通过能力矩阵映射模型,关联“知识—技能—素养”三维培养目标。
以岗设课,构建“五平台九模块”的岗位化课程体系,强化岗位能力培养。以企业对岗位能力需求为导向,根据智能制造岗位群典型工作任务,提取岗位群知识点、技能点和职业素质要求,结合学生成长规律和职业认知规律,打造“通识课程平台+专业基础课程平台+岗位技能专项课程平台+综合技能课程平台+岗位平台”的五大课程平台。按照五大平台教学任务目标,校企精准定制“软硬兼备”岗位化课程体系。一是将教学内容模块化,构建“通识模块、电气模块、机械模块、工艺模块、精益模块、品质模块、管理模块、职业素养模块、创新创业模块”九大模块化课程,通过模块教学实现学生对整体知识的掌握,通过岗位化课程体系塑造学生过硬的专业技能。二是校企共同开发企业文化课、人生技能课、职业素养课等软素质课程,贯通学生“理论学习—理实一体化学习—实践学习”全过程。“软硬兼备”的课程互融互补,形成职业素养培养全面、技能培养层层递进、理实一体、互为支撑的“五平台九模块”岗位化课程体系。
岗位再现,还原生产现场真实场景,实现教学过程和生产过程无缝衔接。依托企业生产资源,搭建5个智能穿戴产品智能制造生产项目真实场景,将课堂搬进生产现场,以岗位典型工作任务为驱动,形成课堂教学与生产实践一体化推进的教学组织形式,实现教学过程和生产过程无缝衔接。优化课堂组织,课堂实操占比超过70%,让学生“边学边做、即学即用”,帮助学生快速适应“学生—学徒”双重身份。依据学生优势、特点,校企共同引导选岗定组,建立“岗间轮转、组内微调”的岗位化适配制度,重点培养学生优势技术技能,扬长避短,提高学生的岗位适应性。通过优化理实一体化教学组织,助力教学改革,学校在智能制造领域建设了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1个、省级现场工程专项培养项目1个、省级典型生产实践项目1个,并拥有2项省级教改课题等教学成果。
三平台赋能,双导师联动,助力培养高质量智能制造人才。一是构建教师企业实践锻炼平台,赋能学校教师企业实践能力提升。企业开辟了工艺设计、设备升级改造等岗位,供教师入企实践锻炼,并由企业高级工程师、技术能手、技能大师等担任岗位实践指导专家,让教师在真实工作岗位上提升实践能力。二是搭建教学交流平台,赋能教师教学能力提升。企业实训师资拥有丰富的实践教学经验,学校教师具备充实的理论教学经验,校企师资进行交流互动、案例分享,相互取长补短,共同提升教育教学能力。三是搭建科研与成果转化平台,赋能教师教科研能力提升。校企联合搭建教科研合作交流与转化平台,学校将相关的教科研成果放到平台,通过企业实现成果转化;企业将设备改造、工艺改进等科研需求放到平台,学校参与企业科技攻关项目,推动企业技术改造升级,推进教师更好地在教学中主动适应企业发展需求更新教学内容和方法。
职场化育人,企业化管理,增强学生职业归属感。一是以企业优秀文化育人。开设企业文化讲堂,配备职业导师,将优秀的企业文化、工作理念、管理理念融入文化育人的内容中,让学生沉浸式了解企业精神、企业文化、企业愿景、管理模式等,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提前做好职业规划,达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效果。二是实施校企融合化管理。按照学生成长成才规律,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体系、6S管理前置等企业化的管理模式与学生日常管理有机融合,通过日常实践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员工化思维;校企联合开展主题文化节日活动、户外拓展、团队共建等企业文化拓展活动,增强团队凝聚力、向心力。三是设置以学生需求为导向的表彰激励方式。用自制电子产品、学业奖学金等形式对表现优秀的学生进行表彰激励。通过校企多元化措施联合培养,让学生适应企业管理模式、清晰职业规划,培养学生的企业认同感和职业归属感,帮助学生解决不就业、缓就业的问题。
(作者单位:山东化工职业学院)
《中国教育报》2025年07月22日 第03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