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北京理工大学附属实验学校:

以AI赋能教育创新 构建产学研用融合新生态

发布时间:2025-07-23 作者:何生祖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近期,学科网AI教育解决方案发布会在第85届中国教育装备展示会上举办“校长与教师双视角:AI教育的变革与应对”主题圆桌论坛上,与会嘉宾深入探讨并分享宝贵经验。其中,北京理工大学附属实验学校党总支书记、校长陈德收,分享了学校在AI+教育”领域的实践经验。

作为教育部公示的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基地,北京理工大学附属实验校依托高校资源优势,构建了产学研用一体化的AI教育生态,为基础教育阶段的人工智能应用提供了可借鉴的实践样本。

陈德收在圆桌论坛上发言

高校联动:打通AI教育资源壁垒

“高校附属实验学校的核心优势,在于能与大学资源高效联动,让前沿技术快速转化为教学动能。”陈德收介绍,学校与北京理工大学建立高频协作机制,形成了“大学资源下沉—中小学实践反馈—协同创新迭代”的闭环。

在小语种教学中,双方联合开发的“1+3日语课程”引入豆包、KIMIAI大模型,实现假名发音校准、词汇智能听写及句型个性化生成,学生可通过AI生成的专属学习建议进行课后巩固,使小语种课堂效率提升40%。

此外,北京理工大学为学校开发并执教57门大学先修课程,通过“大学导师+中小学教师+学长助师”三师联动模式,在徐特立自然科学院研究分院开展创新人才贯通式培养,让AI技术成为连接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的桥梁。

场景落地:让AI融入教学全流程

“人工智能不是实验室里的盆景,而要成为扎根课堂的工具。” 陈德收强调,学校着力打造AI教育场景,推动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20245月建成的人工智能赋能物联网实验室,已成为科学教育的智能引擎学生可借助AI工具完成数据采集、实验模拟及结论推导,自主开展智能温室、环境监测等探究项目。

学校今年4月启动的脑科学与学习科学实验室,聚焦三大使命:破除经验主义教学盲区填补“学研”空白探索AI在个性化学习中的实际应用。同时,学校联合学科网开展跨学科试题命制实验,利用AI分析学生答题数据,助力教师实现靶向教学,使高阶思维培养更具针对性。

理性思考:AI是工具而非主导者

在分享实践成果的同时,陈德收也提出对AI教育的冷静思考。他指出,技术赋能不等于教学增效,学校在推进AI应用时应当始终坚守工具服务于教育本质的原则,“我们要求教师在使用AI时保持思辨力,既善用其高效性,又警惕其局限性。”

针对未来规划,陈德收表示学校将以“轻量切入、精准迭代”为原则,聚焦备课辅助、数据应用等高频场景提升教师使用率同时建设AI教学实验室,孵化生物生态模拟、跨学科项目设计等创新课题,并通过“基础—拓展—高阶”三级课程体系实现AI教育全学段覆盖,最终培养学生的AI素养与批判性思维。

“AI教育的终极目标,是让技术回归教育本真——既要解放教师的重复性劳动,更要为因材施教提供可能。”北京理工大学附属实验学校的实践探索,为当下“AI+教育”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启示:唯有扎根课堂、联动资源、保持理性,才能让人工智能真正成为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助推器。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