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AI技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渗透教育领域,教师职业将面临怎样的变革?技术与教育的边界又该如何界定?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港市第二中学电教处干事、省级AI专项课题主持人高彦枭,持续深耕一线教学,提出以AIGC赋能教学变革为核心的系统性观点,为理解AI时代的教育转型提供清晰的思考框架。
高彦枭
双向重塑:AI对教师职业的淘汰与赋能
“AI对教育的影响,本质上是一场关于教学生产力的革命,既会淘汰守旧者,更会赋能创新者。”高彦枭认为,AI凭借算法迭代与资源整合优势,正对教育领域的重复劳动形成降维打击。
高彦枭指出,若教师长期依赖陈旧课件,教学模式脱离时代,AI将凭借其海量实时资源、个性化教案生成能力精准满足学生对知识新鲜度与多元教学形式的需求,倒逼教育行业淘汰经验主义惰性。“这不是技术对人的替代,而是教育质量迭代需求的必然——缺乏进化意识的教学模式,终将难以适应新时代的育人要求。”他强调,这种淘汰机制的本质是推动教师群体向创新型转型。
与之相对,善用AI的教师正迎来生产力的飞跃。高彦枭以人机协同新范式举例。AI通过大数据分析班级错题规律,精准定位学生知识漏洞,教师则聚焦分层辅导;AI自动生成基础知识点讲解视频,教师将精力投入思维拓展、项目式学习设计。这种分工重构释放教师价值创造活力,让教学回归育人本质而非机械输出。
边界与责任:AI是辅助者而非替代者
高彦枭提出,AI的工具属性决定其辅助者的定位,而教师的不可替代性体现在两个关键维度。
教育的人文温度不可复制。高彦枭认为,AI生成内容基于已有数据与算法规则,缺乏人类教师对学情的共情洞察。AI无法感知学生因家庭变故产生的学习情绪波动,难以用眼神、肢体语言传递鼓励。在他看来,教育的情感交互和价值观塑造都依赖人类教师的温度,这是AI永远无法突破的边界。
教师掌握最终裁判权。AI输出的教案与作业分析,本质是建议方案。而教师需承担三重责任:首先是伦理责任,筛选AI内容中的知识偏差,守护教育的价值底线;其次是质量责任,校验AI生成题目的难度适配性、知识点覆盖完整性,保障教学内容的科学性;最后是成长责任,用批判性思维引导学生辨别AI结论的合理性,培养不依赖工具的独立思考能力,构建人机协作时代的学习素养。
未来图景:构建人机协同的教育新生态
高彦枭对未来课堂模式的构想,聚焦于从“教的课堂”到“学的生态”的转型。在他描绘的课堂中,AI驱动个性化学习空间站变革。学生佩戴智能终端,AI实时捕捉学习微表情和答题犹豫时长,动态调整学习路径。教师手持AI协同控制面板,一边查看全班知识掌握热力图,一边针对薄弱群体发起小组研讨。这种模式实现千人千面个性化学习与深度互动课堂生态的统一,让教学从标准化输出转向精准化滋养。
而教师角色将升级为教育生态操盘手,这需要教师具备AI素养+教育初心双重能力。教师既要懂提示词优化,让AI输出更贴合教学需求,更要在高效学习体系中锚定培养完整的人的目标——用人文关怀平衡技术理性,用价值观教育对冲算法的工具理性陷阱。
“AI与教育融合的底层逻辑,是让技术服务于育人本质。”高彦枭总结道。从行业进化看,AI推动教师群体优胜劣汰,加速教育质量迭代。从工具本质看,AI需依托教师的思考与责任,才能实现教育价值。从未来落地看,人机协同重构课堂生态与教师角色,让教育更贴近育人本质。
高彦枭的教学探索为教育工作者提供重要启示:好的AI教育,不是让技术主导课堂,而是让教师善用技术,在效率与温度、创新与本质之间找到平衡——这才是“技术赋能、人文引领”的智慧教育新范式。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