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留住祖辈传下的歌谣

鲁东大学学生自主开设“非遗课堂”

发布时间:2019-01-03 作者:张兴华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讯

“学生成为讲课咖,课堂飞出号子声”。每到星期天,传统文化爱好者就踊跃来到5号教室来听课。这是临近新年鲁东大学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呈现的又一新气象。

据介绍,该校《留住祖辈传下的歌谣: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渔民号子保护、传承与发展——以山东长岛渔号为例》研究团队成员姜云琛、孙佳鑫、杨英豪等8位同学轮流登上讲台,为大家讲述“长岛渔号”的前世传奇,共同分享他们在刘良忠、叶松、赵静、李春林等老师指导下,深入海岛探索祖辈优秀文化的动人故事。

“他们把研究成果做成了课程引进了课堂,大家管它叫‘非遗课堂’。‘非遗课堂’不仅讲授‘渔歌号子’,而且探讨海岛“工匠精神”,凡自涉及‘渔俗文化’都会排上‘非遗课堂’的课程表。”该校党委宣传部长李家普介绍道。

2018年12月23日,这是新年前属于团队“学术讲课”的最后一个星期天。在鲁东大学北区5号教室里,一大早就挤满了听课者,他们有的是来自全校各学院的学生,有的是来自驻地企事业单位的职员,还有的是来自当地中小学的学生。这次讲课的是该校交通学院大二学生王振洋,他有调查研究的扎实基础,加上声情并茂的讲课天分,赢得了听课者的青睐。据介绍这是该校海岛非遗保护、传承与发展协会学生自11月以来举办的第三次“非遗课堂”。

鲁东大学海岛非遗保护、传承与发展协会其前身是成立于2013年的“海岛行”非遗保护团队。在该校环渤海发展研究院刘良忠教授、团委王娜等老师的指导下,团队成员放弃节假日休息时间,分期分批奔赴山东、浙江舟等地海岛,对渔民号子、妈祖文化等展开实地调研,访问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走访政府“非遗”部门,了解海岛、海洋非遗现状,寻求非遗传承办法,努力“留住祖辈传下的歌谣”。

五年来,该团队完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渔民号子保护、传承与发展——山东长岛、浙江舟山的调研》等一系列研究报告,获得了第十五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作品大赛山东省金奖、全国银奖、共青团中央大学生社会实践优秀团队和“千校千项”最具影响好项目等成绩和荣誉。

据介绍,鲁东大学海岛非遗保护、传承与发展协会在对沿海各地非遗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了“让非遗和现代社会生活相结合”的新思路,将调研成果在实践中转化、应用,引导和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设计并开发了独具特色的“非遗课堂”,以这样一种喜闻乐见、通俗易懂的形式,向在校大学生和社会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呼吁、倡导全社会特别是在校学生积极地投入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当中,传承好中华传统文化。

开设“非遗课堂”对学生来说既是一次创新也是一种尝试。为开好“非遗课堂”, 鲁东大学海岛非遗保护、传承与发展协会除通过协会、学校的微信公众号等渠道,面向社会发布上课时间、地点和内容等外,认真确定每次“非遗课堂”的主题。

讲课学生王振洋说,协会宣讲组的授课学生不但要提前备课,还要准备制作材料。备课过程中遇到难点问题,在个人网上查询的基础上,再由协会成员进行集体研讨,或者再向相关专业方向的老师、专家请教。

据研究队员王艺璇、童舒婷同学介绍,在讲授石头画“非遗课堂”时,因对石头画的制作工艺不够熟练,学生周倩、刁若琳等还专程前往山东东营、浙江象山等地拜师求教。除了自己授课,它们还将邀请鱼拓、鱼编等非遗传承人、民间艺术家等,走进“非遗课堂”,讲授“非遗课程”。

“非遗课堂”的开设,吸引了企业家、市民、中小学生等加入到了海岛非遗保护、传承与发展协会的行列。烟台一中的高一学生刘北辰和她的小伙伴受大学生哥哥姐姐的感染,也加入到了非遗保护志愿者组织。与此同时,“非遗课堂”也引起了多家企业的关注。日前山东已有两家文化企业和协会达成合作协议,在寒假期间共同在山东长岛开发、运营面向青少年的“非遗课堂”,届时将有更多的人感受到海岛、海洋特色非遗的魅力。

“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坚定文化自信,是我们当代大学生义不容辞的重要职责,也是我们应当担负起的历史使命。”谈及 “非遗课堂”,协会执行长大三学生于海涵对未来充满信心,“我们将在前期实践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非遗课堂’,继续开发新课程,探索新模式,争取吸引更多的大学生参与非遗保护,提升当代青年人保护传承传统文化的责任感、使命感、荣誉感。”(中国教育新闻网记者 张兴华 通讯员 季文豪)

0 0 0 0
分享到:0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