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补上生命教育这一课

发布时间:2019-03-18 作者:任延明 罗涤 覃川 铁铮 来源:《北京教育》杂志

@ 任延明(青海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

最近几起学生轻生的新闻让我们不禁唏嘘感叹,正值花季的青少年以这样的遗憾来结束自己的生命。作为教育工作者,在我们将教育的侧重点置于学业、安全以及心理健康教育时,往往对生命教育缺乏必要的关注。生命教育需社会多方面重视,从小开始须加紧开设相关课程,让学生更深层次地了解生命的含义。此外,学生的抗挫折能力也需要引起家庭和学校的重视,抗挫折也是生命教育的一部分,现在的年轻学生由于承担的责任太少,遇到的挫折也不很多,普遍抗挫折能力并不是很强,猛然遇到过大的压力就无法承受。生命教育的目的在于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能够使学生正确理解死亡、面对死亡且不畏惧死亡,认识到消极生命、遮蔽生命乃至伤害他人的生命都是不理智的行为。米兰?昆德拉曾在《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中说:“人只有一次生命,绝无可能用实验来证明假设,因此他就永远不可能知道为自己情感所左右到底是对还是错。”加强生命教育,是为了让学生们有珍爱自己生命的意识,认识到生命的可贵。

@ 罗涤(重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教授):

敬畏生命是教育的伦理起点,也是教育的价值归依。生命教育应该从小抓起,并持续终身。高校也是生命教育中的重要一环,但目前高校中存在生命教育内容针对性不强、教育方式简单化、教师队伍缺乏等问题,一定程度上导致生命教育不到位,这些需要高校高度重视并予以改进。一是在教育目标上从“不要学生出问题”转变到“实现生命价值”。二是在教育内容上从“从生命谈寿命”转变到“从生命谈质量”,引导学生感受生活的美好,珍爱生活,感受生命的质量。三是教育路径从“单一型”转变为“多样型”,要开设面向全体学生的专题化教学。同时,也要融入到心理健康教育课、职业规划指导课、思政课、专业指导课等;融入到课外实践活动中,社团活动中、校园网络宣传渠道中等。四是教师队伍从“保卫队伍和学工队伍”转变为“全体教职工队伍”,高校每位教职员工都承担着教书育人的重任,生命教育也要体现在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中。

@ 覃川(清华大学党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

生命教育旨在帮助青少年学会尊重生命、理解生命的意义,以积极健康的心态,通过科学的生命管理实现生命的最大价值。这一源自西方的教育理念,已在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得以开展。生命教育内涵丰富、外延广泛,是一种全面关照生命多层次的人本教育,也指向人的终极关怀,具有哲学命题的高度,其核心是人生观和价值观问题。对于高校而言,一是要开设专门课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态度,对自我和他人的生命、对由不同生命构成的社会及自然场域进行完整的认知和理解;二是要将生命教育融入思政课和各类相关课程,形成多维度、立体化的课程体系,细化、深化、强化教育效果;三是与“第二课堂”及各项育人工作有机结合,在学校管理服务、心理咨询、志愿活动、文化建设等环节中渗透生命教育,发挥隐性课程作用,营造全方位的生活化、体验式教育场景;四是要针对受教育者的突出问题和关键需求,做到有的放矢、突出实效,以扎根中国大地、富有时代特征的生命教育夯实青年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石。

@ 铁铮(北京林业大学教授):

生命教育,内容为本。其中,有四点需要进一步强化。一是生命的不可逆性。对于每个人而言,生命只有一次,而不是像某些戏剧、影视、游戏里演绎的那样,人有多条命,或者可以起死回生。因此,要特别加以珍惜,决不能当成儿戏、轻易放弃。二是生命的公共性。人的生命不仅仅属于自己。每个人都应该承担必要的责任。对国家、对社会、对家庭、对至爱亲朋,都需要履行一定的义务。人活着还是离去,不能仅从自己的角度加以考量,而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家庭责任感。三是生命过程的艰苦性。人的一生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必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考验,这是再正常不过的。遇到一点挫折就打退堂鼓,碰到一点困难就一蹶不振,受到一点打击就寻死觅活,不是对待人生的正确态度。要百折不挠,越挫越勇。四是生命过程的愉悦性。人都是向死而生,这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人之所以要活着,就是因为人生有无限的美好。要学会享受人生的快乐。这正是人类不断繁衍生息的动力源泉。明知有一天肯定会告别人世,却要活出精彩。

《北京教育》杂志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