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加强理论供给 深化教育改革

《把知识带回来》新书发布会暨学术研讨会在京举行

发布时间:2019-04-28 作者:张春铭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中国教育新闻网讯(记者 张春铭)4月24日上午,由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教育科学出版社共同主办的“《把知识带回来》新书发布会暨学术研讨会”在清华大学召开。伦敦大学学院教育学院教授迈克尔•扬、伦敦大学学院教育学院教授肯•斯保尔斯、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谢维和、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部长朱旭东等出席了会议。

QQ图片20190429103157.jpg

迈克尔•扬是英国著名教育社会学家,是新教育社会学的创立者,他的著作《知识与控制》、《未来的课程》在中国教育研究领域尤其是教育社会学和课程领域产生了重大影响。《把知识带回来》是迈克尔•扬的一部新作,由谢维和、朱旭东教授领衔的译者团队翻译,教育科学出版社引进出版。在该书中,迈克尔•扬教授针对社会建构主义理论在教育实践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深刻的反省和自我批判,深入分析了知识的客观性与建构性,对过去所倡导的社会建构主义理论进行了修正和超越,开辟了教育及课程领域中社会实在论的新视野。

谢维和教授在致辞中回顾了与迈克尔•扬教授多年来的学术交往以及翻译出版迈克尔•扬的三本重要著作的初衷,分析了《把知识带回来》一书的理论价值。谢维和教授表示,此次组织团队翻译《把知识带回来》一书,希望能够引起国内教育学界同仁的关注,书中所提倡的从社会建构主义转向社会实在论,申明了知识的社会性和客观性,对于深化国内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界对我国教育改革中盛行的建构主义思想和知识观的认识大有裨益。

迈克尔•扬作了题为《知识与教育社会学的未来》的报告。他指出,社会实在论和社会建构主义都关注课程中的知识,社会实在论是社会建构主义的延伸和拓展。教育机构致力于传播知识,研究者们应该关注知识的传播结构和流程。就学生而言,获得知识和记住课程内容之间并不能划等号,前者是一个更为复杂的过程,学生通过学习知识成为知识群体的成员,与知识进行互动,成为不同的人。在这个过程中,一个值得关注的要素就是学校中“强有力的知识”。“强有力的知识”和学生带到学校中的源于自身经验的知识是有差异的,它能使学生产生思考那些“不可想象的”以及“还未想过的”问题的潜力。《把知识带回来》致力于探讨教育机构所传播的知识背后的理论和基础,如,“学校想让所有学生学到的知识到底是什么”“为什么课程知识必须要基于学科之上”。书中提倡的社会实在论,既认真对待外部世界的实在性以及作为这个世界的一部分的知识的实在性,又承认教育中的知识只是现阶段的最佳知识,它总是开放的,接受挑战和改变。他还提出知识获得过程应该具有“民主性”,要关注课程的基础,尤其是那些依靠资源的课程。他呼吁教师关注以知识为基础的教学法而不是以课程为基础的教学法。

QQ图片20190429103143.jpg

在研讨环节,与会学者结合该书的观点,对知识的客观性与建构性的关系、“强有力的知识”的概念、社会实在论对中国教育研究与实践的启示等展开了深入研讨。学者们认为,本书中文版的出版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尤其是在当前建构主义思想对教育实践产生了巨大影响的背景下,帮助我们在辨析和吸收建构主义理论优点的同时,充分认识到知识的客观性和社会实在论的内涵,以此来进一步扩展我们的理论视野,为深化教育改革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

发布会上,教育科学出版社郑豪杰副社长代表出版方向迈克尔•扬教授和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赠送了《把知识带回来》中文版新书。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