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作家孙频:无法遏制的生命力,是从生活中长出来的

发布时间:2019-05-13 作者:彭诗韵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小说中最逼真、最有生命力的细节,大多来自于真实的生活。”作家孙频在谈《鲛在水中央》的创作心得时这样说道。5月11日下午,孙频与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评论家张莉,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作家梁鸿一起来到《鲛在水中央》新书分享会的现场,与读者们一同探讨了文学创作、文学与现实的关系等话题。

QQ图片20190513163812.png

孙频《鲛在水中央》新书发布会现场

《鲛在水中央》由《鲛在水中央》《天体之诗》《去往澳大利亚的水手》三部中篇小说构成,都在写大时代背景下,那些小人物的命运,试图写出人们在时代裹挟之下,在命运车轮的碾压之下的种种精神救赎,即使身在泥淖仍渴慕星光的不屈与坚韧。作者孙频谈及创作心得时说,虽说是虚构类作品,但是所有创作素材都来源于自己生活过的家乡,小说无论是无人的深山老林还是那座废弃的工厂,都源于她儿时的记忆,那座工厂的变迁凝聚了很多人世间的沧海桑田,是她一直以来渴望表达的东西。

谈及孙频的创作特点,梁鸿表示,现实感是作品的重要基础,构成文本的鲜明色彩。一个作家写得越多越娴熟,笔触往往容易淹没了写作本真的东西,而孙频的作品里依然保持着真实感,这是孙频在文学创作中最可贵的地方。书中那些不起眼的小细节都异常扎实,似乎能让人触摸到最真实的生活肌理,扎实的细节筑起了整部小说,正是这些不起眼的细节使小说最后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时候,却是那么的触目惊心。

在张莉看来,孙频对世界有自己独到的理解方式。在孙频的作品里,人成了社会关系的总和,每一个人的背后都饱含着故事,无论沉没、失败与否,生命中都有过光泽与希望。这些生命破败、生活在灰暗地带的人,都是身在泥沼,但渴望向上,身在灰败,又渴望光泽的人。张莉认为孙频作为当代作家的独特之处还在于理解人性的不同。“她能写到人性的黑暗之处,但在孙频的作品中,即使人生干涸,荒草没顶,依然能看到天上群星闪耀。”

对于孙频在创作上的“变化”,梁鸿认为,与之前的作品相比,孙频不再以一贯的女性视角创作,而是尝试通过男性的第一视角讲述故事,将现实生活与那些充满诗意的废墟交错在一起,人物内心深处的荒凉感和孤寂感消解在诗性的山林、废弃的工厂,人物又在孤寂与荒凉中执意为自己点着一盏心灯照路,更加宽阔厚重的格局为较为沉重的故事情节增添了一丝暖意。

张莉认为,孙频这三部中篇里都有一种诗性的存在,故事里的每一个人都拥有精神性的深层一面。孙频用繁复的方式来书写繁复的人性,即使生命中遭遇了一切寒凉、黑暗的复杂性,但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单纯性依然保留。“走进孙频的作品,不仅仅是看到一个人的命运,更多地可以看到跟自己血肉相连的东西,进而被深深打动。” 张莉说道。

谈及《鲛在水中央》的创作体会,孙频说:当你一直用单一角度创作就会慢慢产生一种“厌倦感”,想要有所改变,所以我在《鲛在水中央》中尝试换一种视角来创作,我不想把自己一直困在某种局部里,想拓宽自己的视野,而不是单单只用女性视角来看待世界,想尝试一种去性别化的写作。

“小说无论如何虚构,那些最逼真的细节、最有生命力的细节,极有可能是来自于真实的生活。”孙频说道,“情节和形象可以虚构,但是那种无法遏制的生命力,是从生活中长出来的。文学创作不是脱离生活而飘在天上的,文学形式无论如何变型,其根都是长在大地上的。”所以孙频一直坚信,作品需要真情实感。没有真实的情感,小说就没有感染人的力量。

孙频从小爱好文学,十四、五岁便开始读小说,福楼拜、陀思妥耶夫斯基、张爱玲、钱钟书都是她最喜爱的作家。“文学能滋养一颗善良的心。”孙频建议当代的青少年们多看一些经典的书籍,特别是中国的古典文学作品。“阅读经典能够陶冶性情,让一个人内心变得更平静,能在阅读的过程中与悠长厚重的历史产生某种联系。”(中国教育新闻网记者 彭诗韵)

QQ图片20190513163831.png

《鲛在水中央》

孙频 著

湖南文艺出版社|博集天卷2019年5月出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