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我是主任,又是党员。危急面前,我得先上!”——河北医科大学直属医院援鄂抗疫纪实

发布时间:2020-02-27 作者:周洪松 马梦瑶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疫情肆虐,武汉告急!湖北告急!河北省迅速组织医护专家队伍紧急驰援!

在这些向着危险行进的白衣战士中,有众多被誉为当地乡村医疗事业“擎灯人”的河北医科大学专家教授的身影。

1月26日,大年初二,河北首批援鄂医疗队连夜出征。河北医大四所直属医院18名医护精锐进驻武汉市第七医院。

2月9日,河北第五批援鄂医疗队出发,河北医大三院32名医务工作者成为中坚。

2月11日,河北医大二院5名管理专家和业务骨干对口支援神农架。

2月21日,河北医大一院20名医护人员、二院1名医师作为河北第八批援鄂医疗队队员飞抵武汉。

2月22日,河北医大四院1名医生作为河北第九批医疗队队长带队出发,奔赴武昌、黄陂、汉阳三所方舱医院。

一个月来,河北医科大学各直属医院已派出四批77名医护人员驰援湖北疫区。

“有她在,就托得住!”

已然58岁的袁雅冬,是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大内科主任、全国呼吸专业知名专家。2003年SARS病毒、2007年“肉毒毒素中毒”事件、2009年“H1N1甲流”肆虐,从组建病房到一线救治、指导会诊等工作,袁雅冬都冲锋在前。此时,她又义无反顾地奔向武汉,走到了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最前线。

大年初一晚上,袁雅冬接到要组建河北省首批援鄂医疗队通知。尽管科室年轻人很多,报名很踊跃,但她还是把自己的名字放到了报名表的第一个。

“我是主任,又是党员。危急面前,我得先上!”

袁雅冬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来到武汉后,她迅速带领队员们投入工作。没有暖气,气温低。但为了穿上防护服尽量不影响动作灵活,袁雅冬防护服里只穿单衣,仅在腰部贴了一圈暖宝宝保暖。

在对患者治疗中,袁雅冬对患者的病情总是询问得很细。她手中常拿着一个小本,不时记录着每个危重病人的情况,有些资料和数据记不下来,就用手机拍摄下来。每次查房,她都会都为患者加油打气,给予精神鼓励。

“袁主任几乎每天都到现场查房,从未考虑过自己的危险。”来自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的杨亦斌教授常常被袁雅冬深入一线的精神和对患者的热情所感动。

在袁雅冬的参与下,武汉市第七医院关于新冠肺炎的诊疗方案,已经在卫健委提供诊疗指南的基础上更新到第四版,每一次都比前一版本更加细化,更具实战型、可操作性。

“她经验太丰富了!她在诊疗中提出的一些思路和办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杨亦斌称赞道。

“性命相托,你要托得住!这不仅表现在危难时刻的挺身而出,还包括你要有高超的医术。”袁雅冬这句话平和有力,她做到了。

“感谢河北医疗队让我重生”

2月23日下午5点左右,燕赵都市报值班热线突然响起,打来电话的是一位操着湖北口音的大姐。

接通电话瞬间,这位大姐哭出声来。“我是武汉一名已经治愈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多亏了前来武汉支援的河北医疗队让我得以重生。”

这位大姐叫做龙艳华,今年58岁。在讲述自己经历时,龙大姐不时因激动而声音颤抖。

她自己也是一名医务人员,发起高烧后经医院确诊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在定点医院武汉市第七医院住院,她在用药后出现过敏反应,全身起疹子,痒痛不堪。

1月27日,河北首批支援湖北医疗队来到武汉后,龙大姐的主管医生换成了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呼吸二科主治医师杨楠。

杨楠对龙大姐说的第一句话就是,“大姐,今后我就是您的主管医生,您三天中至少有两天可以见到我。”

在了解到龙大姐全身过敏的情况后,杨楠当机立断决定给其调整治疗方案。

“最开始得知要调整用药的时候,我还挺担心。我有同学是这方面的专家,我专门咨询了他,他详细了解杨医生给我调整的治疗方案后,立刻表示肯定。还不住地说调整太及时了,再晚一些,可能会有性就危险!”龙大姐心有余悸地回忆说。

调整治疗两天,龙大姐身上的疹子下去了,情绪也越来越好,恢复了爽朗乐观。

2月20日,龙大姐痊愈出院。出院前两天,龙大姐一直拿着手机找杨楠,“驰援医生都很忙,我病情好转,杨医生的救治重点转向了其他人。万一自己出院的时候碰不上他,就很难一块儿合个影了。”

河北省首批援鄂医疗队员中,共有河北医科大学四所直属医院派出的17名医护人员。他们至今已在武汉市第七医院昼夜奋战了一个月。

如今,当初来院收治的很多患者都已经康复出院,在这二十多天里,他们与患者互相配合,共同与病魔战斗,更像是某种意义上同舟共济的战友。

虽然,隔着防护服的全副武装看不到医护人员的模样,但是在出院前,被治愈的患者还是屡次找到救治自己的亲人,依依不舍地合影留念。

“看到患者康复,是我最大的幸福和安慰”

“1月28日,我们今天第一天进入病房。我所在医院是定点医院,确诊病例200多个。”

“1月29日,新收病人进行了俯卧位,氧合有好转。”

“1月30日,危重症患者目前ICU收治12例,2个无创通气患者吸氧浓度有所下降。”

“2月25日,穿上防护服和护目镜工作的难度超出想象,憋气,呼吸困难,起雾看不清。平常的常规工作,现在需要几倍的体力来完成。……气管插管目前是最危险的操作,病人呼吸道开放,病毒负载量大,极易传染。心肺复苏也是重症医生的基本功,病人一出现变化,需要毫不犹豫冲上去,每一次按压都是和死神较劲、抢人。每次抢救下来,除了一身汗水,还有手腕、肩膀及腰部的剧烈酸痛。但是,看到病情好转后患者的微笑,是我最大的幸福和安慰。”……

这是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重症医学科病区主任朱桂军来到武汉后的部分日记。

抵达武汉后,河北医科大学医疗队经过短暂培训后就进驻了重症病区。作为河北首批援鄂医疗队队员,他们当时所面临的形势更加严峻:由于重症病房是紧急改造而成,条件不够、病人爆满、防护装备紧张、医院感染管理控制不佳……

困难重重的情况下,除了做好该做的医护工作,给大家鼓舞士气同样重要。

朱桂军是病区医疗组组长,申康康是护理组组长,他们不仅要带领全组医护人员履行好医疗队职责,还要注意队员们身体状况和情绪变化,做好队员排班、服务工作,每天总是会忙到很晚。

“再大困难,大家也要一起努力闯过去!”这是朱桂军说的最多的一句话。

大年初二,是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感染管理部副主任张征49周岁生日,就在这一天,他接到援鄂通知。

每天早上7:20,张征每都会准时到达武汉市第七医院,帮值班医生做好防护,把他们安全地送到岗位上。

作为河北省援鄂医疗队五位院感人员之一,他就是医生护士的隐形“保护衣”。因为医护人员在穿戴防护用品后无法看清自己是不是露出皮肤,张征每次都会认真检查,细之又细,确保万无一失。

“一日为医者,终身怀苍生。”目前,肩负着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重任,河北医科大学援鄂医疗队77名医护人员正在擎着希望的灯盏,和江城人民一起勇战疫情,奋力前行。(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 记者 周洪松 通讯员 马梦瑶)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