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用红色基因铸魂育人——北京理工大学探索建设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体系侧记

发布时间:2020-06-01 作者:施剑松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高薪可以很快改善生活,但是放眼人生,我想还是应该去祖国所需之处,用自己的努力改变一方面貌,释放出青年人的价值。”北京理工大学2019届博士毕业生李博放弃东南部沿海大型企业40万年薪的就业机会,成为了一名选调生,回到家乡广西投身基层,哪怕工资还抵不过读博的奖助学金。

无论是为国铸剑、矢志军工报国,还是奔赴一线、助力脱贫攻坚,站在建校80周年的历史节点上,回看从北理工走出的一代代青年人的时代追求和价值选择,“赴基层、入主流”、“干惊天动地事、做隐性埋名人”是大家用行动给出的共同的答案。这样的“北理工青年现象”源于什么?北理工党委书记赵长禄认为,这是学校坚持党创办新型高等教育的红色育人之路,把构建思想政治工作体系作为抓总工程,将思想政治工作融入人才培养各方面、全过程的必然结果。

培养什么人:抓住教育的首要问题

1940年,在延安的抗战烽火中,北理工的前身自然科学院应运而生。服务边区经济社会发展,为抗战建国积累技术、培养人才,这份系于红色源点的办学使命历经岁月磨砺薪火相传。

“延安根、军工魂”校史教育课是北理工广为流传的“入校第一课”。无论是新生还是新入职教职工,进入北理工的第一时间,大家会来到校史馆,在一件件记录着从延安到北京辗转办学的“老物件”和一张张不同时期革命文献照片间汲取一份红色基因。

发现南泥湾、支援边区经济发展、参加新中国建设、探索军工科研创新……北理工与党和国家同呼吸、共命运珍贵历程中的一个个重大事件,成为师生在校永不枯竭的精神养分,融入在思政课、学科概论课、特色专业课、入党必修课等若干关键环节,融汇成一系列“特色化、滴灌式、不间断”的校本理想信念教育课。

作为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理工科大学,新中国第一所国防工业院校,北理工继承延安时期的办学经验,始终坚持“学术为基、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办学理念,不断汲取徐特立教育思想的精髓,把坚持和加强党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体现在抓牢抓实思想政治工作生命线,筑实立德树人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上。

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召开后,北理工出台《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施方案》,召开全校思想政治工作会,制定《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推进计划(2018-2020)》,按照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要求,建立健全“十育人”机制,将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贯通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等人才培养体系各个方面,促进思想政治工作与人才培养全过程深度融合,与学生成长成才紧密结合,与教师教书育人实践全面契合,让立德树人更好地形成全校“一盘棋”。

赵长禄说,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服务支撑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关键是深化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标志是建成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目的是全面提升思想政治工作质量和人才培养能力,努力回答好“培养人”的时代之问。

“在北理工青年现象的背后是北理工精神、北理工信念”,“党的事业就是我们的奋斗方向”,“新时代要培养好胸怀壮志、明德精工、创新包容、时代担当的领军领导人才”,校长张军说。

齐抓共管:人人都是“引路人”

40年前,北理工即沿袭延安传统,建立《院领导联系学生班制度》,及时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传达到学生中去,并把学生的思想情况及时反映到党委来。

2018年,北理工启动“书院制改革”,实施大类招生、大类培养、大类管理。在书院制这一创新人才培养“新生态”中,北理工找到了全员育人的一个新切入点——“三全导师制”。

学校组建由学术导师、学育导师、德育导师、朋辈导师、通识导师、校外导师六类导师组成的“三全导师组”,调动了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服务各个方面的教工力量,确保学生在大学阶段成长成才的各个方面能得到有针对性的教育引导。

“在我们初入校园,还有许多未知的时候,不同类型的“三全导师”共同关心帮助我们,与我们有很多共同话题,可以解答我们各方面的疑问,让我们少走了很多弯路。”2019级本科生王辰飞说。而截至目前,北理工已选配“三全导师”2869人次,各类导师平均每月开展导学活动500余人次,形成了师生共学共进共成长的生动局面。

如何激活思政的育人合力?北理工党委副书记包丽颖说,统筹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统筹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统筹思政课教师、专任教师和其他教职工群体,注重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让思政工作与教育事业全面融合起来,在线上线下调动起各方面育人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是北理工基于“协同育人观”的大胆尝试。

2019年暑期,北理工把学校有40年传统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项目——北戴河暑期学生骨干培训迁移到了山西省方山县,一个在北理工定点帮扶下刚刚脱贫摘帽的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这次迁移背后的教育动机就是让学生到基层去、到艰苦的地方去、到鲜明体现中国国情的农村去,更直观地认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不到一周的时间里,学校把课堂开在田间地头、扶贫车间、老乡农户,思政课教师、辅导员、县里基层一线的骨干做实时学习辅导。

“我体会到,参与到学生们的学习过程中,融入到他们的成长环境中,更加容易使他们产生亲其师、信其道的效果”,一位刚刚博士毕业新入职的思政课老师这样说道。

“两个过程”:紧紧贯穿育人主线

“这不仅是北理工的事情,这是中国汽车人的事情。”在第四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上,夺得大赛冠军的北理工“中云智车”代表队发出了这样的感言。凭借“做中国人自己的汽车”的信念,北理工大学生方程式赛车队在国内外高水平赛事屡获大奖。

近年来,北理工在打造“三全育人”体系中,立足“教”与“学”两个方面,即“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学生成长成才全过程”,遵循教育教学规律、遵循大学生成长成才规律、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不断完善学科教育体系和日常教育体系,营造起全过程育人的良好环境。

教育教学过程紧紧围绕“育人”来设计,专业知识传授与价值观引领同等重要。在机电学院兵器科学与技术学科专业基础课上,任课老师从我国四大发明之一黑火药的历史,讲到“两弹一星”的研制过程;从爆炸科学的发展历史,讲到在火炸药、含能材料等重大国家工程中的科学家贡献,让“课程承载思政”“思政依托课程”的理念转化为了实实在在润物无声的教育。2019年,北理工选树40余门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引导老师们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与思政育人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内生动力的产生不是一蹴而就的,北理工坚持18年的“德育答辩”项目面向北理工全体本科生群体,发挥德育的“灵魂主线”作用,全过程、全阶段培育学生内生动力。

“我立志用科技改变人的生活、造福国家和社会”“我们要树立全球视野、了解中国国情,在国家社会需要的行业领域贡献力量”,2020年5月17日的网络会议平台上,睿信书院1946班的学生们在线上交出了“00后的德育开题答卷”。

1946班的班主任彭熙伟老师说,虽然今年受到疫情影响,同学们暂不能返校,但2019级本科生的“德育开题”环节还是如期举行;从大一的德育开题、到大二大三的德育中期检查、到大四毕业德育答辩,首尾相连形成学生对大学阶段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全面发展的系统设计和规划,全过程培养的成熟模式在疫情面前展现出独特的韧性。

全方位培养:深化一体化育人体系

2019年10月1日当天,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庆祝活动中,5058名师生在天安门广场光荣接受党和人民检阅,参与人数创造了建校以来历次国庆活动之“最”,也在北理工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学生史铮回忆,当五星红旗冉冉升起,《义勇军进行曲》回荡在天安门广场时,自己热泪盈眶,每个主动报名的小伙伴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心灵与情感的震撼。

深度参与新中国成立70周年庆祝活动是北京理工大学当年“担复兴大任 做时代新人”主题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将这次历史性的爱国实践活动打造成一堂全方位、立体化的爱国主义现实教育大课,让学生们接受到了全方位、参与式、沉浸式的身心教育和洗礼。

自2018年以来,北理工坚持每年在全校开展“担复兴大任、做时代新人”主题教育活动,活动设立“举一面旗帜、树一种信仰、走一条道路、叫一个名字、圆一个梦想”的“五个一”目标,按照学习、讨论、选树、实践、深化五个环节压茬推进,构建了抓在经常、融入日常、贯穿全年的常态化教育体系,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全方位融入人才培养的生动体现。该项目获评2019年首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实效奖特等奖。

北理工主题教育活动探索的“一体化育人”重在立足课内课外、线上线下、德智体美劳等各个方面,全面统筹办学治校各领域、教育教学各环节、人才培养各方面的育人资源和力量,并通过对各类教育资源的有效整合,实现育人效果最大化,构建起立体化育人体系。

在这次疫情防控过程中,北理工紧抓教育契机,深化拓展“时代新人”主题教育活动的内涵载体平台阵地,把铸魂育人的校园小课堂建到现实生动的社会大课堂、建到覆盖全体学生群体的移动互联网,推出了“书记校长专题解读课”、“媒体矩阵思政观察课”、“线上支部朋辈辅导课”、“服务保障人文关怀课”、“智能平台教师公开课”等一系列铸魂育人系列课程,带动青年学生以力所能及的形式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同心同路、同向同行、同频共振。

2020年9月,北理工将迎来80周年校庆。赵长禄说,传承“延安根、军工魂”红色基因,北理工将进一步加快构建系统性、一体化、全贯通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走好具有北理工特点、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高等教育道路,把为党育人、为国育人的使命任务践行在一流大学建设的新征程中。(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记者 施剑松)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