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小麦育种传奇书写者——记河南科技学院教授茹振钢

发布时间:2020-08-13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活动名称:2020年度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推选活动

编号:31  姓名:茹振钢

31茹振钢.jpg

四十年埋头于农业生产一线,他潜心研究小麦育种,让土地生金,为国家粮食安全保驾护航。四十年耕耘在教学、科研一线,他倾心育人毫无保留,为国内育种领域播撒下了一大批“人才种子”。

——题记

走近茹振钢,你会发现他是一个激情四射的人。从他身上,既能感受到一种学识渊博、治学严谨、坚定执着的大家风范,又能感受到一个风趣幽默、儒雅谦和、富有亲和力与感染力的现代教师形象。

40年来,他忘我地耕耘在教学、科研第一线,对学生倾注了全部的爱心,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取得了一系列具有重大突破的创新性研究成果。培育百农系列小麦新品种“百农62”“百农64”“矮抗58”等,推广面积近4亿多亩,为黄淮麦区的小麦生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31.jpg

激情四射的“多面手”

在茹振钢看来,高校教师不应是传统意义上的教书匠,而应是“多面形象的人”,既是传道授业、教书育人的教育家,又是有长远眼光的思想家,善于交流的社会活动家,能带给社会正能量。

三尺讲台上,茹振钢治学严谨、为人师表、充满激情。语言风趣、幽默,像磁铁一样吸引着学生的注意力。他的研究生如是评价:“茹老师讲课的魅力在于深入浅出,能把深奥的道理,用浅显的比喻表达出来。”他的本科生说:“茹老师讲课生动形象,感染力强。听茹老师讲课是一种享受,能不自觉地被茹老师的激情所吸引。”

走进实验室、试验田,他孜孜不倦、精益求精,认真地观察各个品种小麦的生长情况,仔细了解不同品种的特点。他参加国家重点项目“主要农作物新品种筛选与种子加工技术研究”,承担国家863项目“优质抗病超高产小麦新品种选育与产业化研究”,主持“九五”河南省重大科技项目“抗病虫高产小麦新品种选育研究”;瞄准国际尖端育种技术,建成了小麦抗蚜虫育种新体系,育成优质小麦品种“百农64”“百农160”“矮抗58”“百农418”等,为黄淮海地区小麦生产提供了优质种源。

为确保农民用上放心优质种子,防止假冒伪劣种子干扰市场,他带领团队建立了“首席专家负责、分区授权、多点示范、就近供种”的推广模式,提出在全国“东西一条线,南北一滚动,多家经营,激活市场”的营销模式,为种子企业带来了每年2亿多元的经济效益,使河南省120多家种子企业顺利实现了向股份制的改制转型。

他认为,搞科研要从生产实践中发现有价值的选题,要把教学、科研与科技推广、农技培训融合在一起。他每年对外专业培训与技术巡讲达20余场,答疑解难,并免费发放技术资料;经常深入农业生产一线与农民谈心了解生产情况和品种需求,将有用、好用的科技成果送到田间地头。他对自己的学生和团队成员说:“我们的成果裁判员不是专家,而是农民兄弟,对农民负责就是我们科研的源动力!”

在茹振钢看来,多面手的老师,培养多面手的学生。作为一名现代教师,要让学生向多方面发展,成为多面手。这样的学生走向社会,才有用武之地,才会受到社会欢迎。

茹振钢不仅具有教师的激情,还有诗人的情怀。中外诗歌他都爱读,现在还能熟练地大段背诵莱蒙托夫、泰戈尔的诗作;他喜欢写诗,喜欢在科研之余以诗明志。

“向前吧/不要忧心惮惮/有多大事需要你干/有多少未知领域需要你去探索!”这是1987年5月15日,茹振钢进行小麦育种科研时,为鼓励自己所写的一首《醒来吧,青年》。人如其诗,诗反映着茹振钢的精神境界和人生追求。

育种是一辈子的事业

科研是教学的基础与保证。茹振钢在认真完成日常的教学与管理工作同时,惜时如金,克服多种困难,积极学习专业基础知识,关注学科发展的前沿动态,努力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和业务水平。从教40年来,在承担大量的教学及管理工作的同时,从未放松科学研究,科研硕果累累。

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重要的经济地带,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区域,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安全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历史上的黄河中下游流域,经常发生旱涝灾害,对南北两岸人民的生产和生活造成了极大影响。许多时候,作为主要农作物的小麦受到自然条件的影响亩产不高,因此只能扩展种植面积,从而破坏了流域内的生态平衡。茹振钢通过对小麦品种的不断改良,让小麦亩产值不断攀升到新高度,留出更多空间发展生态,减少水土流失。这对黄河中下游流域的农业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进黄淮流域生态保护,让黄河真正成为造福人民的母亲河,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近40年来,茹振钢先后培育并推广了“百农62”“百农64”“百农160”“矮抗58”“百农4199”等小麦新品种。特别是近些年培育推广的“矮抗58”小麦新品种,以其“高产、稳产、抗倒、抗冻、抗病、品质好”的优异表现赢得各界人士和农民朋友的称赞,在河南、安徽、江苏、山东、湖北等七省大面积推广。截至2019年,累计种植面积达到3亿多亩,增产小麦160多亿公斤,直接增产效益300多亿元,是河南实现小麦连年高产稳产的主力品种,也是国家小麦生产的支柱品种,被誉为“黄淮第一麦”。他因此获得201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实现了30年来河南省高校在该奖项上零的突破。

茹振钢的成功,源于“金色”的梦想和他对育种科研事业的热爱,他对土地、对农村、对农民有一种天然的感情。小时候家里兄弟姊妹多,经常吃不饱饭,他萌生了“让土地生金,让老百姓丰衣足食”的梦想,1978年高考时选择了报考中牟农校。在学校,他像久旱的禾苗遇到了甘霖,起早贪黑,拼命汲取农学精华,奠定了扎实的理论基础。1981年农校毕业时,成绩优异的茹振钢被著名小麦专家黄光正教授选中成为一名助手,开始了追梦生涯。

在茹振钢心里,育种是他的事业,种子是他的“心物”。为了收获金色的梦想,茹振钢每天天刚亮就赶到试验地,天黑时他还得再看一遍他的“心物”;他经常干在试验田、吃在试验田、睡在试验田。为了确保科研数据的完整和准确,几十亩的实验小麦,他一株株地手工脱粒……

搞科研不是一朝一夕之功。茹振钢常说:“育种工作是枯燥的、长期的,需要坚持不懈地机械式反复,一个新品种从开始选育直至大面积示范推广,需要经过十年如一日的磨砺。”

不知多少个春夏秋冬,他走了一村又一村,厚厚的笔记本上记录着不同地区小麦的生态环境,记下了各地区主要小麦品种的生物特点及生产水平。无论是小麦刚入土的秋冬季节,还是热浪滚滚的麦收之际,田野里总会出现他的身影。茹振钢对小麦如痴如醉,几乎没有过年过节的概念。春节正是到实验田里观察和鉴定小麦抗冻性、抗旱性的好时机,五一前后正值小麦杂交授粉的紧要关头,国庆节刚好又到小麦播种的时候了。一年又一年,茹振钢与田野为伴,与小麦为友。

新乡朗公庙毛庄村村民都清楚地记得,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学校还在辉县,茹振钢为指导小麦生产,总是骑着自行车先到新乡,中午歇歇脚、喝点水,再一路大汗骑到毛村。白天在地里查看小麦,晚上给乡亲们上课……

执着坚守梦成真,茹振钢率领他的团队,带着探索未知的坚定决心,醉心小麦育种,用激情和汗水书写了小麦育种史上的传奇。

倾心育人从不保留

在茹振钢身上,不仅体现着精深的学术造诣、灵活的教学风格、高超的科研智慧,而且彰显着勇于担当的品格和公而忘私的高尚师德。

自从走上教学岗位,茹振钢都始终以恩师黄光正教授为标杆,对教师这份职业怀着强烈的责任感。茹振钢说:“每个行业有每个行业的风采,教师的风采就是把课教好,把科研搞好。只有把教学、科研与社会发展融合在一起,才能展示现代教师最大的风采。”他勇于担当,严格要求自己,始终站在科研和教学工作第一线,积极参与谋划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等工作。尽力为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搭建平台,常年坚持吸纳学生加入他的科研活动,将自己多年所学所承无私地传授给学生。

茹振钢喜欢用一种崭新视角看待师生关系。在他看来,当代大学生知识丰富,思维敏捷,富有想象力和活力,老师在许多方面不如学生。所以,作为一名高校老师,不要以“师长”自居,而应学会以朋友的身份平等对待学生,多谈心、多鼓励,多表扬;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成就欲,不要挫伤他的积极性;要融入学生之中,把自己当作其中的一员,与学生一起哭,与学生一起笑,引导他们在哭和笑中成长。“教师要做学生的精神支柱,做学生灵魂的塑造者”茹振钢说。

“低调做人,高调做事”是茹振钢一贯为人处世的原则。茹振钢是一个忘我的人,心里永远装着学生,永远装着社会。

在学生心中,茹振钢就像家长、父母,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关爱有加。在学业上一方面高标准、严要求,另一方面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他总是启发学生,搞科研要打开思路,“就像水滴到石头上,向不同的方向扩散”,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他允许学生狂想,不设禁区,作业是70%必须完成,留下30%自由发挥能量;他不拘一格培养人,激励学生树大志向成大才。生活上,他处处关心爱护学生,帮助学生解决实际困难。如今,茹振钢已经指导培养了一批批本科生、硕士生,很多已成为所在单位的骨干。

打造精英团队

在茹振钢看来,一个人的力量是非常有限的,没有一个团结协作、富有创新精神的团队,要攀登科学技术的高峰是不可能的。只顾自己出彩,不算真正出彩。只有自己出彩、团队出彩、单位出彩,才是最大的出彩。他不仅对学生培养极其负责,也注重对青年教师的培养。他始终认为青年教师是高教事业发展的未来,把培养青年教师当作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

为鼓励团队献身育种事业,茹振钢把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自己应得的部分奖金拿出来,用于整个团队的奖励;他还从学校给他的奖金中拿出130万元,设立了“大学生科技创新奖励基金”,用来奖励在科技创新活动中涌现的优秀学生……

作为享誉全国的百农系列小麦的“总工程师”,30多年来,茹振钢培育的小麦品种,在省内外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赢得了广大农民朋友的尊敬与爱戴。1996年,教师节前夕,长垣、封丘、延津等地依靠“百农62”“百农64”小麦等品种富裕起来的农民,自发集资给他买了一辆桑塔纳2000轿车,敲锣打鼓送到学校,赠送给茹振钢,而茹振钢当即将车转送给了学校。2005年,“百农矮抗58”小麦良种代理商河南联丰种业有限公司,为表达对茹振钢的感激之情,公司向他捐赠了一辆价值40余万元的丰田皇冠轿车,而茹振钢再次把轿车转送给了学校,他说:“把轿车作为公有资产可以方便更多同志搞科研,从而更多更快地出科研成果。”

现在,他的研究团队拥有涉及农学、分子生物学、计算机科学以及材料工程学等专业的创新人才42名,形成了一支老中青三代结合,扎实肯干、任劳任怨、勇于创新、团结协作的科研队伍。“现在这个团队,是一支有思想、有战斗力、有牺牲精神、有创造力的团队,是我们实现小麦育种突破的希望。”茹振钢自豪地说。

对未来,茹振钢充满信心。茹振钢正带领他的科研团队与时间赛跑,进行着比“矮抗58”更领先的高光效小麦及杂交小麦新品种的研究,并取得了重大突破。

“小麦良种培育要推广一代、储备一代、研发一代、设想一代,要做到一地研究多地用、当今研究未来用……”站在一望无际的麦田边,看着丰收在望的小麦,茹振钢畅想着小麦培育发展的新蓝图。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