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定向爆破”教育“顽疾”,推动教师专业发展,搭建五育融合新“立交”,全面激活内生动力

甘肃靖远:“两轮四驱”跑出教育发展“加速度”

发布时间:2020-09-01 作者:尹晓军 张小鲲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8月13日,是个极其普通的日子。但对于甘肃省白银市靖远县靖远一中语文名师马平来说,却意义非凡。

当天,靖远县教师发展中心和学生发展中心正式揭牌“落地”。39名省内外专家、名师齐聚这座位于黄河上游的西部小城,连续7天,17场高标准、高质量的培训班,全县980名教师无一缺席。“解渴,这样的培训真过瘾!”参加完培训,马平迫不及待地在朋友圈分享。

像这样堂堂精彩的“饕餮盛宴”,在靖远教育历史上,还是第一次。而这,正是近年来靖远教育纵深推进“两轮四驱”不断提速发展的一个缩影。从2017年起,该县以教育体制机制改革为发力点,紧扣教师队伍建设和学生全面发展两个关键点,充分发挥教师发展中心、学生发展中心两大“枢轮”职能,并按照“引线串珠”的思路,驱动办学联盟、学科基地、标准化教管中心、塔式人才培育体系融会贯通、互补联动,激活了教育改革的内生动力,各学校特色办学和质量提速实现“齐头并进”,有力推动了全县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破冰”行动,从最难啃的骨头“下刀”

改革,源于三年前的全县教育工作大会。

2017年8月,靖远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达标验收开始。但面对办学分散、教育资源失衡,农村学校规模小等教育“顽疾”,如何提升教育质量,成为靖远教育的当务之急。“那次会上,很多发人深省的讲话振聋发聩,教育改革发展的政策‘落地有声’。改革,是会上提及频率最高的词汇。”回忆起当时的情景,马平仍记忆犹新。

改革,先从摸清“家底”开始。那段时间,县领导深入学校调研已成常态。在深入调研、反复摸底、科学论证、准确测算的基础上,加强教师和校长队伍建设、加快教育改革发展等一系列推动靖远教育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相继出台,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开始“破冰”。

改革从最难啃的骨头“下刀”。靖远确立了“高中向县城集中、初中向中心乡镇集中、小学向中心村集中、新增教育资源向城区集中”的思路和“先建后撤、相对集中、合理布局”的原则,先后撤并布局不合理、办学规模小、办学效益差的中小学学校20所,同时建办寄宿制学校40所,九年一贯制学校10所。

“在县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县财政新增教育投入逐年提高。2007年至今,县财政累计投入资金约3.32亿元。此外,依托‘全面改薄’等项目,所有学校‘旧貌换新颜’。”靖远县政协副主席、教育局局长韩亮说,随着教育资源的优化整合,布局结构趋于合理,教育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

走进靖远县乌兰小学,学校“大”是给很多人的第一印象。校园占地55亩,有2200名学生、37个中队,还有气势恢宏、全员参与的哑铃操、足球操,更有高标准的曲棍球训练场。“当时,学校面积只有7亩,功能室都是一室多用,还是非常挤。搬迁到原靖远三中后,学校承载力变强了,办学潜力被激活,生命力又旺盛起来。”乌兰小学校长高清潮欣喜地说。

改革,从办学体制“突破”。为了让“家门口的学校”更具吸引力,靖远县按照“组团发展、一强带多弱”的原则和“名校+分校,小学先行试点,初、高中跟进推行”的思路推行联盟办学改革。目前,联盟校由最初的4个已发展到49个,涵盖从幼儿园到高中各个学段,逐步形成了资源共享、交流互动、同步发展的一体化管理格局,推动城乡间、区域间、校际间学校管理水平和教育质量整体提升。

激发动力,牵住教师队伍建设“牛鼻子”

城乡教育资源不均衡,尤其是师资不均衡,是制约靖远教育发展的核心问题。从2017年起,该县就出台了校长教师交流轮岗机制,重点引导城区优秀校长和骨干教师向农村、薄弱学校流动。

可现实问题是,谁愿意轮岗到薄弱校,谁又愿意去乡村?教育局曾多次召开专题会议,最终决定解决问题的“症结”:长期以来的人才评价激励机制和服务保障体系“跟”不上。为此,靖远县委、县政府紧紧牵住教师队伍建设这个“牛鼻子”,不断完善教师绩效工资制,坚持教师职称评聘、评优选先向农村教师倾斜的政策导向,形成了“越往基层、越是艰苦,地位待遇越高”的激励机制。同时,统一教师职称评聘的业绩量化标准,并根据实际执行情况每年进行补充和完善,调动广大教师工作积极性。

据统计,三年来,该县累计评聘高级职称高级教师604人,中级职称1381人,全县教师高级职称较2017年8.23%增长到2019年15.62%,一级职称较2017年35.74%增长到2019年42.57%;三年来,共交流轮岗校长教师1466人,其中校长70人、教师1396人,教师、校长轮岗实现“常态化”。

紧接着,2018年,靖远县推出校长职级制改革,一次性取消除全县高中段外的其他乡镇教管中心和局属校(园)的行政级别,重新考核、聘任教管中心主任、校(园)长139人;2019年,重新聘任除高中阶段以外所有学校副校(园)长70人,中层管理干部641人

并兑现职务津贴。

“通过这两项改革,我们建立了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选人用人机制和专家办学制度,实现了校长由‘职务’向‘职业’的转变,促进了管理队伍专业化发展,增强了各级各类学校的自我发展能力,进一步激发了教师队伍内在动力。”韩亮告诉记者。

在此基础上,靖远建立了“教师发展中心—学科基地—中心教研室—教研员”四级教研体系和教师培训成长网络,通过走校教研、把脉课堂、名师工作室等形式,进一步打通城乡壁垒,形成城乡联动、交流互补的教研训一体化格局。同时,成立18个学科基地,由县教研室组织选拔优秀教研员,广泛开展“青蓝工程”、“走校教研”等系列活动,迅速促进了青年教师快速成长。

体艺教结合,搭建五育融合新“立交”

8月,正值暑期。但走进靖远县各个校园里,篮球在转动、足球在飞跃、曲棍球也在翻滚,欢腾的热情丝毫不减。

执教快30年的靖远一中体育教师郭莉文怎么也想不到,学校推行体育课“走班制”教学模式,将篮球、排球、足球、武术和健美操这些“小众项目”创造性地纳入体育课程,以往的“散养课”成了真正“全员”动起来的体育课。健美操队先后有90余名学生分别被北京体育大学等高校录取,并多次在国家、省、市大型比赛中获得奖牌。口风琴、扇子舞、腰鼓……北滩镇中心小学的大课间活动让人流连忘返。刘川镇教管中心将全镇艺体类教师整合起来,分科目、分日期统一开展“体艺走教”,让每个学校每周都有一个下午集中开展各类社团活动……

这是靖远县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积极探索五育并举育人模式的生动展现。近年来,该县不断探索创新,形成了以“一校一特,文化立校”为理念,坚持“规范+特色”策略和“2+1+N”目标,并依托学生发展中心总枢纽,以学科基地、乡村少年宫等为主阵地,积极构建起“一体两翼、体艺双馨”体艺教结合的特色化育人体系。

体育课程健体、艺术课程怡情、文化课程益智,三者相互支撑、互为补充,搭建了一条五育融合新“立交”,各学校体艺教育不断提档升位。同时,依托标准化教管中心,整合教育资源、优化管理机制、强化管理规范,每个中心所辖学校基础建设、校园特色、校园环境、教学理念等各个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改革是破旧立新,是完善和唤醒。通过由点到线、编线成面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我们深深感受到了教育的生命力,教育生长的力量、育化的力量,看着孩子们洋溢着愉悦的笑容,一个个如‘蓓蕾’般鲜亮明媚的笑脸,这正是靖远教育的未来和希望。”韩亮说。(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记者 尹晓军 通讯员 张小鲲)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