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讯(记者 却咏梅)鲁迅曾经说过,自己一生的哲学都在《野草》里了。《野草》是鲁迅唯一一部散文诗集,该书的意象独特而深晦,语言冷峻而峭拔,集中体现了鲁迅先生不懈的思想探索历程,也是解读鲁迅的重要途径。
近日,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著名评论家阎晶明的最新学术随笔集《箭正离弦:〈野草〉全景观》,并在北京做了主题为“走进鲁迅的世界”的新书首发式,邀请评论家潘凯雄、中国鲁迅研究会会长孙郁、北京鲁迅博物馆常务副馆长黄乔生以及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院长、诗人杨庆祥,一起与阎晶明做了一场有关鲁迅与《野草》的深度对谈。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著名评论家阎晶明
以往有关对《野草》的研究都更集中探讨其中的诗性与哲学,但阎晶明却有意避开了常规的角度,更乐于从“诗与哲学”的强调中回到“本事”中来,关注和研究鲁迅创作《野草》的现实背景,“特别是分析和研究《野草》诸篇中留存的本事痕迹即现实主义成分”。因此,“北京的风景与环境”“故乡绍兴的影迹”“现实世相与人物‘原型’”等均成为其研究的对象。他在丰富的细节和充沛的研究基础上,首先将鲁迅还原为一个活生生的人,进而探讨鲁迅对“本事”的改造、升华和艺术创造。
正如阎晶明所强调的“本事是缘起、元素,但不等于就是题材”,在《箭正离弦:〈野草〉全景观》第二部分,作者着重对《野草》的诗性与哲学展开了深入地讨论。鲁迅博学多识,涉猎极广,中西方文化融会贯通,而且对文学、哲学、木刻、版画等领域都有着细致而专业的研究。这也让鲁迅通过文本制造了汉语的迷宫,并同时将自己复杂的哲学思想,贯穿在跳跃的词章背后。作者在阐释这一部分时,在“本事”的基础上回归到《野草》文本本身,不仅抓住了鲁迅书写《野草》时的知识性与精神高度,并且通过自己阅读后的生命体验来理解《野草》,用一种简明生动而非概念化的语言呈现出来,从而对《野草》整体营造的氛围、情感的起伏以及鲁迅思想的玄妙,做了如“箭正离弦”般的概括——“箭正离弦”是一种状态,它已开弓,无法收回,但它的速度、方向、目标并未完全显现。它比箭在弦上更有动感,比离弦之箭更加紧张。更加地准确与透彻。可以说,《箭正离弦:〈野草〉全景观》既是作者与鲁迅的接近,也是带领读者走进鲁迅世界的一把珍贵的钥匙。
《箭正离弦:〈野草〉全景观》
阎晶明 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