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教育部副部长郑富芝:牢牢把握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方向

发布时间:2020-11-26 作者:《人民教育》杂志记者 余慧娟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人民教育》杂志

近一年来,“高质量发展”成为不少地区和学校研究、思考教育问题时的一个热词。

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2019年,国务院召开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部署深入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全面提高基础教育质量,标志着基础教育进入全面提高育人质量的新阶段。随着2020年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从2021年起,我国将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也将进入实质性推进阶段。

值得思考的是,在经济领域,高质量发展意味着质量第一、效益优先,需要一系列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在教育领域,特别是基础教育领域,高质量发展又意味着什么呢?高质量发展阶段要树立什么样的教育理念,抓好哪些关键问题?如何推动区域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这是当前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必须厘清的重大问题。

近日,记者就此专门采访了分管基础教育工作的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郑富芝。

必须站在国家立场、人民立场、党的立场来讨论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问题

《人民教育》:富芝副部长,您好!很高兴就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问题采访您。我们知道,基础教育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获得了长足的进步。去年7月,您在接受《人民日报》采访时,就说到基础教育进入了全面提高育人质量的新阶段,当时提出这个论断的依据是什么?

郑富芝:确实,中国基础教育已进入以质量为核心的新阶段。为什么这样说呢?一是教育自身发展需要。2019年义务教育巩固率已达94.8%,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达83.4%,高中阶段普及水平达89.5%,义务教育全面普及,高中教育基本普及,学前教育也将基本普及,下一步总体讲重点是提高,转向实现高质量发展。二是家长期盼。“有学上”的问题基本解决后,家长对“上好学”的诉求自然就上来了,为什么“择校热”高烧不退、为什么校外培训治理这么难?背后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需求推动的。三是国家战略要求。国家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需要、主要大国之间竞争的加剧,让全社会对高素质人才、拔尖创新人才的渴求十分强烈。

《人民教育》:在很多地方和学校,高质量发展已经成为研究讨论的热点。请问,要准确把握推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涵,需要注意什么?

郑富芝:这是当前值得深入研究的重大问题。要推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准确把握内涵,首先要解决好立场和站位问题,其关键是要深刻认识教育的属性。

一是政治属性。核心是教育的意识形态属性。教育塑造着一代代人的价值观念,对任何国家来说,教育都是重要的意识形态阵地,关系着一个国家的长治久安和民族的永续发展。党的十八大明确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把握了这一点,我们就能更自觉地去理解“立德树人”,把好“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方向,切实把教育的政治功能发挥好,把意识形态阵地守好。

二是制度属性。教育是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必然带有相应的制度属性。《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确规定:国家发展社会主义的教育事业。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教育是个人发展的重要基础。把握了这一属性,就能自觉地把握我们教育的本质,时刻想到我们办的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要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特征和要求。有一种观点值得警惕,有人说市场经济应该优质优价,公立学校是保基本的,应该把私立学校办得更好,让有钱人读私立,西方国家很多都是如此。这种观点显然没有考虑到教育的制度属性,如果按照这种思路发展下去,最后演变成有钱才能读好学校、接受最好的教育,大多数普通老百姓的孩子怎么办?因此,公办民办学校都要办好,我们的教育要为所有孩子的成长成才奠基。

三是社会属性。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通过教育提供平等的流动机会,可以防止阶层固化,避免贫困的代际传递,如果教育一旦失去公平,必然会损害社会公平。因此,必须始终坚守教育的公益、普惠、公平性,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通过维护教育的公平,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

四是人民属性。教育是最受关注的民生工程,与每个家庭息息相关。每个家长都希望孩子接受良好的教育,将来有所成就。把握了这一点,我们就要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办教育的理念,坚持人民立场,多从家长、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

概而言之,必须站在国家立场、人民立场、党的立场来讨论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问题。以上四种属性,可以看作是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基本坐标,只有把握好,才能不偏离正确的方向。

《人民教育》: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坐标。从宏观层面看,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中的“质量”就不仅仅是育人的质量,还有发展的质量,公平的质量,满足人民群众需要的质量。您的这一见解确实丰富了我们对高质量发展的理解。

科学的教育理念对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

《人民教育》:那么,在这样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应该树立什么样的教育理念?

郑富芝:科学的教育理念对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理念是发展行动的先导。发展理念不是固定不变的,发展环境和条件变了,发展理念就自然要随之而变。孙春兰副总理在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教育理念有一定的稳定性,因为人的成长规律是基本稳定的,但理念也与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具有鲜明的时代性。面对实现教育现代化和建设教育强国的新要求,我们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这里我想强调三个理念。

《人民教育》:哪三个理念?

郑富芝:一是“有教无类”。基础教育是面向人人的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是法律规定每个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是每个适龄儿童少年的权利和义务。有的学校强调“集天下英才而育之”,我就在想,如果不是英才怎么办?难道就不管了吗?更有的学校通过考试掐尖招生,这说明“有教无类”的观念讲了两千多年,现在还没有完全落实好。我们必须树立“全纳”的思想。树立了这一理念,我们就会更加自觉地推进教育公平,特别是对家庭贫困学生、学习有困难的孩子、残疾儿童、留守儿童等,更要给予特别的关注,要解决有教无类、一视同仁的问题。

《人民教育》:有教无类,在当下尤其有针对性。因为我们还是有不少学校热衷于靠抢生源来提升声誉,而不是靠办学质量。

郑富芝:所以我们今年强力治理招生领域的乱象,坚决推行公民同招政策,引导学校不挑生源,回归本源,踏踏实实研究如何提高培养质量。

《人民教育》:这一政策在基层引起了很大反响,可能会有阵痛,但长远看是有利于基础教育整体良性发展的。那么您刚才谈到的第二个理念是什么?

郑富芝:二是“素质教育”。这是个永恒的主题,重点是要把握新时代的新内涵。第一点,素质教育的核心是什么?应是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全面培养,当前劳动教育是最大的短板,必须加快补上。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中央经过慎重研究,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体系中。第二点,素质教育如何实施?绝不能靠单纯灌输知识、死记硬背和题海战术,我们提出了“核心素养”这个概念,其实就是为落实素质教育,着力培养学生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树立了素质教育的理念,就会主动变革课堂教学和考试评价方式,让教育教学与学生思想、生活、学习实际相结合,与学生的动手操作和直接体验相结合,与广泛的社会生活和生产实践相结合。

《人民教育》:您想强调的第三个理念是什么呢?

郑富芝:三是“因材施教”。两千多年前,孔子提出并努力实践“因材施教”。今天,我们的基础教育是面向大众的普及教育,学生的天资禀赋、个性特征、兴趣爱好、职业取向各不相同,家长对教育的需求也是多样化的。这就要求教育应尽可能提供更多的选择性。有一位知名校长找我,说要办一所学校,我跟他说,你能不能办这样一所学校:招生时有教无类,不挑学生,进校后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把握了这个理念,我们就应该鼓励学校,在严格执行国家基本标准的基础上,根据自身传统、办学资源和生源特点,积极创新,办出自己的特色;就应该鼓励教师,充分考虑每个学生的特点,给予分类指导,提供差异化、个性化的教育。

《人民教育》:因材施教一直都是我们追求的理想。而育人质量一定意义上取决于因材施教的程度和水平。这是解决学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关键所在。现在我们高中学校推行的选课走班,就是在从教学内容到教学方式上实现这一点,也期待未来在各学段都有更高的实现度。

区域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要在四个方面着力

《人民教育》:当前,很多地区都在探索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路径,您认为应该如何推进区域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

郑富芝:重点在立德树人、推进公平、注重特色、补齐短板四个方面着力。

《人民教育》:立德树人关键要抓什么?

郑富芝:立德树人要抓准方向。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立什么德,树什么人,是事关方向性的大问题。“立德”首先要立大德,我们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要培养学生从小树立正确的“三观”,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把爱国与爱党、爱社会主义高度统一。“树人”树的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既要有本领又要有担当,奉献社会、服务人民。各地要牢牢把握这个大方向,在完善立德树人的落实机制上多下功夫,在大中小学贯通培养上多做探索,做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人民教育》:推进公平是老话题,在当前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重点是什么?

郑富芝:推进公平要抓好均衡。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要把提高发展平衡性放在重要位置,不断推动公共资源向基层延伸,构建优质均衡的公共服务体系。新时期推进教育公平的重点是促进优质均衡,不挑生源、关注弱势、缩小差距。优质均衡,是实现基本均衡后教育公平的新目标。不挑生源,义务教育法规定免试就近入学,中央要求“公民同招”,目的都是让每个孩子有平等的入学机会。关注弱势,对家庭经济困难孩子、残疾儿童、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等,要给予更多的帮助。缩小差距,这是当前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的重点任务。虽然校际差距形成有很多原因,但作为政府必须想方设法办好每一所学校,这是教育系统坚持人民立场的重要体现。尽管普通高中不像义务教育那样提均衡发展,但也不是差距越大越好。希望各地在促进教育公平上多下功夫,更加均衡地配置资源,健全招生入学机制,解决“择校热”,营造良好教育生态,努力做到“公平均衡”。

《人民教育》:注重特色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内在要求,特色发展应在哪里下功夫?

郑富芝:注重特色要抓牢课改。教育质量的关键是学生培养质量,培养学生关键是做好“因材施教”这篇大文章。什么是学校办学特色,最重要的特色应该是做到因材施教,核心是在课程设置和育人模式上下功夫。深化课改,关键是要增加课程的丰富性和选择性,让每个孩子发挥其兴趣和特长。改革要持续,必须有动力,要注重激发每一所学校的办学活力和内生动力,注重创新、充满生机。还有一种现象要改,长期以来一些学校重点关注的是学习成绩位于前20%的学生,今后我们要特别关注“后20%”的学生,给予他们更多的关心、更有针对性的帮扶,让每个孩子在学校都能有所发展。希望各地在如何做好“因材施教”上深入探索,在激发学校办学活力上多想办法,支持每一所学校都办出特色,让每一个学生都获得适宜的发展,努力做到“特色发展”。

《人民教育》:也就是说,每个学生的发展质量提高了,我们的教育质量也就得到了整体提升,从这个角度看,因材施教的确太重要了。那么补齐短板又指什么呢?

郑富芝:补齐短板要抓住实践。我们要始终坚持素质教育,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这一方针不能动摇。中国的教育有很多优势,我们的学生在学科知识方面普遍比较扎实,但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们的短板,创新精神不够,实践能力不足,在“学以致用、知行合一”方面还需要加强。今年上半年,中央出台了劳动教育文件,教育部印发了劳动教育指导纲要,就是要补齐“五育”中“劳”这个短板。通过劳动实践的体验,净化心灵、培育精神、塑造品格、提升能力。希望各地在补齐人才培养短板上多下功夫,探索劳动教育落地的有效举措,加快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努力实现高质量的“素质教育”。

《人民教育》: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其实是个宏大的话题。今天的访谈,您从立场、站位、理念、抓手等方面给我们做了深入剖析,为战线准确把握“高质量发展”的内涵提供了非常有针对性的指导,让我们深受启发。谢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作者:《人民教育》杂志记者 余慧娟)

来源:《人民教育》2020年第21期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