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师范百年与建党百年

发布时间:2021-08-10 作者:李忠军 游旭群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高等教育杂志

[摘  要]师范教育的兴起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中国共产党创建所需思想条件和组织条件的形成作出重要贡献。在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国师范教育不断得到革命性改造,始终服务伟大革命事业,担承构筑民族伟大复兴教育之基的重任,并在肩负迈向新时代建成教育强国新使命过程中走向新辉煌。

[关键词]革命事业;师范教育;建党百年

20世纪初,现代意义的师范教育开始在中国兴起。历经19世纪40年代后一次次的艰辛探索和一次次的挫折失败,为国家民族出路不懈奋斗的先进中国人开始认识到“国家之盛衰视人才,人才之消长视教育,教育之良窳视师范。师范者,教育之教育,固陶铸国民之模范,造就青年中国之渊泉也”。师范教育的兴起成为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中国共产党创建所需思想条件和组织条件的形成作出重要贡献。在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国师范教育不断得到革命性改造,始终服务伟大革命事业,担承构筑民族伟大复兴教育之基的重任,并在肩负迈向新时代建成教育强国新使命过程中走向新辉煌。

伟大革命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师范教育倡导的家国情怀和人类理想,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期间初步具有共产主义世界观的中国知识分子形成的重要思想谱系。1919年,蔡元培在阐述教育救国思想时指出:“吾人苟切实从教育入手,未尝不可使吾国转危为安。”20世纪初发展起来的师范教育培养了一大批有理想、有信念、有创新精神和家国情怀的国家命运思考者、国民素养提升者、人民幸福奋斗者和民族前途担当者。比如,毛泽东、蔡和森、任弼时、何叔衡、李维汉、夏曦、罗学瓒等人就曾经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读书时期形成理想,选择革命。十月革命后,他们在传播马克思主义过程中推动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早期创建者和推动革命发展的重要人物。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为人民师范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先进的思想条件和政治条件,推动一大批先进的仁人志士献身师范教育事业。比如,作为陕西师范大学前身的陕西省立师范专科学校首任校长郝耀东在回忆选择师范教育的人生道路时说:“我初次接触马克思主义是在1921年,即中国共产党成立的那一年。那时我初次读到《共产党宣言》,并深深地相信社会主义最后一定会取代资本主义。”作为伟大革命事业重要组成部分,中国革命发展到哪一步,党就把人民师范教育事业推进到哪一步,特别是在江西和陕甘宁边区局部执政时期,更是积极地推动人民师范教育蓬勃发展。1929年9月,红军攻克江西上杭城后召开了上杭县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提出要“开办列宁师范,制造教师人才”,此后在上杭县双溪铺成立了列宁师范学校。中央苏区创建后,党更是在当时的艰难条件下大兴师范教育。1931年3月,徐特立创办了中央苏区第一期“师资训练班”。在此基础上,中央苏区在稳定期间师范教育快速发展,先后创办了闽瑞师范学校、国立高级列宁师范学校、江西省立列宁师范学校、龙岩师范学校、闽西列宁师范、赣东北省立列宁师范学校等师范学校。在此基础上,不断总结经验,制定了《高级师范学校章程》等一系列重要规定,建立了新型师范教育制度,为在苏区振兴教育事业、保障工农群众受教育权利起了重大作用。

抗日战争期间,党在陕甘宁边区接续推进师范教育事业。1937年1月,徐特立提议创办一所像江西苏区那样的列宁师范学校来为边区培养师资力量。稍后,毛泽东指示创办一所中等师范学校,校名为鲁迅师范。1937年2月,鲁迅师范正式成立,首届招收学生23人,这是陕甘宁边区成立最早的一所新型师范学校,开创了边区红色师范教育先河。鲁迅师范仅仅在两年半的时间里,就为陕甘宁边区培养了1093名人才。有了鲁迅师范的成功经验后,边区政府又陆续创办边区第一、第二、第三师范学校、关中师范学校、富县师范学校、延安师范学校并接收了绥德师范学校。1940年,边区通过了《师范学校暂行规程》,巩固了新型师范教育制度,有力推动了边区教育文化事业发展,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和新中国的建设特别是教育事业的发展储备了大量人才。

民族伟大复兴教育之基构筑的重要力量

教育是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意义的事业。师范教育无疑成为构筑民族伟大复兴教育之基的重要力量。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师范教育事业。1951年,召开的第一次全国初等教育及师范教育会议确定了“用革命办法发展人民教育”的方针。时任教育部副部长柳湜曾这样表达他对师范教育的理解,师范教育就好比工业中的重工业,机器中的工作母机,它是国家教育建设的根本,是全部教育工作中的中心环节。会议还提出:“每一大行政区设一所由教育部直属的师范学院;每一省和大城市设一所师范专科学校或师范学院。”这为新中国师范教育体系的建构奠定了重要基石。1953年12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发布的《关于改进和发展高等师范教育的指示》指出高等师范教育是办好和发展中等教育的关键,而办好和发展中等教育又与培养国家建设人才和提高人民文化水平有密切的关系。1955年,教育部召开的高等师范教育学教学大纲讨论会明确提出要“创建和发展新中国教育学”,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开始探索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和中国风格的教育学道路。1961年党的八届九中全会在讨论如何办好师范教育时指出:“师范教育办得好坏,对于培养我们后一代——共产主义接班人,有着深远的影响。师范院校是培养师资的主要阵地。这个阵地要坚持。”在党的高度重视和坚强领导下,新中国师范教育事业快速发展,既建设起一支适应人民教育事业需要的师资队伍,也为拓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领域提供了重要文化推动。曾经担任过陕西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兼校长的刘泽如,早年在蔡元培先生的帮助下被安排在北京大学研究部门工作,其间他和李大钊讨论马克思主义,和胡乔木一起研究理论问题,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心理学、教育学三大领域打下深厚学术基础,创建了马克思主义心理学的研究领域,深化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范畴。总体上说,从1949年至1978年,中国师范教育体系得到初步构建,师范教育规模快速增长。1949年全国12所高等师范学校的在校学生规模只有1.2万人,1978年全国师范普通本科在校学生数则达到近25万人,为保障人民受教育权和教育强国奠定了重要基础。

改革开放后,师范教育在新的条件下走向振兴发展。1977年9月15日,邓小平在一份关于加强师范教师的来信中作出批示,要求“教育部统筹安排”。1978年,教育部《关于加强和发展师范教育的意见》提出,办好师范教育是“发展教育事业,提高教育质量的基本建设”,是“百年大计”。1980年6月,中央书记处座谈师范教育会议提出,办好师范教育造就一支宏大的教师队伍。1985年制定的教育改革文件《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发展师范教育”是“发展教育事业的战略举措。”20世纪90年代中期,为适应经济发展需求、贯彻科教兴国战略,高校开始扩招,高校规模迅速扩大。为解决教育事业快速发展过程中的师资短缺问题,1996年12月,《国家教育委员会关于师范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健全和完善以独立设置的各级各类师范院校为主体,非师范类院校共同参与,培养和培训相沟通的师范教育体系”。经过10年持续努力,到2007年全国培养教师的本科院校341所、在校生规模113.95万人,专科院校409所,在校生规模64.6万人,中师层次的师范学校2198 所,在校学生规模69多万人,逐步建成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师范教育体系。在这一基础上,为了进一步推动师范教育发展,特别是加强对发展薄弱地区师资的强力制度供给,从2007年开始教育部直属6所师范院校实行师范生公费教育。截至2017年,累计招收公费师范生10.1万人。其中,陕西师范大学在这10年累计招收公费师范生26374人,占学校本科总人数的二分之一,占国家公费师范生总数四分之一。

在师范教育深入发展基础上,中国先后于2001年和2011年庄严宣布:“中国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战略目标”“全面完成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的战略任务”,这意味着中国实现了从文盲大国、人口大国向教育大国、人力资源大国的历史性跨越。这一人类史上的教育奇迹深刻表明,只有紧扣民族伟大复兴主题主线,才能谱写出中国师范教育的辉煌。

在肩负新时代新使命中续写新辉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中国教育迎来了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的伟大飞跃,这为聚焦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美好教育需求与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续写新时代中国师范教育的新辉煌创造了新的时代条件。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承担着让每个孩子健康成长、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重任。高校要培养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续写新时代师范教育新辉煌。

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的指导下,师范教育面向率先实现中华民族教育现代化强国这一目标,进入了新时代发展的新阶段。在这个新阶段上,首先,对在持续加强中提升新时代师范教育的质量和水平进行了新的制度安排。2018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指出要“大力振兴教师教育,加大对师范院校的支持力度,实施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随之,教育部等五部门印发《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提出要经过5年左右努力,办好一批高水平、有特色的教师教育院校和师范类专业,教师培养体系培训体系基本健全,建强做优教师教育。其次,以师范院校为主体,从教育评价改革的总体要求中提高新时代师范教育进行了战略推进。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明确提出,要“改进师范院校评价,把办好师范教育作为第一职责,将培养合格教师作为主要考核指标”。这赋予了新时代师范教育新任务,充分彰显高等师范教育在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布局中的战略地位。第三,高度重视西部地区师范教育在国家教育总体布局中的战略重要性。受整个西部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影响,西部教育整体水平较东部沿海地区有比较大的差距。2020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强调,要支持西部地区高校“双一流”建设,着力加强适应西部地区发展需求的学科建设。没有西部教育的现代化就不会有国家的教育现代化,没有西部基础教育的现代化也不会有西部教育的现代化。因此,续写新时代师范教育新辉煌,西部师范教育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党领导师范教育百年充分说明,师范教育始终是教育战线的基本建设。没有强大的师范教育就没有强大的基础教育,没有强大的基础教育就没有强大的高等教育,科技创新和文化强国在根本上说也无从谈起。作为西部地区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在履行新时代师范教育新使命中有着重要担当。在77年的发展历程中,陕西师范大学用理想、信念和情怀高举西部教育大旗,铸就“扎根西部,甘于奉献,追求卓越,教育报国”的西部红烛精神。从承担国家公费师范生10多年以来,学校毕业公费师范生的90%到中西部中小学就业,71%到西部地区就业。公费师范生到省会城市城区及地级市城区就业比例近70%,到县级及以下地区就业比例约30%,对推进西部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进入新时代,根据国家发展师范教育和教师教育战略布局,陕西师范大学恪守师范大学初心和主责主业,内合西部高师,外联东部前沿,使学校逐步成为东中西部围绕服务西部师范教育、进行高师院校合作的西部龙头和全国枢纽。同时,不断提升服务基础教育和推进西部师范教育的能力,探索打造现代化的西部教师教育示范园区的道路,努力使学校成为西部教师培训提升的集散地、教师资源的配置地、西部教师教育现代信息技术创新发展集散地和东部拉动西部教师教育一体发展的对接地,在建设西部教师教育珠峰、辐射引领西部师范院校过程中积极参与铸就新时代师范教育的新辉煌。

【作者:李忠军,陕西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游旭群,陕西师范大学校长】

原载2021年第13/14期《中国高等教育》杂志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