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发布时间:2021-08-10 作者:刘贵芹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高等教育杂志

[摘  要]进入新发展阶段,我国高校要更好推动党的创新理论贯穿和融入高校思政课;开好上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善用“大思政课”,从纵深维度推动党的创新理论“三进”;更好发挥思政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作用,使铸魂育人工作走深走实。

[关键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三进”;纵深维度

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是党中央作出的重要战略部署。进入新发展阶段,我国高校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特别是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从纵深维度推动党的创新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更好发挥思政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作用,使铸魂育人工作走深走实,引领大学生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坚定信仰者、自觉践行者、积极传播者,筑牢成长成才的科学思想基础,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更好从学理厚度和实践伟力上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穿和融入高校思政课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内涵丰富、系统科学的理论体系,必须更好从学理厚度和实践伟力上将其贯穿和融入高校思政课。

第一,高校思政课要讲深讲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理厚度。在高校思政课课程设置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着重讲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帮助大学生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基本规律的重要课程。从纵深维度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穿和融入“原理”课时,要更好体现其学理厚度。一是在“导论”讲授“马克思主义的发展”部分时,要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视角着力讲清楚讲透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根据时代和实践变化,以崭新的思想内容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是引领中国、影响世界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具有崇高的时代意义和深厚的理论价值。二是在具体课程中从不同维度着力讲清楚讲透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原创性、原理性贡献,从学理上讲深刻讲明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哪些方面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只有从学理上讲清楚讲透彻,才能引导大学生深刻领悟党的创新理论的真理力量。

第二,高校思政课要讲深讲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实践伟力。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欲知大道、必先为史。在高校思政课课程设置中,“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主要讲授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及其内在的规律性,帮助大学生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的重要课程。从纵深维度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穿和融入“纲要”课时,要紧紧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一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更好体现党的创新理论的实践伟力。一是要着力讲清楚讲透彻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最根本的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正确指引。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新时代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的面貌、国家的面貌、人民的面貌、军队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而取得全方位、开创性的历史性成就,实现深层次、根本性的历史性变革,归根结底在于党的创新理论的正确指引。二是要着力讲清楚讲透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史上、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三个意味着”的重大意义。即:意味着近代以来历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与此同时,从纵深维度推动党的创新理论贯穿和融入高校思政课,还要更加紧密结合有关学科专业特色,从学科化维度强化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各领域各方面工作重要论述的教育教学,推动习近平强军思想、习近平经济思想、习近平外交思想、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习近平法治思想以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论述融入面向相关学科专业学生的思政课教育教学中。

更好从完善教学体系上开好上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

201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后,37所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所在高校已率先全面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对于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开好上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当前一项最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是要将科学的理论体系转化为完善的高质量教学体系。这一完善的高质量教学体系,应立足学懂弄通做实,把学生系统掌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高学习贯彻自觉性坚定性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在以下“四个讲清楚讲透彻”上统筹设计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重点、教学方法等,不断增强本课程教育教学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增强大学生的获得感。

第一,要着力讲清楚讲透彻这一重要思想创立的时代背景和习近平总书记是这一重要思想的主要创立者。要引导大学生深刻认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在把握世界发展大势、应对全球共同挑战、维护人类共同利益的过程中创立并不断丰富发展的;是在中华民族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创立并不断丰富发展的;是在不断推进党的自我革命,实现党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过程中创立并不断丰富发展的;是在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深邃思考、深刻总结,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不懈探索、砥砺前行中创立并不断丰富发展的。

第二,要着力讲清楚讲透彻这一重要思想的主题主线、科学体系、内在逻辑、基本内容和实践要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涵盖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总任务、总体布局、战略布局和发展方向、发展方式、发展动力、战略步骤、外部条件、政治保证等基本问题,并且根据新的实践对经济、政治、法治等各方面作出新的理论概括和战略指引。鉴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是‘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所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教学大纲总体以“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为框架主干来展开设计,把这一重要思想的理论体系转化为科学适用的教学体系。

第三,要着力讲清楚讲透彻这一重要思想的历史贡献和时代意义、理论意义、实践意义、世界意义。引导大学生深刻认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旗帜,是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根本指针,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在当代中国,坚持和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真正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就是真正坚持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

第四,着力讲清楚讲透彻这一重要思想贯穿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贯穿和彰显于党的创新理论之中。要通过这部分讲授,注重引导大学生从根本上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理论水平和辨别是非能力,增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素质,进一步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信念、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开放的发展的理论体系,在指导新时代伟大社会革命和自我革命中,必将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深入推进而持续发展和丰富。从纵深维度推动党的创新理论“三进”,必须及时跟进学习这一重要思想的最新发展,把习近平总书记在领导推进新时代治国理政实践中提出的最新重大思想观点及时在“形势与政策”课等思政课中讲清楚讲透彻。比如,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思想;关于统筹好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挑战的思想;关于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思想;关于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思想;关于全过程民主的思想;关于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思想等,都应该是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关键内容。

更好从讲好新时代故事背后的道理学理哲理上善用“大思政课”

思政课就要讲好中华民族的故事、中国共产党的故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故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故事、改革开放的故事,特别是要讲好新时代的故事。从纵深维度推动党的创新理论“三进”,必须上好讲深四堂“大思政课”。

第一,要上好讲深“四史”“大思政课”。要以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主线,通过将“四史”学习有机融入思政课教育教学、开设“四史”类思政课选修课或专题教学、课外实践活动等,突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为国家和民族不懈奋进的光辉历程、伟大贡献、宝贵经验,结合社会主义发展历程,从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国际与国内的贯通上,着力揭示出讲清楚讲透彻我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背后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实践逻辑,特别是揭示出讲清楚讲透彻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背后的道理、学理、哲理,通过生动、深入、具体的纵横比较、引导大学生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等基本道理,加深对“四史”特别是主流本质的理解和把握,加深对党的创新理论的认识和把握,加深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和把握,不断增强“四个自信”,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不断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

第二,要上好讲深脱贫攻坚“大思政课”。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脱贫攻坚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把脱贫攻坚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领导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时刻,取得了脱贫攻坚全面胜利,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历史性解决了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减贫道路。上好讲深脱贫攻坚“大思政课”,要着力讲清楚讲透彻党中央为组织实施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力度最强的脱贫攻坚战所采取的许多原创性、独特性重大举措;讲清楚讲透彻打赢脱贫攻坚战为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打下了坚实基础,强化了我们党的执政基础,巩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讲清楚讲透彻以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等“七个坚持”为核心内容的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讲清楚讲透彻“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不负人民”的脱贫攻坚精神;讲清楚讲透彻脱贫摘帽不是终点、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就必须切实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各项工作;讲清楚讲透彻打赢脱贫攻坚战为人类减贫事业作出的历史性贡献,创造了全球减贫治理的中国样本,为全球减贫治理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第三,要上好讲深疫情防控“大思政课”。疫情防控斗争是最直接、最深刻、最生动的思政课“教科书”。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面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遭遇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百年来全球发生的最严重的传染病大流行,坚持把疫情防控作为头等大事,坚持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统揽全局、果断决策,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迅速打响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我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取得重大战略成果。讲好讲深疫情防控“大思政课”,要着力讲清楚讲透彻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的疫情防控斗争总要求和相关重大举措;讲清楚讲透彻疫情防控斗争彰显的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和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讲清楚讲透彻疫情防控斗争彰显的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讲清楚讲透彻疫情防控斗争铸就的“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讲清楚讲透彻我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抓紧恢复生产生活秩序取得的显著成绩;讲清楚讲透彻中国负责任大国的自觉担当特别是我国倡导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有力支持世界各地疫情防控的努力和贡献;讲清楚讲透彻在这场波澜壮阔的抗疫斗争中积累的重要经验以及“中国之治”与“西方之乱”的鲜明对比。

第四,要上好讲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大思政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期盼。在几代人一以贯之、接续奋斗的基础上,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已如期完成这一战略任务。上好讲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大思政课”,要着力讲清楚讲透彻从小康社会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构想的提出及其内涵要求以及不懈奋斗历程;讲清楚讲透彻党的十八大以来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的伟大历史性成就,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跃上了新的大台阶;讲清楚讲透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步,是中国对人类社会的伟大贡献,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讲清楚讲透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我国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我们党将带领全国人民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力拼搏;讲清楚讲透彻大学生要肩负历史使命,勤奋学习、增强本领,让青春在为祖国、为民族、为人民、为人类的不懈奋斗中绽放绚丽之花。

【作者刘贵芹:北京化工大学党委书记】

原载2021年第13/14期《中国高等教育》杂志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