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落实“双减”学校该“减”什么?“增”什么?

发布时间:2022-01-13 作者:伍学明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人民教育》杂志

长期以来,在功利主义等多种因素影响下,教育窄化为教学,教学窄化为知识点讲授,知识点讲授窄化为应试策略,教育最后的目标仅剩下分数,这种现象比较普遍。校外培训野蛮生长,严重影响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双减”犹如一剂猛药,直击教育当下的痛处。作为育人主体的学校,应当按照这剂良方寻药治病,纠正错误的教育观念和行为,重构学校工作生态。

学校到底该减什么

学校层面,“双减”落地需要做四个方面的减法。

减掉思想的负担。在我校之前尝试的减负改革中,我们感受到来自家长的阻力,家长对学校教学产生怀疑,指责教师作业布置过少,多数家长给孩子另外购置了教辅资料,送孩子参加各种校外补习班。由于当时既缺乏相应的环境,更缺乏正确的认识,因此学校推行的减负政策并没有真正把学生负担减下来。

今年秋季开学,学校借“双减”政策出台,精心策划了三个层面的培训会,先从思想上减负。首先召开家长培训会,向家长讲清楚四点:一是未来社会到底需要怎样的人;二是教育的不当做法到底伤害了孩子什么;三是青少年成长有着怎样的规律;四是学校如何提升教学质量。为什么有些学霸并未成为一个幸福的人?为什么重复作业多了反而影响思维发展?为什么超前学习会影响到最后的学习效果?为什么运动有助于学习效率提升……引导家长从更长远、更大的时空维度看待孩子今天的学习。过去家长一直被焦虑裹挟,很大程度上是茫然跟风所致,道理讲清楚后,唤醒了他们的理性认识,“唯分数”的思想负担减轻。其次召开教师培训会,讲透“双减”的意义,讲清“双减”的内容,讲出“双减”后的学校策略。“双减”的关键在于教师,教师需要在作业减量上做文章,更需要在质量提升上做文章。教师的思想不转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和题海战术就不会转变。再次召开学生培训会。“双减”并不是要看淡学习,而是要实现更科学的学习、更丰富的生活、更全面的发展、更高质量的成长。抓住有效的时间学习,仍是学生的主责。

减掉多余的教辅。“一科一辅”制度虽然实施多年,但学生书包重量并未真正减轻。各类教辅还是通过多种途径流向了学生书包,主要学科两三门教辅的不在少数。本学期以来,我校严格落实学生“一科一辅”,从源头控制学生作业量。教师可以根据学情自编作业,但不得使用套题、套卷。针对个别家长额外给孩子购买教辅布置作业的现象,从学校和教师层面做到“五不”,即不进学校、不进书包、不布置、不批改、不评讲,避免学生作业增量的攀比。

减掉频繁的考试。考试是增加学生心理负担的主要原因,是造成家庭亲子矛盾的重要根源。过多的考试不仅带给学生负担,也打乱了正常的教学秩序。本学期以来,我们停止了周测、月考以及与其他学校的联考,节约出的时间学生可以进行更多的当堂练习,进一步减少了学生课外作业量。学什么就考什么,每学期的期中和期末考试结果作为学情诊断、调整教学策略的依据,是促进学生学习的手段,绝不能成为考倒学生、打击学生信心的工具。

减掉偏颇的评价。一直以来,人们习惯以分数来评价学校和学生,让学生时时处于压力中。减掉偏颇的评价,就是减掉“唯分数”的评价方式,建立多元评价系统,鼓励学生多元发展,让每个学生被看见,让每个学生发现自我。我校以“做有自信有力量的中国人”为育人理念,确定了爱国心、仁爱心、自信心、运动力、学习力、创新力、艺术力、生活力八大素养要求,每学期评选出在各项素养发展中表现突出的星级学生,形成对学生发展的多元导向。学生获得多个星级荣誉后,可以参评美德少年、活力少年、慧学少年、行雅少年等荣誉,最后晋级到学校最高荣誉“龙娃奖”,引导学生不断追求新的高度。

做完减法,也得做好加法

“双减”的目标是减负担,其本质是提质量,通过科学的教学方法,形成全面的质量、科学的质量、可持续的质量。学校做了减法之后,也要做好相应的加法,提质增效。

增强课堂实效。课堂永远是质量的主阵地,没有课堂的高效,定然不会有教学的高质。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第17条明确:“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教育部门要指导学校健全教学管理规程,优化教学方式,强化教学管理,提升学生在校学习效率。”

我校聚焦课堂,形成学本课堂理念和日常教研机制。

教学管理上,教师成长在课堂里,学生成绩出在课堂上,把师生的注意力引向课堂。

课堂建设上,形成了学本教学理念,即“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学习是课堂的主线、学情是课堂的基础、学法是课堂的关键、学力是课堂的目标”,着力倡导独学、对学、群学、展学、小老师教学等教学形式,增强学生课堂主体地位,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专注度、生成度。

学科教学上,学校推行“一科一法”,形成学科统一的教学范式。如数学根据学科特点推出新授课、章节复习课、小微专题课、练习讲评课四种课型,新授课设计了独立自学、情境导学、集体研学、应用启学、反思悟学五个环节,备课组内统一行动,群策群力,最优备课,以提高每节课的效率。

常规管理上,以学月主题落实日常教研。学校将9月份设计为骨干引领月,安排优秀教师为全校教师示范,通过青蓝结对、拜师学艺,让教师把握学本课堂的标准。接下来,再设计学本课堂建设月、常规训练月、课堂达标月、学风竞赛月、课堂提升月、课堂展示月等,每学年形成一个周期,让每一位教师反复走向学校公开课舞台,在一次次磨炼中提升课堂教学水平。

课堂评价上,我们从教材研究准确度、自主学习落实度、流程设计科学度、课堂组织艺术度、生生互动参与度、资源整合黏合度、思维发展生成度、目标达成有效度等八个维度进行评价,形成课堂教学导向。

增强课程供给。学校围绕“做真人、求真知、有真识”的教育理念,在严格落实国家课程标准、坚持开齐开足课程基础上,形成了学校“健·知·慧”特色校本课程体系。“健”课程对应“做真人”理念,以培养学生健康体魄、健全人格、健雅情趣为目标,对应开设有生命教育课程、文学浸润课程、阳光大课间课程、食育课程、兴趣社团课程等。“知”课程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扎实的学科知识、持续的学习能力为目标,在学科教学基础上开设学法指导课程、思维导图课程、生涯规划课程、关键习惯课程等。“慧”课程以培养学生有效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创新创造能力、综合解决问题能力等未来核心素养为目标,开设有礼仪课程、情绪管理课程、演讲与主持课程、项目式学习课程、创客课程、校园农场课程等。

作为一所面临中考压力的初中学校,我们此前一直感受到校本课程实施的难度,特别是时间难以保证。“双减”政策出台后,课后服务时间增加为校本课程实施提供了可能。我校将每天课后服务时间分成两个阶段,第一阶段辅导学生作业,第二阶段实施读书、社团、体育活动等校本课程。在丰富的课程活动中,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所爱,校园充满生机活力,学生变得自信阳光。

增强作业精度。作业是“双减”的核心,减量的作业如何保证效度是一个重要课题。一是要增强能力训练的有效性,改变以往重课堂研究轻作业研究的现象,让作业训练对准能力要求。各学科备课组制定作业指南,形成作业规范。每周作业整体规划,提前公示;班主任根据学科作业量进行动态管理,适当增减,保证每天各学科书面家庭作业基本平衡,且总量不超过90分钟。二是要把控作业内容的层次性。作业设计指向不同层次的学生,分为基础题、能力题、综合题三个层级,对应班级三个层次学生,让不同的学生吃得完也能吃得饱。三是要注意作业反馈的及时性,做到有发必收、全批全改,教师对学情心中有数,以便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增强个别辅导。“5+2”的课后服务政策,为教师更多的个别辅导提供了可能。课后服务时间不能异化为集中讲课时间,而要成为教师督促学生完成作业的时间、教师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的时间。实施课后服务以来,我校数学、英语教师率先启动学生作业面批面改行动,每天有计划地对部分学生作业面批面改,此举不仅有利于端正学生作业态度,对学生学习情况也掌握得更加精准,及时补弱,保证了教学质量。

增强体育活动。过重的学习负担偏离了教育目标,本质上损害了学生身体健康和身心发展。学生在校时间延长,体育活动也应相应增加。在学生社团课程选择中,我们明显感觉到学生对体育类课程更加青睐。为此,我们不仅增设了体育类社团课程,还增加了全校体育活动时间。第一个时间段为上午大课间30分钟时间,设计为“一操一舞一跑”,学生分班级统一组织;第二个时间段为午餐后,设置20分钟活动时间,学校体育场地和器械向学生开放,学生自由选择活动;第三个时间段为每周五课后服务时间,设计为全校性体育活动,各班轮换各种体育项目,除了传统的体育活动外,还有车轮滚滚、齐心协力、毛毛虫、跳跳球、编花篮等体育游戏项目。各项体育活动既锻炼学生身体、愉悦学生身心,也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拼搏精神、组织能力,校园成为一片欢乐的海洋。

增强家校联系。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双减”政策落地,没有家长的认同和支持,只会让教育焦虑更甚。我们每学期开学之际,家长学校也同步开课,通过理念宣讲赢得家长认同。在日常工作中强化家校联系,让家长看见学校、看见教育、看见孩子,赢得家长信任。在学校大型活动中,主动邀请家长参与,赢得家长支持。家长看到了真正的教育,对学校放心了,焦虑自然减少。家长和学校同心同行,孩子的成长才会顺利。今年秋季开学后,学校除了集中召开家长培训会外,还邀请家长参加学校开学典礼、教师节学生项目式学习活动、国庆经典诵读活动,使家长与学校教育价值观更趋向一致,教育合力进一步增强。在最近一次家长问卷调查中,几乎所有家长都对“双减”政策表示支持。

(伍学明 作者系湖北省武汉市光谷第四初级中学校长)

《人民教育》杂志2021年第23期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