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积极稳妥地推进省级中考统一命题

发布时间:2022-05-18 作者:李景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民族教育》

2022年将迎来“双减”政策实施后的第一次中考,意义重大并且备受关注。近日,教育部发布《关于做好2022年中考命题工作的通知》,意在深化义务教育教学改革、促进减负提质、巩固“双减”成效,其中“积极推进省级统一命题”等要求再一次回应了社会对基础教育的关切,再次重申中考省级统一命题的政策指向,明确了推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迫切需要。

建立中考省级统一命题体系势在必行

2016年,教育部发布《关于进一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将学业水平考试作为检测学生初中阶段学业成就和高中阶段学校招生的主要依据,实现“一考多用”,减轻学生多次复习和考试负担,启动了新一轮中考改革。中考即初中生学业水平考试,其重点是兼顾毕业和升学两个功能。其中,中考命题发挥着导向作用。教育部于2018年启动全国中考命题评估工作,并按照试点先行、逐步扩大、有序推进、确保质量的原则,深入推进中考改革,进一步提高中考命题质量。2019年3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做好2019年普通中小学招生入学工作的通知》,要求“深入推进中考改革,突出素质教育导向,让中考命题的导向作用进一步得到凸显”。

教育改革是系统性工程,实行中考省级统一命题是推进中考改革的重要内容,多个文件明确了中考命题的统一趋势。中考省级统一命题首次提出是在201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明确要求“稳步推进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省级统一命题,坚持以课程标准为命题依据,不得制定考试大纲,不断提高命题水平”。随后,2019年11月,教育部发布《关于加强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命题工作的意见》,决定“取消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大纲,严格依据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命题,不得超标命题”,要通过优化试题结构、合理设置试题难度、推进试题内容改革等措施,兼顾初中生学业水平考试毕业和升学两个方面的功能。随着义务教育工作的部署,中考命题工作不断加强和改进,命题质量稳步提升。

2021年以来,教育部加快了推进中考省级统一命题的步伐。去年教育部工作要点明确提出“完善省级统一的中考命题机制”,今年又重点强调“推进中考改革、推动各省(区、市)全面推进招生录取综合改革,加快实现省级统一命题,继续组织开展中考命题评估”的相关内容。

2022年3月,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做好2022年中考命题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对“积极推进省级统一命题”“强化试题政治性审查”“严格依据课程标准命题”“科学设置试卷难度”“认真遴选命题人员”“规范中考命题管理”等内容提出了明确要求,这既是对去年中考命题评估结果反馈、工作薄弱环节排查、命题工作的全面加强,也是为确保今年中考命题质量,进一步巩固提高“双减”成效,促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保障和制度支撑。

顺应中考改革趋势的中考省级统一命题究竟是怎样一个体系?教育部基础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曾参加过全国中考命题评估工作的张卓玉认为,中考命题工作应该由国家通过命题评估而掌握、指导各省份中考命题工作,由省级通过组织命题来统筹省域的学业质量标准,由市级组织考务和结果使用来完成毕业和升学分流工作,建设国家评估、省级命题、市级实施的中考命题体系。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副教授杨玉春认为,应建立国家评估指导、省级统筹标准、县市组织实施的中考统一命题机制,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推行中考省级统一命题关乎教育公平与质量

虽然中考省级命题已经进行了很多积极的探索,但由于地区教育水平发展差异,全国很多省份依然采用地级市自主命题的方式,这导致在试题质量、命题管理政治方向存在政策执行偏差等问题。对此,《通知》要求尚未实行省级统一命题的省份,要积极创造条件,力争2022年实现省级统一命题,确保命题质量。确不具备条件的省份,要研究提出加快推进省级统一命题的工作方案,明确时间表、路线图,到2024年实现中考省级统一命题。那么,加快推进中考省级统一命题对基础教育发展有何必要性?

中考省级统一命题将推动教育更加公平而有质量地发展。杨玉春认为,推进中考命题改革重在做好教育衔接,中考省级统一命题,强调严格依据国家课程标准,用统一命题标准实现人才分流,正是发挥省级统筹的导向作用,更好地推进各地义务教育公平而有质量发展的有效途径。2月25日,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吕玉刚在新闻发布会上介绍,要加快推进中考省级统一命题,进一步加强“双减”背景下中考命题的研究工作,“切实提高命题质量,确保依标命题、难易适度、教考衔接”。各地将迎来“双减”后第一次中考,教育质量与公平问题更应综合考量。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认为,中考省级统一命题既增强了管理者对命题的控制力,更好地贯彻落实“双减”政策的要求,尽可能让中考跟“双减”政策配合起来,又有助于提高命题质量,更有效地以国家教育质量标准来衡量一个地区的教学质量。杨玉春认为,中考考试制度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促进社会合理流动、实现教育公平公正的重要保障。《通知》要求各地要按照政治坚定、数量充足、结构合理、业务精湛的要求,认真遴选各学科命题人员。同时,要求各地规范中考命题管理。中考省级统一命题意义重大,张卓玉从宏观角度分析,以省为单位,严格依据国家课程标准命题,有助于用统一命题标准来选拔和分流人才;用统一命题理念来发挥考试对省域教育教学的指挥棒作用;用统一命题尺度来衡量所属各地的义务教育质量发展状况。湖北省十堰市房县行知高级中学校长、中学高级教师嵇雷高作为一线教师,认为中考省级统一命题模式,将弥补命题质量难以保证、命题专家队伍难以组建、泄题风险加大等区市自主命题的不足。中考省级统一命题模式将减少命题能力薄弱区市因自主命题不当对学生带来的影响,让中考对学生学业的评价更为公允。

推进中考省级统一命题,不仅仅是因为管理、质量与成本问题,更是关系到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问题。杨玉春认为,考试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学生素质和教师教学水平,为学校实施素质教育提供保障。事实上,中考省级统一命题以“考改”促“课改”,的确有利于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副校长、中学化学特级教师支瑶分析了北京市中考试题命制的特点与导向,认为北京市从2008年开始中考全市统一命题、各区分别阅卷,2015年开始启动中考命题改革的探索,在“三个注重”和“四个考出来”命题理念的指引下,不断优化试卷结构和试题设计,已经发挥出中考试题对学校日常评价和教学改进的正导向作用。“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也是中考省级统一命题推动素质教育发展的清晰路径。《通知》要求强化试题政治性审查。各地在中考命题工作中,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引导学校全面发展素质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中考命题对学校形成直接的督促,通过命题内容改革,能够使学生有更多进行综合性、实践体验性学习的机会,在探索创新中获得较为完整和具体的知识,形成专门的技能,得到全面的发展。

积极稳妥地推进中考省级统一命题落地

近段,浙江省全省中考统一命题的细则还在酝酿之中,已经引起了校长们的关注,也相信能更好地促进政策的落地。杭州市大关中学教育集团党委书记、校长章继钢认为,全省统一命题要尽快解决省内教材、教辅不统一的问题。命题的全过程要兼顾各个地市的特点和要求,让每个地市、每个层面都有代表参加。金华市金东区光南中学校长童国强认为,各地区各学校的教学质量存在差距,中考省级统一命题要特别注意把控难度系数。

在部分试点省份,即便是全省中考是同一张试卷,高中招录依然是以市级为单位,所以还要做好相关衔接工作,避免出现新的“唯分数”现象。正如21世纪教育发展研究院院长熊丙奇所说,实行统一命题后,要避免各地区盲目比较录取分数高低、把学生分数作为评价教育教学质量的唯一指标,这样将背离评价改革的初衷,因此,要继续破除“唯分数论”,进行把统一中考的功能从选拔调整为评价等录取改革,但改革应循序渐进,目前可考虑将评价前置。浙江省温州市教育评估院质量评价科科长王旭东建议,中考省级统一命题之前,必须尽早公布中考结果评价指标体系,提前引导区县重视学校均衡发展,提前引导学校调整教育教学的重心,才能有效发挥中考引导作用。

中考省级统一命题落地后,需处理好稳定与变革的关系。山西省教育科学研究院义务教育课程教学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考试命题专委会委员李萍认为,命题原则更加明晰了教师教学改进的方向,使中考命题作为落实立德树人理念的中介功能得以充分发挥。李萍分析了省级中考统一命题的山西“经验”,认为“山西中考命题改革实践证明,考试与素质教育并不冲突,恰恰相反,两者的辩证关系为推进命题改革倒逼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提供了理性前提”。这恰如中国教育科学院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的分析,“中考省级统一命题后,考查重心将放在课程标准的达标上,即解决那些应教尽教的问题”。因此,在教考衔接的过程中把握好原则稳定与方式变革的关系,才能准确发挥中考以评促教、以评促学和以评育人的功能。也有专家提出,中考省级统一命题也要考虑民族地区的特殊性。

总之,在建设基础教育高质量体系的背景下,及时调整中考命题,有助于推进中考命题权上移,从源头上保证命题的科学性、规范性和政治性。要积极稳妥地用好考试命题指挥棒,对促进减负提质、巩固和检验“双减”成效、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切实发挥有效作用。(记者 李景)(《中国民族教育》2022年第5期)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