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为何有的家长教育焦虑仍挥之不去?三条建议来帮你

发布时间:2022-07-13 作者:陈先哲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人民教育》

如果把社会教育焦虑来源做一下分类的话,大致有两种:一种是外源性的,主要来源于校外培训机构有意无意的“贩卖焦虑”,另外不少学校也被机构带动,产生了一种“伴生焦虑”;另一种是内源性的,主要是家长群体教育参与过度所带来的“自发焦虑”。从目前来看,“双减”政策对于治理外源性教育焦虑确实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学校的“伴生焦虑”也得到了有效缓解,布置作业量明显减少了。“双减”政策就像一剂强劲的退烧药,校外培训市场长期高烧不退的情况已经得到有效控制,基础教育的生态环境也已基本恢复正常。

下一步需要由表及里、内外兼治,进一步缓解家长群体的内源性“自发焦虑”。当然,政策并非包治百病,单纯依靠政策就让每个家长都满意是不现实的。“心病还需心药医”,退烧之后常常需要一个调理阶段,家长群体也应当主动对教育变革作出调适,尤其是推动教育观念转型,教育参与行为才会更加理性,从而不断减少“自发焦虑”。

首先,从家长主义向尊重儿童转型。现代社会的工作和生活往往以效率为中心,家长也常常会将职场的评价体系带入对孩子的教育中,以更短时间达到更高绩效作为“更成功”的衡量标准。很多家长也明白要“以儿童发展为中心”,但常常是口头上的,儿童的各种活动安排仍多以家长意志为主。因此,家长教育观念的真正转型,要从真正发现和尊重儿童开始,要时刻提醒自己避免将职场的评价标准带入教育中,要认真倾听孩子的声音,让孩子真正参与到他们自己的学习和活动安排的决策中去。

其次,从成绩至上向育人为本转型。在以往过度竞争和单一评价的教育环境中,很多家长会不自觉被卷入并导致“内卷”,而难以体悟到教育的真谛。生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家长恐怕很难理解:教育效果的获得常常是缓慢的,教育过程中的美丽风景常常是孩子在各种不确定的过程中发现和感悟到的。成绩至上的理念也许在激烈的教育“通关游戏”竞争中是管用的,但带来的副作用也是可怕的:2021年发布的全国国民健康数据表明,青少年抑郁发病率达26.4%;另外,高分背后是不少家庭亲子关系的淡漠甚至破裂。家长必须认识到:孩子未来取得成功当然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身心健康和拥有自我,好的教育应该是让孩子更充分拥有寻找自我和发展兴趣的权利与机会。

最后,从家校各育向家校共育转型。“双减”之前,很多学校为了教育效率和管理方便,让渡给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机会很少,因而也导致一部分家长转向校外培训班。这一定程度上接近于家校各育的状态,显然不能形成良好的教育生态。“双减”政策释放出的一个强烈信号就是回归教育的公共性,构建良好教育生态。但是,在家校共育方面还有很多地方要提升:一方面学校应适当让渡更多机会,让家长更多参与到学校育人活动中;另一方面家长也要主动加强与学校、教师的沟通,动态了解孩子的全面发展情况。尤其是“双减”后各种考试大幅度减少,不少家长因不了解孩子的学习状态而出现了新的焦虑。家校之间应建立起更加科学合理的沟通机制,以更好达成教育共识和育人协同,从而更加有效地缓解社会教育焦虑。

(陈先哲 作者系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

《人民教育》2022年第11期,原题为《由表及里缓解社会教育焦虑》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