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打造“红杜鹃”教育援疆品牌

发布时间:2022-10-24 作者:江西援疆教育工作组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民族教育》

江西援疆教育工作组把基础教育作为教育援疆重中之重,最大限度释放江西优质教育资源优势,提升阿克陶县基础教育软实力。

创新工作机制,凝心聚力整合教育援疆新合力。江西援疆教育工作组实时掌握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以下简称“克州”)教育发展的痛点,整合江西省第三批66名援疆支教教师力量,以“小组团式”教育援疆重点帮扶机制,选取阿克陶县雪松中学、阿克陶县实验小学作为“组团式”建设学校,保留原校名不变,增挂“克州江西实验中学”“克州江西实验小学”牌子。一改过去单一顶岗授课模式,统筹有效资源,做到精准发力,有效施策,重点发挥援疆团队传帮带作用,采用“影子团队”培养模式,每个任期内每名援疆管理岗位干部至少培养成熟1—3名受援学校干部,每名援疆教师至少培养成熟3—5名受援学校骨干教师,形成蒲公英效应。

强化品牌引领,红色筑基提升教育援疆凝聚力。积极打造“红杜鹃”教育援疆品牌,以红色校园为载体,集书香校园、人文校园、和谐校园、魅力校园为综合示范样板校。一是厚植优势,纵深推进。安排300万元重点打造克州江西实验中学红色主题教育进校园建设工程,建设“红杜鹃广场”,以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为主线,深入挖掘用好江西红色教育资源,教育引导师生知史爱党、知史爱国,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相传。二是拓宽视野,找对路子。打造以“红杜鹃”为品牌的红杜鹃江西班、红杜鹃广场、红杜鹃社团、红杜鹃校本教研、红杜鹃微讲堂等5个子项目。通过课前5分钟红色文化微讲堂,把红色故事、红色诗歌、红色精神等红色资源讲好、用好、传承好。以红色歌曲、红色舞蹈等为载体开设红色学生社团,在学生当中汇聚党的红色血脉。加强对受援学校教师、学生的双向联动,通过江西3批336名援疆教师与当地教师结对子、搞教研、商对策,结合自身专业成长实际定计划、定目标,做到量体裁衣、互学共进。三是定好盘子,理清路子。在井冈山大学挂牌“克州教师培训基地”,开展革命传统和理想信念教育培训,切实把红色资源利用好、红色传统发扬好、红色基因传承好。

积极推广“赣教云”,智慧平台赋能教育援疆新动力。江西援疆教育工作组积极支持推进克州教育信息化建设,开通远程互动专递课堂,做到“万里同课”,并示范应用“赣教云教学通2.0”,将江西线上线下的优质教育资源辐射到阿克陶县,促进赣新两地教育资源共享,协助阿克陶县创新中小学课堂教学环境,变革传统教学。通过推广利用“赣教云”平台开展远程示范教学、课堂互动交流,听课、评课、交流研讨等帮扶共建活动,用“同课异构+互动教研”的“互联网+”教师发展模式,高效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让阿克陶县师生在学校就能享受江西的优质教育资源,推动教育精准帮扶。在推进赣新两地教育资源与理念相互融通具体落实中,江西南昌一中援疆教师王樱老师牵头开展“红杜鹃”校本教研,其利用信息技术赋能教育援疆新动力的先进事迹被中央电视台报道。

聚焦师资队伍,精准帮扶提升教育援疆新内涵。整合各类资源,采取“请进来”教、“走出去”学、“线上线下”相结合等多种方式助力克州教师能力提升计划,积极打造优秀教师队伍,推动补齐师资短板,推进教师专业水平提升。一是积极开展“传帮带”,实施“青蓝工程”“订单式送教下乡”等项目,以教师支教、校长交流、名师送教等形式帮助当地教师提升专业水平,同时建立示范性教育工作室20个、学科教学能手培养工作室11个。二是以“小组团式”援助为重点,集中66名援疆教师在克州江西实验中学和克州江西实验小学全面参与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深入开展师徒结对、传帮带、示范公开课、名师工作室等系列帮扶举措。全年,江西援疆教师参与受援学校管理人员达33人次,担任班主任工作达63人次,师徒结对人数为208人。三是选派学科优秀骨干教师到江西脱产研修跟岗锻炼。组织克州阿克陶县20名小学语文骨干教师赴赣南师范大学进行为期3个月的研修提升。聘请教研专家为学员授课,进一步提升课堂教学能力。

聚合资源发力,资金倾斜保障教育援疆长发展。在政策制定、资金安排、管理力量配置等方面,坚决做到突出学生资助、保障教育发展、激励教师成长。促进扶贫扶志扶智融合,坚持实施教学奖励、资助项目,特别实施了克州江西实验中学(阿克陶县雪松中学)“红杜鹃江西班”(“赣陶宏志班”“赣陶远志班”)奖励项目。安排资金50万元,对江西班教师和成绩优秀的学生进行奖励资助,激励师生拼搏奋进,提高教育教学及学习成绩。在积极打造江西“红杜鹃”援疆教育品牌,促进阿克陶县教育全面提升的同时,走出了一条富有特色、具有“江西经验”的教育援疆之路。

(执笔人肖如恩系江西省教育评估监测研究院副院长、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教育局副局长,卢彬系江西省援疆教师、阿克陶县雪松中学校长、江西省吉安县浬田中学副校长)(《中国民族教育》2022年第10期)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