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以中国式现代化全力推进全面实现民族地区教育现代化

发布时间:2023-02-13 作者:吴明海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民族教育》

党的二十大开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更开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力推进全面实现全国教育现代化的新征程,开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力推进全面实现民族地区教育现代化的新征程。

以中国式现代化全力推进全面实现民族地区教育现代化何以必要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然包括全面实现全国教育现代化:只有全面实现全国教育现代化,才能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人才、科技、创新等基础性战略性支撑。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十分关心民族地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多次强调指出,不仅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且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一个民族也不能少。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基于中国基本国情,其中必须基于这样一个十分关键的基本国情: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有广大的民族地区,民族地区有众多的民族、人民群众与人力资源。所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然包括全面建设民族地区社会主义现代化;只有全面建设民族地区社会主义现代化,才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无论全面实现全国教育现代化,还是全面建设民族地区社会主义现代化,都必然包括全面实现民族地区教育现代化。可以说,全面实现民族地区教育现代化是全面实现民族地区现代化、全面实现全国教育现代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要条件。其间关系如下图所示:

那么,如何以中国式现代化全力推进全面实现民族地区教育现代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论断,不仅是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宝贵组成部分,而且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的宝贵组成部分。我们必须完整、系统地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以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并以之为根本指导,才能完整、准确地理解、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与意义,才能自觉地以中国式现代化全力推进全面实现民族地区教育现代化。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宗旨。只有坚定不移地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才能真正做到以人民为中心,高举中华民族大团结旗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确保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立德树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才能统筹领导各方面各层次力量,立足新时代新发展阶段,在落实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全方位全过程中,做到“全力推进”与“全面实现”相统一,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实现民族地区教育高质量发展,“不断提高各族群众科学文化素质”。让广阔的民族地区成为人才竞相涌流的教育高地,保证民族地区教育现代化真正为各族人民服务,让全国各族人民满意、称心、放心。

必须正确处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发展

创新是第一动力,创新发展必须建立在历史继承的基础上,且汲取历史的智慧。不难看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族地区教育事业的历史就是以中国式现代化持续推进的民族地区教育现代化事业的历史。党团结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各民族地区因地因时制宜兴办各级各类学校,已经建立起涵盖学前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特殊教育的现代公共教育体系,充分保障了各族人民的受教育权,取得了辉煌的历史性成就,积累了卓有成效的建设经验。诸如普惠性与特殊性辩证统一的办学政策经验,统一性与多样性辩证统一的课程建设经验,团结与进步辩证统一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经验,举国支持与内生驱动辩证统一、优先发展与协调发展辩证统一的教育支持政策经验,在中华大地走出了一条以中国式现代化实现民族地区教育现代化之路。这些成就与经验为新发展阶段全力推进全面实现民族地区教育现代化奠定了广博深厚的历史基础。

我们必须万分珍视这一历史基础,与时俱进,进行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把握并顺应历史规律,不断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民族地区教育现代化事业进入新境界。

必须正确处理互动与创新的关系,在互动的基础上创新发展

创新发展,从共时性来看,坚持开放发展理念,在互动的基础上及其过程中,孕育并迸发出具有创造性的火花与力量。

民族地区教育现代化要主动与经济社会发展互动,不仅要适应,更要先行。不仅要立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主动为推进乡村振兴、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服务,更要放眼全国,瞄准全国性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主动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服务。教育优先发展,不仅在于经济社会发展要优先服务于教育发展,更在于教育发展要主动作为、先行发展,优先提供人才支撑,引领经济社会发展,实现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

民族地区教育现代化要与全国教育现代化互动,主动融入全国教育现代化大循环格局。边疆与内地、西部民族地区与广大中东部地区、民族地区与民族地区,在全面建设教育现代化的征程上,都应该更加活泼地互动起来,开展更广泛的交流与合作,见贤思齐、守望相助、携手共进,这不仅有利于教育发展,而且能够以教育为纽带,促进各地区各民族群众更加深入地交往交流交融。

各民族地区教育现代化内部各要素有机互动。如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各级各类学校之间、家庭—学校—社会—政府之间、数字化与人本化之间,均要有机互动,形成有机循环系统。

“一带一路”倡议为桥梁,科学合理地开展对外教育交流与协作。随着“一带一路”的深度发展,民族地区教育现代化面向国际社会开放成为必然趋势,也成为比较优势。民族地区教育对外交流与合作要有守有为,在充分保障国家安全的前提下,胸怀天下,有计划有步骤地与周边国家和地区开展教育交流及合作,做“一带一路”的教育使者与先行者。

开放是重要的新发展理念。开放即互动,互动即活力。民族地区教育现代化要发扬开放精神,对内对外皆互联,上下左右要互通,在互动中创新,在创新中互动,在全国一盘棋中谋篇布局,道路将四通八达,越走越宽广。

坚持共享发展与协调发展的理念,创新民族地区现代课程体系

以增进共同性的方向,做到共同性和差异性的辩证统一。1951年《关于第一次全国民族教育会议的报告》指出:“少数民族教育的内容与形式问题、课程教材问题,既要照顾民族特点,又不能忽视整个国家的统一性。”从此奠定了统一性与多样性辩证统一的民族地区现代课程建设的历史传统。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党的民族工作开创新局面的必然要求,只有顺应时代变化,按照增进共同性的方向改进民族工作,做到共同性和差异性的辩证统一、民族因素和区域因素的有机结合,才能把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做好做细做扎实;要正确把握共同性和差异性的关系,增进共同性、尊重和包容差异性是民族工作的重要原则。可见,按照增进共同性的方向创新民族地区现代课程体系,做到共同性和差异性的辩证统一,是立足新发展时期,对统一性与多样性辩证统一的民族地区现代课程建设的历史传统创新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正确处理三级课程之间的关系,建立健全以国家课程为轴心,环以地方课程、学校课程的现代课程体系。这既能牢固确立国家课程的主体与主导地位,增进文化共同性、维护国家统一,又能通过地方课程、学校课程,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精神,将民族因素和区域因素有机结合,以科学态度、合理方式开发民族地区文化多样性中所蕴含的具有教育价值的资源,不仅是尊重和包容差异性的体现,而且是对国家课程有益的补充,使国家课程能够更好地落地生根,有更强的适切性。

做到文以载道与以文育人的辩证统一,保证文化方向与育人方向的正确性与一致性。从根本上说,要以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把民族地区现代课程体系建设成为中华民族共有共享的精神家园,为各民族各地区的孩子健康成长、全面发展提供优质、丰富且配餐合理的精神食粮与文化环境。具体而言,涵盖以下几点:一是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二是树立正确的祖国观,充分认识到我们伟大的祖国幅员辽阔、文明悠久,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是先人们留给我们的丰厚遗产,也是我国发展的巨大优势;要把加强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爱我中华的种子埋入每个孩子的心灵深处。三是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与文化观。我们辽阔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的,悠久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伟大的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各民族之所以团结融合,多元之所以聚为一体,源自各民族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亲近,源自中华民族追求团结统一的内生动力。正因为如此,中华文明才具有无与伦比的包容性和吸纳力,才可久可大、根深叶茂。

正确把握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关系。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中华文化是主干,各民族文化是枝叶,根深干壮才能枝繁叶茂。要推动各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创新交融,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与此同时,还要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科学保护各民族语言文字,尊重和保障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学习和使用。

以绿色发展理念创新发展民族地区环境教育,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党的二十大指出,“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走遍祖国大地,走遍民族地区山山水水,一路呼吁生态保护、绿色发展。比如,2020年,在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保护好青藏高原生态就是对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最大贡献。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对世界负责的态度,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守护好高原的生灵草木、万水千山,把青藏高原打造成为全国乃至国际生态文明高地。”2021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西藏考察期间指出,“保护好西藏生态环境,利在千秋、泽被天下。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保持战略定力,提高生态环境治理水平,推动青藏高原生物多样性保护,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切实保护好地球第三极生态”。2021年8月,在庆祝西藏和平解放七十周年大会召开之际,习近平总书记特赠贺匾,题词“建设美丽幸福西藏共圆伟大复兴梦想”。

祖国大地西高东低、北高南低,建设美丽中国,必须优先建设美丽西藏,建设美丽西部,必须优先把四面八方民族地区的山山水水建设得更加美丽。为此,教育应该优先作为。就民族地区教育现代化而言,必须开展环境教育,提供各族人民的环境变化意识与环境保护能力,自觉为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这是民族地区教育现代化的特色、优势,也是势在必行的应有之义。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五要素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是辩证统一的有机整体,不仅仅是新发展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理念,而且是更广义、更深刻的发展哲学,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应有之义,也是在中国共产党英明领导下以中国式现代化全力推进全面实现民族地区教育现代化的应有之义。

(作者吴明海,系中央民族大学教育学院教授(《中国民族教育》2023年第2期)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