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进民族地区教育现代化

发布时间:2023-02-15 作者:刘荣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民族教育》

教育现代化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地区农村因撤点并校,农村家庭教育成本偏高,学前教育师资数量不够、质量不高,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教育信息化程度不高,学生自主学习意识不强等问题仍然存在,制约着民族地区教育现代化发展。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加强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加大民族地区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布局学前教育、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加强教育信息化条件建设、全面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加快推进民族地区教育现代化,实现民族地区教育高质量发展。

研究的缘起与问题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推动各民族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和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少数民族、民族地区”的发展,在不同场合强调指出:“脱贫、全面小康、现代化,一个民族也不能少。”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全面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总书记作出的重大原创性论断,这一重大原创性论断的提出和形成,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时代化实践的生动体现。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提出:“要高举各民族大团结的旗帜,在各民族中牢固树立国家意识、公民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2014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六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提出:“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2017年,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强调“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并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写入党章。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坚持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2021年8月,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强调:“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动民族地区加快现代化建设步伐。”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全面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核心内容,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所有工作都要向此聚焦。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到党的民族工作的全过程各方面,其中一项重要工作就是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在这一过程中,如何加快民族地区教育现代化,这一重要问题值得我们关注和认真思考。

民族地区教育发展概况

一直以来,基于国家安全、边疆社会稳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等原因,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民族地区社会发展,尤其是西北民族地区农村社会发展。囿于地域环境、生态资源禀赋和发展条件等因素,我国东、中、西部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也是不争的事实,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仍然面临许多制约,民族地区教育发展水平也落后于全国总体水平。

近年来,我们在西北民族地区精准扶贫、社会工作参与脱贫攻坚、民族地区教育发展与乡村振兴等问题的调研实践中发现,民族地区教育事业发展仍然面临短板或存在一些不足。

民族地区农村教学点合并减少,使农村家庭教育成本增加。随着新型城镇化的推进,乡村人口大量外流,在教育资源整合与集中化驱动下,乡村中小学推动撤点并校政策,使乡村学校大量减少。农村小学在校学生人数少之又少,并以贫困家庭和特殊家庭学生为主,有些学校学生人数不及教师人数,多年维持个位数,大多数学生已转至县城求学,引发了大量的“陪读”现象,也增加了求学的成本,受撤点并校的影响,出现了贫困地区教育分化和教育成本上升的趋势。

学前教育数量和质量问题。在民族地区尤其是原“三区三州”行政村拥有学前教育数量很少,即便有费用也高,且学前教育师资数量不够、质量不高等问题依然存在。

民族地区农村学校教师年龄偏大、学历偏低问题仍然存在。受城乡差距和教师人才流动政策等因素影响,大多年轻有为的乡村教师通过招考转入城区学校,乡村学校教师越来越以老年教师和教学水平较低者为主,乡村学校已成为困难家庭学生和学习困难学生的聚集地,城乡教育质量差距不断扩大。部分教师责任心不强,教学质量偏低。我们在调查中,当问及“这里的孩子们怎么样”时,教师常常说:“唉,教多少遍都教不会,许多学生压根儿就不爱学。我们刚开始也是充满热情,现在都被磨没了,但是有的学生确实资质很好,在这儿可惜了,我们专门照顾这些资质好、爱学习的学生,其他的就随他们去吧。”当问道“我看下午的课你们都不上啊?”教师说:“全是阅读、音乐、美术这些课,我们不会啊!”“那可以给学生补补其他课啊!”教师回答说:“学生的接受能力差得很,上得多了消化不了,到学期末完成教学任务就可以了。”

在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一个农村小学的调查显示,虽然当地政府对该小学进行了校舍翻修和设备添置,但该校师资力量仍然不足,每名教师均要带两个年级以上的课程,工作强度大,只负责传授,无力跟进监督巩固和提高。在学校,上午基本全是主课,下午全是副课,但没有副课教师。教师们上午上完主课,下午就让学生们自习。有些教师教学责任心不强,在办公室玩手机、聊天。学生早上8点到校跑操、8点20分上课、11点40分放学,下午2点上课、4点40分放学。周五下午只上两节课,第三节课全校学生集体搞卫生,之后就放学了。

民族地区学校教育信息化程度不高。当问道“我看教室有多媒体,平时用着没有?”教师说:“都不会用,电脑都玩不清楚,而且都是小学生,就黑板上写是最有效的,没必要用多媒体。”

小学生家庭作业自主学习困难。在甘南藏族自治州某村的调查中发现,该村85%的家庭都是“三留守”家庭,家庭教育缺失是当地留守儿童面临的主要困境。父母外出务工导致对儿童的教育和监护落在了祖辈人肩上,他们往往文化程度不高,农活琐事繁杂,使得在家照看孙子、孙女的祖辈监护人仅仅能让孩子们吃饱穿暖,无暇再去顾及孩子们的学业状况,尽管他们都希望孩子们能够好好学习,但心有余而力不足。再者,师资不足,方言授课的学校教育也是孩子们学业基础薄弱的原因之一。

民族地区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似乎和地理位置、自然环境、文化传统以及民族地区农牧民贫困户受教育程度偏低、思想保守等多方面相关,既有历史原因也有客观现实。恶劣的生活环境、艰苦的生活条件并没有激发出孩子们潜在的动力和活力,缺乏引导的孩子们,没有自主学习的意识或能力,缺乏积极向上的动力,可能是留守儿童及其家庭面对的普遍问题。

加快推进民族地区教育现代化的路径探索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强化学前教育、特殊教育普惠发展。”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我们必须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加快推进民族地区教育现代化。首先,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有国才有家。在课堂教学中,教育引导各民族师生牢固树立“四个与共”的共同体理念,增强国家意识、公民意识、法治意识,坚定“五个认同”。学校可以将“国旗每天升、国歌天天唱”作为学生日常生活的规范活动。这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维护各民族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其次,促进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从娃娃抓起,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树立“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思想观念。以同学间游戏小组、学习兴趣小组等文体活动,深入促进各民族同学交往交流交融,这是民族团结的基础。再其次,全面推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举措,是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途径”,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基础。民族地区学校要全面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统编教材,要通过培训、练习等途径,提升教师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应用水平,纠正课堂方言授课,引导民族地区学生在学习和日常生活中广泛应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在此基础上,针对前文所述民族地区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可考虑从以下几方面重点施策。

加大民族地区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合理布局农村中小学校,特别是教学点,缩小城乡教育差距,整体提升民族地区农村基础教育水平。

适当增加农村学前教育补助力度,降低学前教育成本。加大民族地区乡村学前教育公共服务投入力度,大力推进“一村一园”学前教育工程,完善幼儿园师资引进和保障机制,实现学前教育普惠而有质量的发展,实现“幼有所育”,保障儿童教育权利,不能让他们输在起跑线上。

继续提高乡村教师待遇,加大乡村教师人才引进力度。完善优秀教师回归乡村学校引入机制,探索教育发达地区对口支援乡村中小学发展体制机制,提升乡村学校教学质量,缩小城乡学校教师收入水平差距。

推进信息技术教育在民族地区生根发芽,以信息助力民族地区教育现代化发展。加大教师信息化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力度,充分利用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提升师生教育信息化技术素养。

借助乡镇(街道)社会工作站建设契机,引入专业社会工作者或社会工作服务机构,设立驻校社会工作服务站。以家庭教育为抓手,以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帮扶为切入点,以开家长会、交流沟通等方式帮助家长转变思想观念,辅以开展亲子互动活动,填补精神关爱,改善村民的家庭教育理念与方式。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一个民族都不能少,这是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强大动力。推进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巩固提升民族地区教育事业,指引民族地区教育发展方向”。民族地区教育现代化,既是中国式现代化重要实践的组成部分,更是实现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虽说民族地区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显著,但民族地区农村有许多家庭轻视教育,对子女的教育重视度不够,区域整体性辍学现象较为常见,教师学历有待提升、责任心不强,教育信息化水平不高,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仍任重道远。

要从民族地区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区域发展不平衡的情况,科学把握民族地区教育现代化发展方位,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全面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加快推进民族地区教育现代化,助力实现人的现代化,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作者刘荣,系西北民族大学中华民族共同体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西北民族大学民族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研究中心(甘肃高校新型智库)主任,国家民委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基地——西北民族大学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民族教育》2023年第2期)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