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高校劳动教育的使命担当

发布时间:2023-05-15 作者:刘向兵 曲霞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高等教育》

[摘 要]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以劳动逻辑取代资本逻辑、让社会围绕劳动这个太阳旋转的现代化理想,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在劳动中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价值追求。高校劳动教育要把握好思想性、社会性、实践性、贯通性,担当好全面支撑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使命。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劳动;高校劳动教育;使命担当

党的二十大报告庄严宣告:“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并且旗帜鲜明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的这些本质要求,体现了马克思以劳动逻辑取代资本逻辑、让社会围绕劳动这个太阳旋转的现代化理想,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在劳动中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价值追求,也对新时代劳动教育提出了担当好全面支撑中国式现代化的使命要求。为此,我们要把牢劳动教育的思想性,抓实劳动教育的社会性,做强劳动教育的实践性,凸显劳动教育的贯通性。

马克思的现代化理想:让社会围绕劳动这个太阳旋转

尽管马克思在其著作中没有直接使用“现代化”“现代性”等概念,但由于他所生活的年代正是资本主义现代性快速成长的时期,也是其种种弊端集中涌现的时期,因此,马克思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深刻批判,本身就是对资本主义现代性的批判;其对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理想建构,则代表了超越资本主义现代性,建构一种更理想的人类社会现代化新形态的目标追求。当然,马克思的这种批判是一种辩证的态度。一方面,他高度评价了资本主义现代性的历史贡献,认为资本主义现代性的生成有其历史必然性,而且在人类历史上起到了非常革命的作用,激发出比过去一切时代都要高的生产力,创造出前所未有的物质文明成果。另一方面,他又深刻指出了资本主义现代性所带来的一系列“现代的灾难”:在财富分配上,资本主义现代性造成了“大多数人的贫穷和少数人的富有”,由此带来了严重的阶级对立和社会矛盾;在社会秩序运行上,资本主义现代性带来了盲目生产、消费主义和经济危机,使得生产过剩、恐慌、慢性萧条等问题周期性出现;在人的生存状态上,资本主义现代性造成了人的异化,使“死劳动统治活劳动、物统治人、产品统治生产者、神秘的主体统治真实的主体、客体统治主体”,人与物之间的主客关系发生颠倒;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资本主义现代性以工具理性和资本增值为内核,对自然资源进行了史无前例地掠夺和破坏,造成了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持续紧张;在国际关系上,资本主义现代性从资本增值和世界市场扩张的需要出发,将“使未开化和半开化的国家从属于文明的国家,使农民的民族从属于资产阶级的民族,使东方从属于西方”作为人类现代化的唯一模式,在全世界贩卖。

因此,在马克思看来,资本主义社会向世界展示出来的现代化道路,只是以资本的增值和扩张为核心追求的资本主义的现代性逻辑,而不是人类社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和理想归宿。因此,马克思在《给维·伊·查苏利奇的复信》中提出了著名的“跨越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的设想。从中可以看出马克思关于现代化的一个观点:现代化的路径不止一条,每个国家都应结合自己的实际探索自己的现代化道路。

而从马克思对共产主义社会的描述中我们可以发现,马克思期望的理想的现代化图景,应该是让“社会围绕着劳动这个太阳旋转”。正如恩格斯所说,“资本和劳动的关系,是我们全部现代社会体系所围绕旋转的轴心”,也如马克思认为的那样,“只要社会还没有围绕着劳动这个太阳旋转,它就绝不可能达到均衡”。这样的现代化需要满足以下条件:一是要彻底改变资本主义现代性产生的基础——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从根本上消除劳动异化的根源。二是要充分利用社会主义先进制度和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为劳动者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创造极大丰富的物质条件。三是消灭阶级差别,把劳动由一个阶级的属性变成全社会的共同属性。四是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建立“一个自由人联合体”,“把靠社会供养而又阻碍社会自由发展的国家这个寄生赘瘤迄今所夺去的一切力量,归还给社会机体”,这样才能让一切源于社会机体的营养及时反哺社会,成为真正促进劳动者自由解放的体制。五是使劳动复归人的自由自觉的本质。所以,在共产主义社会中,“一方面,任何个人都不能把自己在生产劳动这个人类生存的必要条件中所应承担的部分推给别人;另一方面,生产劳动给每一个人提供全面发展和表现自己的全部能力(即体能和智能)的机会,这样,生产劳动就不再是奴役人的手段,而成了解放人的手段,因此,生产劳动就从一种负担变成一种快乐。”从这五个条件中可以看出,马克思理想的现代化社会,也就是围绕劳动这个太阳旋转的社会,应该是以人为本、以劳动创造为主线、以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不断解放为根本推动力的均衡发展的社会。这可看作马克思关于现代化的第二个观点,也正是中国式现代化所要努力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

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追求:在劳动中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拓展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道路,并取得了卓著成效,即“摒弃了西方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两极分化的现代化、物质主义膨胀的现代化、对外扩张掠夺的现代化老路,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了中国方案”。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牢牢把握新时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党的奋斗目标,进一步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以人民为中心的基本理念、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的本质追求。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特征作出了如下概括:“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这每一条特征都说明,中国式现代化是一条典型的以劳动创造逻辑取代资本增值逻辑的现代化的新道路。一方面,它坚持崇尚劳动,强调通过可持续发展的劳动不断创造财富、创造价值,在劳动和创造中尽可能多地为更多人的全面发展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而不仅仅是已有财富非此即彼的掠夺和占有;另一方面,它坚持造福劳动者,坚信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才会有正确的发展观、现代化观,强调用劳动创造的财富造福全体人民甚至是全人类。

高校劳动教育的使命担当:全面支撑中国式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不同于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发展逻辑,也决定了我们的劳动教育需要有不同于资本主义国家劳动教育的使命担当。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写入党的二十大报告,劳动教育的重要地位得到进一步凸显。同时,党的二十大报告还有诸多论述,如“新时代的伟大成就是党和人民一道拼出来、干出来、奋斗出来的”“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在全社会弘扬劳动精神、奋斗精神、奉献精神、创造精神、勤俭节约精神”“使人人都有通过勤奋劳动实现自身发展的机会”等。这些论述闪耀着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光辉,展现了党和国家在劳动创造中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系统部署。这也要求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必须紧扣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作出系统部署、建构高质量劳动教育体系。

一是把牢劳动教育的思想性,厚植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政治信念。要教育大学生认识到,劳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范畴,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属性;崇尚劳动、造福劳动者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无产阶级政党的精神底色。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党执政是为了人民,执政的基础来自人民,必须始终保持与劳动和劳动人民的血肉联系。特别是要重视开好劳动教育必修课,系统加强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教育,深入开展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教育,在新时代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中厚植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的劳动基因,端正“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价值取向,引导大学生自觉践行劳动精神、奋斗精神、创造精神、奉献精神、勤俭节约精神,懂得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道理,涵养爱党报国、敬业奉献、服务人民的情怀,将“小我”融入“大我”,为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好全面准备。

二是抓实劳动教育的社会性,为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培养更多热爱基层、扎根基层的时代新人。青年大学生一定要下基层,不能总待在上级机关,不要把基层当大车店,至少要踏踏实实干上两三年,应该更多地深入到基层,真正了解实际的国情是怎么样的,立志要高,但起步要低,要放低身段,到基层去。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对老百姓的感情、才能真正地为国家做一些事情、才能真正提高自己干出实效来。这也提醒我们,要切实发挥劳动在个人与社会之间的纽带作用,加强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生产实践的直接联系,开展好“三支一扶”、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青年红色筑梦之旅”、“三下乡”等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大学生认识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厚植新时代大学生的人民立场、群众观点、劳动情怀。

三是增强劳动教育的实践性,分类加强高校劳动教育,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人才支撑。要切实提高大学生在劳动实践中建设世界、塑造自己的能力,将劳动教育有机纳入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之中。在抓好通识性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观念教育的同时,也要抓好专业劳动能力、劳动精神和劳动态度的培养,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要看到,在以劳动创造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不同类型的高校各有自己的优势、各有自己的作用。解决国家战略急需的“卡脖子”问题,需要大批“双一流”高校切实加强劳动教育,弘扬专业报国精神,突破技术瓶颈,强化知识创新,培养出一大批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大师、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实施制造强国战略,需要大批本科高校和职业院校强化劳动教育,培养出一大批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的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培养大学生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树立正确的择业就业创业观,愿意到艰苦地区和行业工作,深入基层,扑下身子,创造不一样的精彩人生。不同类型的高校都可以发挥自己的特色和优势,从不同的方位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四是凸显劳动教育的贯通性,在全社会大力营造“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社会主义劳动风尚,为实现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涵养精神动能。社会主义的劳动教育制度,要实现四大功能:一是政治宣示功能,社会主义劳动教育公开宣示劳动的目的在于满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在于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二是接班人培育功能,也就是锻造具有共产主义觉悟和专业化劳动能力的接班人;三是社会生产动员,即根据社会生产需求实际情况,借助制度化、组织化的教育活动将社会成员引导至社会生产最急需、最重要的领域,促进劳动力资源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四是意识形态建构,即建构与社会主义生产制度相适应的劳动伦理和劳动文化,如“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等风尚。因此,建党百余年来我们党开展的劳动教育一直是针对全体人民的教育,包括工人、农民、党员、干部、知识分子、大中小学生等。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是要将大中小学生当作未来的亿万劳动者,当作具有现代性的社会主义公民,当作未来的工人、农民、党员、干部、知识分子来全面培养,使其具备良好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这是事关我们党治国理政的重要制度安排。作为高校管理者,要站在体系贯通的层面,更加深刻地理解加强高校劳动教育的重大现实意义和长远战略意义,以历史主动精神推进高校劳动教育,树立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意识,将劳动教育与中小学相衔接,与就业创业相贯通,与教师培养、职工教育和党员干部教育相结合,以一种更主动、更深厚、更系统、更全面的方式,将劳动教育融入人才培养的各方面、全过程,为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更大贡献。

[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教育学一般课题“马克思主义劳动观视域下大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一体化建设研究”(项目编号:BHA220130)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刘向兵 曲霞,单位:中国劳动关系学院】

原载2023年第9期《中国高等教育》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