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高校拔尖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逻辑起点与路径选择

发布时间:2023-05-15 作者:程黎 刘玉娟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高等教育》

[摘 要]高校拔尖学生是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人力资源储备,他们的可持续发展在我国科教兴国战略中扮演重要角色。要将党和国家的需要以及拔尖学生自身发展需求与特点作为促进其可持续发展的逻辑起点,通过思政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职业生涯教育培养拔尖人才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关键词]高校拔尖学生;可持续发展;社会责任感

高校拔尖学生是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人力资源储备,他们的健康发展和成长成才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通过高等教育将拔尖学生培养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人才是科教兴国的重要抓手。为此,本文将探讨高校拔尖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分析其逻辑起点,并为高校如何提升拔尖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提供对策建议。

高校拔尖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内涵特征

拔尖学生具有高于普通学生的认知能力或在某一领域甚至多个领域极富才能,其卓越天资和创造力只有被激发并持续发展,才能为国家和社会作出巨大贡献。可持续发展能力指个体既适应当时社会和个人发展的需要,又为适应未来社会奠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保证身心有序、协调、均衡、健康发展的能力。家国情怀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健全的人格以及终身学习的素质(包括专业能力与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是持续健康成长的主要标志。

家国情怀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是拔尖学生持久发展的动力。社会责任感是个体在心理上对他人的伦理关怀和义务,它能够激发积极正向对社会有益的人生目标并为个体带来持续的激励、动机和复原能力。拔尖学生具有的超常天赋和才能使得他们更易于获取优质的教育资源和发展机会,天赋与才能转化为造福国家和社会的实践则需要拔尖学生具备服务国家与社会的情怀。拔尖学生只有认识到自身所肩负的国家和社会责任,将个人兴趣与国家、社会发展需求相统一,才能形成保持不断进取的雄心壮志与探索未知领域的热情与态度,从而保持持久发展的态势。

健全的人格对任何群体而言都是持久发展的必要条件,拔尖学生更是如此。社会对拔尖学生成长为未来创新人才的期待,使他们面临更多的挑战、挫折和压力。拔尖学生的高智商和严谨性可以带来学业成功,但更高的人生成就则与明确的人生目标、积极的心理品质(如坚毅、心理韧性)、高尚的品格密切相关。因此,拔尖学生需对自身形成合理的自我认同,将关注个人的消极完美主义转化为适应性的服务社会的积极完美主义,明确自己的发展需求与成长方向,养成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心理素质。

终身学习的素质在拔尖学生可持续发展中不可或缺。终身学习素质指个体在生命全程中,为应对外界环境挑战及满足自身发展需求,持续自主规划、实施、调节自身学习,促进潜能发展、达成自我实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国家和社会对拔尖学生提出更高要求,他们也面临更多挑战和机遇,需要发展卓越的专业能力与创造力,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创造性解决问题,而终身学习的动机和能力是他们持续发展与时俱进的必备素质。为此,他们需要具有专业学习的主动性和责任意识,能够合理规划自身的学习计划,掌握学习方法和策略,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即时调整,并能够持之以恒,在此基础上不断提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据相关研究表明,拔尖学生具有积极的学习态度,较之普通学生有更高的学习快乐感和意义感。当学习遇到困难时,拔尖学生选择迎难而上的决心更强,但是促进拔尖学生积极探索的主要是独立化、个人化的动机。拔尖学生和普通学生具有相同的基本需求和相似的发展轨迹,对拔尖学生的研究结果表明,由于拔尖计划中人才培养需求与学生个人成长需求不一致,学生的学业适应存在一定困难,导致拔尖学生可能出现学习倦怠等心理问题,影响了他们的可持续发展。

培养高校拔尖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逻辑起点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高等教育在拔尖学生培养中发挥着主力军作用,党和国家的需要以及拔尖学生自身发展需求与特点是促进此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逻辑起点。

1.厚植爱国情怀

在国家层面,厚植拔尖学生爱国情怀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需求。爱国表现为对国家的忠诚、义务和责任,并付诸国家至上、人民至上、为国奉献的行动。拔尖学生是拔尖创新人才的主要后备力量,是未来的国家栋梁。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拔尖学生群体爱国与否影响中国的政治进程,从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需求看,高校须培养造就拔尖学生的爱国情怀。

在个人层面,具备爱国情怀是拔尖学生情感归属与树立远大人生目标的需要。依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归属感是个体基本心理需要之一,对国家的归属感也属其一。对个体而言,当确认自己归属于某一国家之后,会完善自我认知,构建公民身份,适应国家的法律和道德规范,以主人翁的姿态关心国家利益并为其发展承担责任、贡献力量。而产生家国情怀和爱国行为的核心是构建国家认同。成功构建国家认同是个体必须完成的成长目标,它能够激发一个人高度自觉的使命感,有利于树立远大人生目标。

拔尖学生具有高智力水平,制约其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原因是发展的动力,而持久的动力又源自具有使命感的人生目标,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是使命感产生的深层原因,也是促进拔尖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

2.明确人生目标

人生目标是个体为实现个人价值、创造社会价值所制定的长远目标,对拔尖学生取得学业成就、形成健全人格、保持终身学习有着积极影响。缺少人生目标的个体很难建立信念体系,会使得人格和社会性发展困难,最终影响可持续发展。明确人生目标是拔尖学生青年时期重要的发展任务。

埃里克森(E. Erikson)的心理社会发展八阶段理论认为,12—18岁是个体寻找人生目标、形成自我同一性的关键期。但由于社会变迁,青少年形成自我同一性、确定人生目标的时间普遍滞后,学生的目标感在高等教育阶段逐渐提升。顺利发展的个体在青少年早期产生初步的人生目标,在青少年初期结合自己的能力和兴趣修正人生目标,在青少年晚期即进入大学后会逐步确定人生目标并设计实现目标的路径。有学者研究发现,我国学生的人生目标在大学阶段呈现“短视型承诺→探索型迷茫→宏图型承诺”发展模式,即由基础教育阶段应试模式下产生的短视目标,到相对自由大学生活中的探索迷茫,最后发展为将个人发展与国家社会发展目标相结合的宏大目标。因此,在高等教育阶段学生应逐渐在批判性思考的基础上明确超越个人意义的目标,制定规划,并付诸行动。

培养高校拔尖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路径选择

基于国家和拔尖学生的发展需求,高校可依据拔尖学生更具可塑性和成长性的发展特点,抓住其成长关键期,通过思政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职业生涯教育培养拔尖人才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1.以系统的思政教育为拔尖学生可持续发展引领方向

高校思政教育是厚植爱国情怀、培养社会责任感的主要载体。较之普通学生,拔尖学生具有更高的智力、更深刻的批判性思维、更强烈的主体参与意识,这一群体的思政教育应注重系统性、思辨性、实践性,增强针对性、有效性和创新性,以提升拔尖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国情感。

第一,系统性的课程体系。知识储备是树立理想信念、构建国家认同、激发爱国情怀的前提和基础,完备的、逻辑性强的知识体系更能激发拔尖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国家认同包括制度认同、文化认同、族群认同等,因此,思政课程体系应包含意识形态相关内容、国家基本制度、政治经济体制、法律体系、文化传统等内容,以此构建拔尖学生对意识形态、国家制度的认同,增强文化自信,强化国家公民身份,明确社会责任。

第二,思辨性的课堂教学模式。建立支持性的、结构性的课堂教学模式,并通过研讨、对话、讨论和反思,使学生发现自己要解决的问题,寻求自主解决问题的方式。通过思辨性的课堂促使拔尖学生从多个角度审视意识形态、国家制度、文化传统,在全方位了解的基础上认同国家的政治制度与文化,从而深刻认识不同角色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向他们传递正确的价值观。

第三,注重社会实践。通过实习基地、志愿服务、社区服务、基层调研等方式组织拔尖学生开展社会实践。促使拔尖学生基于面对面的认识与理解,产生真实的情感体验,通过与实践对象的共情理解共同价值,与公众、国家建立情感上的联系,激发爱国情感。

2.以完善的心理健康服务为拔尖学生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高校应在严把入口关的基础上,协调各方力量建设完善的心理支持体系,关注重点学生群体,以促进拔尖学生养成可持续发展的心理素质。

第一,在拔尖学生选拔和评估中注重对健全人格的考察。国家在高等教育选拔中设置了多个培养拔尖创新人才选拔项目,此类项目应在重视智力因素、知识体系掌握的同时加强对心理素质的考察,这既能保证入选学生质量,也是对基础教育严重应试倾向的纠偏。在培养过程中,同样需重视拔尖学生心理的发展变化,开展动态评估,通过结果反馈,针对性地调整培养方案、课程难度。

第二,建设完善的心理支持体系。首先,在参与主体上,可囊括学校、院系辅导员、学校心理咨询师、教育指导中心和研究机构。参与主体分工协作,协同服务拔尖学生。学校学生处对拔尖学生单独建立心理档案,院系辅导员负责日常辅导、追踪、发现潜在问题、向学校心理咨询师转介风险学生,学校心理咨询师向有需要的学生及其家长提供个别或团体心理咨询,研究机构负责开发面向拔尖学生的心理课程、咨询方案,为与拔尖学生教育相关的教师提供教育咨询。其次,在服务形式上,可采用心理辅导课、团体辅导、一对一心理咨询等多种形式。最后,在具体内容上,可重点关注与拔尖学生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的心理素质。

第三,重点关注低龄入学的拔尖学生。有部分年龄低于普通在校学生的拔尖学生通过特殊通道进入高校学习,他们与普通在校学生的互动可能会因为情感社会性发展的相对滞后而出现困难,继而出现师生冲突、亲子冲突、学业倦怠等心理问题。需针对此类学生构建源自师长和同伴的外部心理支持系统,除辅导员、导师关注其心理成长外,还需引导其与普通学生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与家长增加日常沟通。还可为拔尖学生开设聚焦社会情绪技能、情绪智力等相关内容的心理教育课程。对仍处于青春期的拔尖学生,学校可为家长提供家庭教育指导和心理咨询,帮助其了解拔尖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形成合理的教育期待,掌握正确的沟通方式。

3.以经验性的职业生涯教育为拔尖学生可持续发展提供动力

高等教育阶段是当代大学生完成自我认同的关键期,适时、合理、个性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是帮助拔尖学生明确人生目标、完成自我认同、激发终身学习动机的重要社会资源。

第一,将拔尖学生职业生涯教育与思政教育相结合。职业生涯教育不仅要引导学生发现与自身兴趣和能力相适应的职业生涯目标,还要培养学生积极选择人生道路的热情、态度和能力。对拔尖学生而言,更重要的是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促使其在确定职业生涯目标时将个人兴趣与国家、社会发展目标相结合,将天赋潜能转化为为社会创造价值的才能,而不只是谋求个人利益。可采用多种形式,如团体辅导、社会实践、专业领域内专家讲座等,发挥优秀科学家和行业领军人物的示范作用,以榜样发展轨迹向拔尖学生展示投身国家所需是实现个人价值最大化的最佳途径。

第二,发挥导师制作用。拔尖学生在一个或多个领域具有天赋潜能,导师制、实习制、学徒制等个性化的培养模式能通过对拔尖学生进行经验性职业教育,帮助他们明确职业目标。拔尖学生一般具有较强的动机和自主性,他们愿意通过与自己所尊重和敬仰的人互动激发自尊和自信。可在本科阶段为拔尖学生选取专业领域具有一定建树的导师,与拔尖学生形成督导关系,允许拔尖学生参与项目,给拔尖学生提供整合自己兴趣和能力、澄清职业方向的机会。本科阶段导师制可以是动态的、流动的,但在同一时间段要尽量保持专注的、一对一的状态。在导师与拔尖学生互动过程中,要以严谨的治学态度、执着的治学热情感召学生,以深厚的学养和远见卓识督导学生,引导拔尖学生进行客观的自我评价,理性面对社会给予的高期待,设置合理的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在此基础上不断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培养创新精神,鼓励实践探究,发展终身学习的素质。

高校多措并举涵养拔尖学生的家国情怀,树立社会责任感,培养可持续发展的心理素质,以及包括专业能力、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终身学习动机与能力在内的终身学习素质,能够将拔尖学生培养为可持续发展的拔尖人才,为科教兴国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本文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面上项目(批准号:72174025)的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程黎,北京师范大学;刘玉娟,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原载2023年第8期《中国高等教育》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