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国家认同视域下小学德育体系的整体构建与实践

发布时间:2023-05-24 作者:易艳丹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民族教育》

南昌师范附属实验小学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从国家认同的角度,构建“灵魂彰显”“根基扎实”“体系完整”的德育体系,不断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2013年至今,学校以学区化办学、结对帮扶、国际交流、幼小中衔接为主要方式,展示和推广德育体系建设成果。

探索:从单项突破到整体推进

改革开放以来,学校积极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德育工作纲领性文件和工作重点,推动学校德育工作从单项突破向整体推进发展。

以政治认同为主导,设置“五旗教育”。学校以政治认同为主导,以革命旧址为资源基地,以革命先辈人物为榜样,以观、唱、讲、做、写为基本方式,开展了“爱党旗、爱国旗、爱军旗、爱团旗、爱队旗”教育,突出德育的活动化与情境性。

以文化认同作提升,构筑“五红阵地”。鉴于文化多元性对文化认同的冲击,学校坚守政治认同,探索以文化认同提升德育的策略,将红领巾电视台、红领巾电影院、红领巾广播电台、红领巾画廊、红领巾阅览室统整起来,构筑起“五红阵地”。“五红阵地” 以读、看、编、播、画为主要方式,加大校内外实践、才艺展示等活动与体验的力度,加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为德育整体实施提供了文化层面的支持。

将政治认同和文化认同相融合,完善“画面文化”与体系建设。《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将国家认同被列为中小学生的核心素养之一,明确了育人方向和目标,更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具体体现[1]。教育不仅关注学生个体的发展,同时也关注学生对社会的适应、对文化的传承。为此,学校整合“五旗教育”“五红阵地”,统合课程、教学、环境、管理等要素,形成“画面文化、向上人生”品牌,以具有审美性、多样性、教育性的画面为教育媒介,引导学生在阅读、演绎、创生画面中认同自身角色;加大实践力度,探索幼小、小中衔接贯通,促进了政治认同和文化认同教育有效融合。同时,学校从国家认同、社会认同、学校认同、家庭认同以及自我认同几个方面,优化德育内容,整体构建起小学德育体系,取得显著效果。

实践:健全德育“灵魂”“根基”“体系”

国家认同视域下小学德育体系是什么?为什么要构建?如何构建?这是学校从国家认同角度来构建小学德育体系需要思考并解决的问题。经过多年的实践与研究,学校探索形成了在“画面文化”浸润下,以国家认同为底蕴,以“全息实施”为基本特征的小学德育体系与创新实施模式,让德育的“灵魂”更彰显,“根基”更扎实,“体系”更规范,促进德育工作整体提升(见图1)。

图1 以国家认同为底蕴的德育内容示意图

一是确定了德育向儿童道德生命成长回归的构建策略。由关注课时、经费和活动等外在因素,转向以儿童为中心,关注儿童的内心。真正从儿童成长的角度出发,按照自我认同—家庭认同—社区认同—学校认同—国家认同的主线和视角,整体规划和布局,构筑德育体系,让学生从小树立家国情怀。

二是提炼出“画面文化”及其育人特质,完成文化对德育体系的整体浸润。利用直观、形象的画面进行德育,更符合小学生心理特征与认知规律,更容易让德育入情入境入脑入心。为此,学校从影视资源等育人元素中提炼出“画面文化”,用文化增强育人的包容性,将德育工作植入学校发展核心,使德育工作融入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增强德育的整体性(见图2)。

三是对育人目标进行了校本化思考和表达,明确了对人的培养规格。结合历史,把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体化为“做一个温暖、明亮的现代中国人”,把核心素养校本化为“健康、善学、创思、审美、担责”,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特点,提炼出了低段、中段、高段三级目标,形成多维一体的培养目标体系。

四是在“画面文化”浸润下,结合地方特色,对德育内容进行整体重构。学校将国家认同的国情常识、传统文化、价值观等内容,与德育的理想信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态文明、心理健康五大领域内容,进行了归并统整,从自我、家庭、学校、社会、国家等五个层面进行优化和重构,并根据小学生年龄特点、心理特征,将德育内容分年级融进学校主题课程、实践课程、社团课程、学科课程等各类型课程与活动,从而形成了一个融合、开放、包容的内容体系。

五是结合实际校情,探索出全科融合、全员参与、全程关注、全时空链接的实施方式。全科融合即基于独立课程实体的融合育人,学校将德育内容主题化并融进学校教学,以认知为主,做好隐性德育课程;开展主题教育活动,以践行为主,上好显性德育课程。在学科教学与德育体系实施之间打通一条连接线。全时空链接即基于关键活动引领、多种活动关联的多维育人,学校将德育从课内延伸到课余,扩展到周末;从校内到校外,拓展到场馆,让学生走向自然,全面体验社会生活,让学生在体验、参与、互动中接受德育,获得全面发展。全员参与即基于多主体联动、家校社结合的协作育人,学校联合家庭和社区,挖掘社会资源,构建“家校社”结合的共育体,避免了德育工作封闭化。全程关注式即基于大中小幼一体化德育的衔接育人,学校注重德育的连贯性,与幼儿园和初中学校做好德育衔接,形成德育合力。

六是关注学生实际发展,用新技术支撑德育评价。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借助学校微企号,开发信息化的电子德育考评系统,记录学生在学校、社会或家庭等线下场景的各种表现,学生在线上获得的点评积分可在线下换取实物、课程、心愿等奖励,形成对学生的二次鼓励。过程与总结相结合:在校内由教师发放“种子能量币”进行及时评价;在校外以《FX乐玩手册》为载体,引导学生到各个社会实践基地进行体验实践;学期结束时,教师结合日常评价在《种子成长手册》上形成总结性评价。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增强德育信息的痕迹记录与即时评价:《种子成长手册》设计了自评、他评、师评、家评四栏,在多方评价中完成学生自我认同、他人认同的校正契合。

创新:从自发德育到自觉德育

在多年的实践探索中,学校德育从自发转向自觉,有以下创新点:

一是以国家认同为底蕴,注重小学德育体系的整体建构。把国家认同作为德育的灵魂和根基,以及推进德育工作的支点。以国家认同为底蕴的德育体系,让儿童有了认同,就有了角色;有了角色,就有实践;有了实践,就产生热爱。

二是在“画面文化”浸润下,优化了德育目标与内容。在根据国家要求形成的校本化育人目标指引下,学校德育遵从儿童心理规律,从国家认同、社会认同、学校认同、家庭认同以及自我认同方面,优化德育内容;让学生在情境性“画面文化”的学习与体验中接受德育,在走心、融情、导行中增强家国情怀。

三是回归儿童主体,探索全员参与、全科融合、全程关注、全时空链接的德育实施方式,采用新技术支撑德育评价。由关注外在因素,回归关注儿童内心,变革了体系构建的策略,创新了实施与评价方式,促使学生知行合一,激发学生的自主性、自觉性。

近年来,学校从目标体系、内容体系、实施体系、评价体系四个方面进行了探索,取得了显著的育人成效,学生国家认同感显著增强。今后,学校还计划将师资队伍管理纳入德育体系,为学生获得高认同感的、有价值有美感的生活奠定德育基础,更好地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作者:易艳丹,单位:南昌师范附属实验小学)(《中国民族教育》2023年第5期)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