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实践育人是在党的领导下,在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指导下的伟大教育实践。高校要深刻认识实践育人的战略性意义,认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实施“时代新人铸魂工程”,紧扣实践育人内在要求,建立组织机制,丰富活动载体,持续强化对青年学生的价值塑造、实践养成和能力提升。
[关键词]时代新人铸魂工程;实践育人;小我融入大我
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显著特征。马克思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动力,是获得知识的源泉,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人在能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同时改造和发展着自己的主观世界。这是实践育人的重要理论依据。
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南开大学考察时寄语广大师生:“我们要把学习的具体目标同民族复兴的宏大目标结合起来,为之而奋斗。只有把小我融入大我,才会有海一样的胸怀,山一样的崇高。”习近平总书记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党的事业后继有人、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战略高度,为高校人才培养、实践育人指明了行动方向、提出了明确要求。
高校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实施“时代新人铸魂工程”,充分发挥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中心(实践育人方向)资源统筹、示范引领作用,紧密结合青年学生时代特点,重点围绕“实践教学”“科考调研”“志愿服务”“绿色宣讲”“创新创业”五方面工作,持续强化对青年学生的教育引导和实践养成,形成辐射全国的大学生实践育人精品项目。
夯实实践教学“主阵地”,教育引导青年学生在第一课堂学习中强化价值塑造、提升综合能力
围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守好实践教学“主阵地”,在第一课堂学习中助力青年学生实现价值塑造、提升综合能力。高校可深入推动“大思政课”建设,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有机融合,一体推进思政课教学、专业课教学与实践教学,构建“大体系”、搭建“大平台”、打造“大师资”,着力提升青年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综合能力。
加强顶层设计,构建实践教学“大体系”。扎实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实践课堂,在高校开设“名家领读经典”校级课程。推动思政课实践与社会实践互联互通,着力引导青年学生感悟思想伟力,坚定理想信念。明确实践教学学分和学时要求,提高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比例,构建“科教融合、产教融合、通专融合、本研融合”的高水平实践课程体系,提升青年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用活各类资源,搭建实践教学“大平台”。深入挖掘全国各地红色资源,纳入学校党支部、团支部的有关学习内容中,坚定青年学生理想信念。结合学校当地实际,建设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立体展示科学家群体献身祖国建设的突出事迹,引起青年学生共鸣,以国家事业建设为发展使命,把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中。成立后勤服务育人劳动教育示范基地,推出特色劳动教育课程,帮助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培育积极的劳动精神,培养必备的劳动能力。以北京林业大学为例,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森林经营教师团队,持续30多年带领学生深入林区开展野外实习,不断拓展课程实践教学载体,着力培养青年学生科学家精神和科学素养。
凝聚育人合力,打造实践教学“大师资”。把建强教师队伍作为推进实践教学的关键之举,打造高质量筑梦人队伍,助力青年学生全面成长成才。实施“三个一批”思政课教师补充计划。将两院院士、著名专家学者“请进来”。发挥关工委“五老”(老党员、老专家、老教师、老战士、老模范)独特的政治优势,使“五老”在关心下一代的广阔舞台上发光发热。大力实施“阳光优材”项目,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任务,以个性化精准帮扶为手段,帮助青年学生成长成才。
构筑科考调研“新高地”,教育引导青年学生在服务国家战略中长才干、作贡献
为服务国家战略需求,要构筑科考调研“新高地”,教育引导青年学生走出校园、走向社会。高校要坚持以服务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精心组织科考调研活动,教育引导青年学生自觉把个人“小我”融入祖国“大我”、人民“大我”之中,积极投身美丽中国建设,助力推进乡村振兴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在服务奉献中厚植爱国情怀,在实践锻炼中增本领、长才干。
聚焦绿色发展要求,服务美丽中国建设。打造“绿色咨询”“绿桥”“‘美丽中国·青春行动’绿色长征”等全国大学生实践活动知名品牌。组建绿色长征团队,组织青年学生参与综合科学考察等重大科考项目,组织大学生奔赴全国各地开展科考实践。
聚焦基层发展需要,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持续开展红绿相映“1+1”实践项目,组织学生深入乡村一线,结对农村党支部,共建生态文明村,助力乡村空间规划、环境治理、生态修复等。组建“新农村建设专家顾问团”,开展大学生“村官”送科技下乡,指导青年学生以专业优势赋能乡村特色发展,教育青年学生在乡村广阔天地中察民情、解民意。
聚焦地方产业需求,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持续开展“青春与祖国同行”社会实践专项行动,组织高校、科研院所的青年学生深入生产一线,开展科技帮扶、挂职锻炼、走访调研。积极推动校地合作,协同企事业单位,为青年学生提供实践锻炼岗位。与地区和企业开展交流,建设实践育人示范基地、实习实践基地、专家工作站,促成校地、校企项目合作。指导青年学生将调研成果转化为咨政建言,教育引导青年学生在基层一线接受锻炼、增长才干。
打造志愿服务“样板地”,教育引导青年学生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涵养家国情怀、社会责任
志愿服务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要打造志愿服务“样板地”,教育引导青年学生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涵养家国情怀、培养社会责任。要在全社会广泛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更好发挥志愿服务的积极作用,促进社会文明进步。高校要持续加强志愿服务项目统筹规划和内涵创新,打造一批有特色、有影响力的品牌项目,提高志愿服务育人成效。
在服务国家重大会议重大赛事中,强化爱国情怀。紧扣重大节点,围绕重要契机,充分发挥高校党组织组织动员优势,充分发挥青年学生生力军和突击队作用,教育引导青年学生树立民族自豪感,把个人所长与国家需要紧密结合,更好地服务国家、服务社会。组织青年志愿者积极投身到如北京奥运会、“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世园会、服务保障国庆70周年活动等国家大型赛事和活动中,进一步强化爱国情怀。
在疫情防控重大考验中,彰显使命担当。在抗击新冠疫情重大考验中,北京林业大学教育引导青年学生积极参与志愿服务项目,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新冠疫情期间,学校组织动员青年学生投身校园疫情防控工作,开展巡检宣传、扫码测温、流调溯源、食堂值守、快递派发等志愿服务项目。面向社区设立“守望邻里”服务项目,组建工作突击队、志愿服务队,组织青年学生奔赴社区(村)开展辅助工作。组织学生参与“手拉手——守望明天”关爱一线防疫人员家庭等志愿服务活动,教育引导青年学生肩负时代重任,彰显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
在服务地方基层一线中,增长知识才干。为青年学生搭建接触社会、丰富知识、增长见识的平台。鼓励学生面向基层组织开展各类志愿服务,如北京林业大学组织研究生支教团开展支教,实施大学生西部计划服务基层,选送大学生“村官”深入乡村,开展关爱农民工子女公益服务。还可以组织开展暑期返乡志愿服务,团队可通过寻访、调研、宣讲等形式,在社会观察、国情考察、基层治理参与、特色产业调研、学习体验中了解国情社情民情,增长知识才干。
培养高校志愿服务品牌,弘扬奉献精神。紧紧围绕城市运行、绿色环保、社区服务、关爱弱势群体等领域,建立一批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志愿服务基地,培养具有显著育人效果的高校志愿服务品牌,教育引导青年学生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形成积极向上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建立绿色宣讲“示范地”,教育引导青年学生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
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要建立绿色宣讲“示范地”,教育引导青年学生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高校要积极创新活动形式,统筹各方面资源,组建宣讲联盟,教育引导青年学生弘扬生态文明主流价值观,传播生态理念,增强生态意识,培养生态道德。
成立“生态文明”博士生讲师团,打造宣讲品牌。成立“生态文明”博士生讲师团,组织讲师赴全国各地,走进社区、大中小学、企事业单位和党政机关开展生态文明主题宣讲,与当地街道、社区达成共建协议,与全国各地中小学达成宣讲协议,与社会团体和地方政府共建宣讲基地。
发起“生态文明”宣讲联盟,汇聚各方力量。成立高校研究生“生态文明”宣讲联盟,构建生态文明宣讲教育矩阵,组织“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高校研究生联合接力宣讲。建立宣讲基地,聚焦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加强校际、校地间绿色科技协同创新,深入推进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中华大地的生动实践。
组建环保实践团队,传播绿色环保理念。高校可成立环保实践团队,走进社区、公园,聚焦低碳环保、绿色生活,开展宣讲。以北京林业大学为例,学校成立A4210环保实践团队,向首都市民开展宣讲,通过网络影响了近百万人,获全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金奖、第九届中国青年丰田环境保护资助行动优秀环保创意奖、“光大环保杯”一等奖、首都大中专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先进单位、“2022年度北京高校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优秀案例”等多项荣誉。
构建创新创业“策源地”,教育引导青年学生在产学研用融合中培养创新思维、创业意识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要构建创新创业“策源地”,培养青年学生创新思维和创业意识。在创新创业中增长智慧才干,在艰苦奋斗中锤炼意志品质,在亿万人民为实现中国梦而进行的伟大奋斗中实现人生价值。学校要聚焦青年学生“双创”精神养成、创新思维培养和“双创”能力的提升,通过课堂教学、实践比赛、产学研用结合等形式,努力把青年学生培养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
整合“双创”资源,推动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研制创新创业思政标准、课程标准、实践标准,将绿色科技创新创业理念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引导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创新精神和科学创业观。建立创新创业课程学分认定机制,实施弹性学制,将教师指导学生创新创业计入教师工作量及绩效考核,将学生参与高层次学科竞赛获奖、高水平创新学术成果纳入研究生推免、学生评优表彰等评价体系,从制度上促进创新创业教育深度融入。建立人才培养特区,研究探索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模式,持续开办“创业教育大课堂”,构建“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培养具有突出科研创新能力和创业实践能力的人才。
组织“双创”竞赛,把赛场建成创新创业的试验田孵化器。紧紧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和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创新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比赛,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建,激发学生创新创业兴趣,培养学生科技创新意识和能力。发挥学科特色和优势,举办以“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保护与修复为主题的全国大学生创新设计大赛,引导和鼓励青年学生积极投身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探索“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治理,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智慧。以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为牵引,结合学科专业特点统筹规划,推动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落地显效。
打造绿色科创体系,培养具有创新和绿色理念的时代新人。打造“林业+”绿色科创育人理念及培养体系,促进产学研用结合,促进产教融合。整合各方资源,形成创新创业相关机构,服务种质自主创新、碳中和、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推进“林业+”绿色科创发展。积极推进创新实践基地、创新实验室、技术转化中心等机构建设,完善绿色科创集群体系,加强创新创业类一流课程培育。发挥学校国家创新产业联盟作用,强化校企合作育人,构建闭环创新创业生态,完善“校外协同,校内联动”育人机制,深化创新创业教育,将创新创业实践成果写在祖国大地上。
【作者王洪元:北京林业大学党委书记】
原载2023年第17期《中国高等教育》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