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有效衔接

发布时间:2023-10-20 作者:吴优 张健华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高等教育》

[摘 要]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需着力在各个学段的“接棒区”上下功夫、做文章,抓住大中小学思政课的阶段性和进阶性,推动师资队伍建设、完善相关机制、整合课程资源,真正做到既“守好一段渠”,又“跑好接力棒”,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有效衔接、有序对接。

[关键词]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衔接;路径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当前,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理论研讨和实践初显成效,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以往不同学段“各自为政”的教育壁垒,大中小学思政课积极朝着有序递进、有效衔接的方向发展,倾力构建大中小学思政课有效衔接教育体系,协力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

大中小学思政课有效衔接推动各要素同频共振、有机联动,促进各学段同向同行、共担使命

大中小学思政课有效衔接是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重要要求,意味着大中小学思政课前一学段和后一学段相互贯通、相互联结,具体表现为大中小学思政课育人目标、教学内容、课程评价等核心要素渐次递进、依序进阶,推动各要素同频共振、有机联动,促进各学段同向同行、共担使命。

一是大中小学思政课育人目标衔接。大中小学思政课依据学生的认知发展机理,各学段思政课育人目标前后相继、逐步拓展,形成系统连贯、层次鲜明、内容丰富的育人目标体系。2020年12月,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印发的《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循着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要求设计整体目标,指出:“以了解学习、理解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课程主线,在政治认同、家国情怀、道德修养、法治意识、文化修养等方面提出明确要求,引导学生坚定‘四个自信’,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整体目标的方向指引下,大中小学思政课充分关照学生成长发展的阶段性,将整体目标分解为动态连续、前后相继的分段目标,众多的分段目标并非相互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结、相互贯通的,这就离不开相邻学段育人目标的衔接工作。具体而言,小学和初中学段目标的衔接旨在通过情感升华来启迪思想智慧,持续提升学生的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责任意识;初中和高中学段目标的衔接意在打牢思想基础来提升素养素质,接续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高中和大学学段目标的衔接注重在增强理论感中生成理论思维,继续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增强使命担当。总之,大中小学思政课循序渐进地促进学生的知识生成、思想生长、理念生发、责任生根,螺旋上升地实现学生情感提温、精神提振、素养提高、思维提升,充分彰显大中小学思政课循序渐进、接续育人。

二是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内容衔接。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包罗万象、丰富多彩,宛如一串充满真理力量和思想智慧的“珍珠链”。2019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指出,“系统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系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法治教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这无疑精准界定了思政课的内容体系。为做好教学内容衔接工作,小学和初中阶段教学内容衔接从启蒙性教学转向体验性教学,接续开展道德与法治教育,积极强化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革命传统文化教育、国情教育等教学主题,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认识社会、认识国家;初中和高中阶段教学内容衔接从体验性教学转向常识性教学,逐步提炼归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成果和重大成就,主动对接经济与社会、政治与法治、哲学与文化等重要教学领域,讲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增强学生的家国情怀、道德情感、法治意识、责任担当;高中和大学阶段教学内容衔接从常识性教学转向理论性教学,逐步深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的掌握,渐进领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尤其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精华,系统营造理论教学的氛围,为大学阶段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打下坚实基础。

三是大中小学思政课课程评价衔接。课程评价是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指挥棒”。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大中小学思政课课程评价旨在甄别和判断大中小学思政课是否满足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和衔接要求,破除各学段评价“各扫门前雪”的相对独立的评价体系和“唯分数、唯升学”等相对单一的评价指标,用课程评价来观测学段评价的衔接与对接情况,从而反向加强和推动学段衔接工作。从系统论的视角来看,思政课课程评价衔接应当充分发挥动态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发展性评价的价值,借助课堂表现、作业测试、试卷考试、个人成长资料袋等诸多评价方式,监测相邻学段交相互动、动态延伸的教学过程,记录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道德修养、法治素养、个人修养的发展变化情况,以及在教学情境和现实世界中运用所学知识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所表现出来的知识和能力水平。通过大中小学思政课课程评价衔接,对相邻学段的衔接情况进行问题诊断、激励纠偏、成效检验,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注入持久动力。

大中小学思政课有效衔接有助于构建起前后贯通、螺旋上升、有序进阶的学校思政课育人格局

大中小学思政课有效衔接作为一个系统工程,通过对思政课的目标、内容、评价等要素做系统分析和综合考察,有助于构建起前后贯通、螺旋上升、有序进阶的学校思政课育人格局,推动思政课内涵式发展。

一是有利于加强大中小学思政课的前后贯通。纵观学校思政课衔接工作,包括但不限于厘清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要素的侧重点、挖掘相邻学段思政课教学要素的交融点、搭建相邻学段思政课有效衔接的支点,在一个个关键的支点中相互借力、相互影响,促进大中小学思政课形成前后贯通的发展态势。从宏观来看,思政课有效衔接有助于打通小学、初中、高中、大学之间的教学壁垒。不同学段彼此独立、各有侧重,却又相互关联、相互作用,这就要求我们“瞻前”“顾后”,使不同学段相互配合形成衔接合力,真正建构起从小学到大学前后贯通、上下衔接的思政课程体系。从微观来看,思政课有效衔接有助于融通相邻学段育人目标、教学内容、课程评价的分段设计。通过科学认识和系统优化相邻学段思政课核心要素,促使思政课核心要素紧密结合、有机融合、高度契合,减轻学段衔接的坡度和难度,尽量避免出现思政课目标“断层”、内容“重复”、评价“留白”,从而形成前后相继、接续连贯的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序列。总之,经由有效衔接来打通、融通,最终就是前后贯通。

二是有利于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的螺旋上升。统筹推进学校思政课有效衔接工作,即加强小学和初中衔接、初中和高中衔接、高中和大学衔接,三个“接棒区”的递进衔接工作,并非是单一要素、静态考量的线性简单问题,而是纵横交错、动态延展的“近似于螺旋的曲线”的复杂问题。学校思政课衔接工作应当遵循人的认知发展规律,依照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的认知逻辑,精准谋划不同学段的衔接要点,譬如小学和初中衔接包括从情感启蒙过渡到感性认识,初中和高中衔接涵盖从感性认识深化到理性认识,高中和大学衔接着重从理性认识提升到理论思维,从而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从低学段到高学段深入学习新知识、深度领悟新思想、深刻掌握新能力,促进学生渐进发展、接续发展、全面发展。由此可见,只有认真把握“接棒区”近似螺旋的曲线型复杂问题,打通学段衔接工作的难点与堵点,才能跑好两个学段之间的“接力赛”,跑出学段衔接“螺旋的曲线”,实现学校思政课螺旋上升、向前发展。

三是有利于促进大中小学思政课的有序进阶。学校思政课树立系统育人观念,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有效衔接,有助于实现从小学到初中、初中到高中、高中到大学的有序进阶。衔接工作重在为“进”阶而不懈努力,如果没有承上启下的衔接,思政课就没有办法拾级而上、逐级上升。一方面,学段衔接必须把握各阶段的差异性和特殊性,归纳总结从小学到大学的教学要素,挖掘这些教学要素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的呈现样态,为大中小学思政课从低阶到高阶有序进阶提供逻辑佐证和必要性证明。另一方面,学段衔接必须掌握相邻阶段的共鸣点和交融点,跳出阶段性的边界局限,从发展的、持续的、整体的视角找准相邻学段的教学要求与学生诉求,只有这样,才能让思政课教育教学有序排列、有机组合,让思政课衔接工作跨度适合、梯度合理,让思政课教学进阶逐层递进、逐步深入。综上所知,学校思政课教学是一个连贯的过程,不同学段担负着不同的教学任务,但不同学段不能独立发挥作用,相邻学段应有效配合和整体推进,实现从低学段向高学段的有效衔接,形成思政课有序进阶的动力引擎。

大中小学思政课有效衔接的路径选择

为实现大中小学思政课精准衔接、有效衔接,需要聚合人和物的因素的合力,推动学校思政课有效衔接的师资队伍建设,完善学校思政课有效衔接机制,整合学校思政课有效衔接课程资源,实现衔接主体、衔接机制、衔接资源“同频共振”,共同抓好学校思政课建设。

一是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有效衔接师资队伍建设。学校思政课有效衔接的关键在思政课教师,不同学段思政课教师既要深刻把握学段教学任务,深入洞察学生发展需要,积极开展生动的思政课教学,又要注重“瞻前”“顾后”,加强交流研讨、集体备课,减少跨学段教学的衔接阻力,实现自然的跨学段教学过渡,提升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的科学性和实效性。为提升学段衔接效果,一方面,增强思政课教师的衔接意识。长期以来,部分思政课教师囿于自身繁重的教学任务和科研任务、较大的升学压力和考核压力等,积极开展学段衔接的主观意识不强。对此,思政课教师应当站在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战略高度,消弭自身工作任务与衔接责任之间的对立,疏通衔接意识与衔接实践之间的隔阂,积极探索大中小学思政课有效衔接之道。另一方面,加强不同学段间思政课教师的交流互动。各地教育主管部门和各级学校应当大力支持思政课教师跨学段地开展集体备课、交流培训、集中研讨等相关活动,集体探讨不同学段思政课的知识重点、教学难点和衔接盲点,共享共议学段衔接的优质教学资源和重要经验,共同搭建思政课教师学段衔接的交流合作平台,深入推进学校思政课有效衔接的思路更新、教学创新、方法革新。

二是完善大中小学思政课有效衔接机制。学段衔接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各地教育部门和各级学校应不遗余力地深入探索、积极建立长效的学校思政课有效衔接的支持和保障机制,让广大思政课教师在相关机制的约束之下,形成衔接自觉。首先,建立学段衔接的组织管理机制。各地教育部门和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共同体牵头形成一套工作机制,组织和管理各类各级学校有序开展衔接工作,培养一支优秀的衔接师资队伍,形成一批高水平的衔接教学研究成果,为大中小学思政课有效衔接提供工作平台、实践经验和决策咨询。其次,健全学段衔接的协调联动机制。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各类学校和思政课教学部门负责同志牵头召集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集中商议学校思政课有效衔接问题的解决办法,共同推进学校思政课有效衔接的主体联动、学段互动,打通学段壁垒,促进协同互鉴,为学校思政课有效衔接保驾护航。最后,完善学段衔接的交流互动机制。各地高校带动中小学思政课教师搭建起交流互动平台和机制,按期召开学段衔接研讨会、同上一堂思政课集体备课会、专家座谈会以及跨学段科研项目申报等,加强大中小学思政课有效衔接经验的交互共享,为学校思政课有效衔接提供理论滋养和实践经验。

三是整合大中小学思政课有效衔接课程资源。思政课系统内外诸要素“同频共振”,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前后贯通、螺旋上升、有序进阶,缓解思政课有效衔接的现实困境。首先,整合思政课内部课程资源。在学段的关系定位上,大中小学思政课应当厘清各学段各学期的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功能定位和功能关系,共同完成相邻学段的衔接教学任务。在教学模块的关系定位上,要处理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思想道德教育、法治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等教育板块的关系,不能单兵独进、各行其是,思政课各教学模块互促互济、共生共长,共同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有序配合、有效衔接。其次,整合校内其他课程资源。系统整理“课程思政”“学科德育”等相关课程资源,加强道德教育、法治教育、劳动教育、心理教育等相关课程的内容互促、方法互鉴、评价互通,为各学段思政课有效衔接提供经验借鉴和实践舞台。最后,整合社会大课堂的课程资源。加强学校思政课与博物馆、革命遗址、实践基地、企事业单位等社会资源的校际合作、区域协作,拓展思政课有效衔接的教学场域,逐步构建起全时段、全天候、全方位的思政课教学场域,助力各学段有机升华、有序递进、有效衔接。

[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高校思政课研究专项“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化建设协同机制研究”(22VSZ056)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吴优,中国农业大学;张健华,天津财经大学】

原载2023年第17期《中国高等教育》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