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精通某一学科的专业知识,就足以成为一名优秀教师了吗?

发布时间:2023-11-27 作者:林卫民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人民教育》

高质量教师是高质量教育发展的中坚力量。新时代,提升教师专业水平,塑造高素质教师队伍是教育的重要任务。过去,人们通常认为精通某一学科的专业知识就足以成为一个优秀的教师,事实并非如此。虽然学科专业知识是成为一个学科教师的前提,但是要想成为一个优秀的教师,只有学科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学习科学研究者查尔斯·菲德尔在《四个维度的教育》一书中指出,“知识、技能、性格和态度、元认知”是21世纪的教育目标,相应地,教师的专业发展也应涉及多个层面,至少包含知识、技能、关系和反思四大维度。

一、优秀的教师不仅要拥有学科专业知识,更要有“学科教学知识”

自古以来,教师主要职责是教学生学习并运用知识。教师要让学生深刻了解知识的力量、知识的美丽、知识的结构,使学生拥有足够的知识来了解现实世界。教师成功的秘诀之一,就在于他们清楚地知道学生应该掌握哪些专业知识。

但值得注意的是,教师拥有更高级的学科知识并不能确保学生的进步。一项对德国高中数学教师的研究发现:教师拥有研究生、博士所学的高级数学知识,与学生的数学成绩提升并没有多大的关联;只有教师对自身所教的知识有深刻的理解并施以正确的教学方法,才能帮助学生取得更大进步。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例题,但这些例题必须是对数学主要原理的直接阐释,学生可以通过例题的练习掌握知识的正确运用方式。只有这样,学科知识才不会让学生觉得深奥难懂、难以应用。由此可见,“有效的练习”是掌握知识的根本途径,优秀的教师必须娴熟运用能够帮助学生内化知识的各种练习方法。

虽然教师是根植于专业知识的职业,但成为一位优秀的教师所要拥有的不仅是某学科的专业知识,更要有“学科教学知识”,包括学科知识、课程知识、教学情境知识、学习者知识和教学法知识。学科教学知识既不等同于学科知识,也不等同于教育学知识,也不是学科知识和教育学知识的简单叠加,而是扎根于学科教学自身,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对学科知识进行“教育学转化”和“生本化表达”,在教学实践中生成的知识。

二、掌握让学生学习真实发生的教学技能是教师的必备任务

考察教师工作并不应该关注教师的教学工作有多忙,而应关注学生的学习有没有真实发生。因此,教师的思考要从“我要教什么”“学生要做什么”转向“我要怎么教”和“学生能学到什么”,而掌握相关的教学技能也自然成为教师的必备任务。

1.借助评价的力量。教学离不开评价,评价不是为了对学生进行排序和打分,而是使教师明确下一步的教学计划,比如是巩固复习还是继续下一阶段的学习。如何开展评价并及时向学生反馈,是教师亟须潜心修炼的教学能力。教师需要明白,评价跟学习一样复杂,并不是所有重要的东西都可以衡量,也不是所有可以衡量的东西都是重要的,因此教师要掌握正确的评价方法,发挥评价的力量。

2.适当创造“困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让学习尽可能简单,但不要过于简单,不能越俎代庖将学生学习所要遇到的困难都提前解决,而是要引导学生自己直面问题。较之于得到了完整解决方案的学生,只得到支架式教学的学生反而收获更多,学习的动力更强。因此,教师应当审慎地留给学生“值得拥有的困难”。

3.增强课堂互动。课堂提问是师生交互的基本方式,课堂上的提问有两大功能:一是引发学生思考,提高教学有效性;二是收集信息,支持教学决策。如果教师提出的问题没有学生作出回答,教师也不宜马上提供答案,而应让学生自行讨论研究。高水平的教师对正确答案感兴趣,更应对学生的想法感兴趣。应当强调的是,“课堂参与”是必选项,即使学生拒绝回答问题,教师也要积极寻求提升学生参与、增强课堂互动的方法。

三、正确的育人态度才能实现帮助学生学习的目的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帮助学生学习,教育的核心是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关系。要想通过教师的角色来实现“帮助学生学习”的目的,显然离不开良好的师生关系。

1.尊重学生喜好。教师要时刻考虑对于学生来说真正重要的是什么。在确保学生积极健康成长的前提下,“什么对学生来说是最重要的,什么就是最重要的”。例如,数学教师不要对喜欢足球的学生说“足球不重要,数学重要”;语文教师对喜欢乐队的学生可以说“如果你想玩乐队,学好语文很重要,因为只有拥有好的文学素养才能写出有影响力的优秀作品”。尊重学生的喜好可以帮助改善师生关系,更好促进学生的学习。

2.保持敏锐观察。打造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在具体情境中不断进行的,教师在日常工作中需要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世界始终保有一种现象学的敏感,才能够理解与学生共处情境中的教育意义,改善师生关系,切实担起教师职责。成熟的教师在各种情境中通常能做到简单、实在地与学生在一起,不是表现出一副关怀备至的样子,而是获得亲密无间与漠不关心之间的深刻和谐,以敏锐的观察力履行对学生的责任、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

3.摆正育人态度。教师的工作不是“教课本”,而是“教学生”。教师需要修炼对待学生的“合适态度”,因为教师的态度决定了师生关系的走向。教师的说服能力,对基本原则的坚持,以及严厉的爱都能让学生获益匪浅。为此,教师需要采用“关系领导力”模型,不再将自己置于非凡的、有魅力的、个人英雄主义的道德楷模状态,而是聚焦师生关系、集体主义和非权威模式,摆正教师“是教练而不是法官”的角色,与学生集体形成积极呼应的教学共同体。管理学生并不是对学生声色俱厉,同样道理,打造良好的师生关系并不意味着放纵学生或让学生享受无序、随意的自由。教师要从避免破坏“良好师生关系”出发,规划如何管理纪律并确保教育教学秩序的稳定。

四、对自我“元认知”的反思、研究是专业修炼的关键

教师的元认知是专业修炼的关键要素。元认知包括“自己知道什么”(元认知知识)、“知道自己能做什么”(元认知技能)、“知道自己的认知能力”(元认知体验)。为了持续进步,教师应当走出舒适区,不断了解自身元认知,时时反思,挑战自我。

教师需要养成三种反思的习惯:对现状的“批判”,对未来的“愿景”,以及对从现状到未来“变革行动”的自我批评、坚持或修正。教师的日常工作随时会出现值得反思的地方,例如班级学生虽然纪律良好,但气氛沉闷,教师讲课没有学生真正投入进来,这就值得反思:学生不应该是被动的,而应当是活跃的、主动的、互相交流的。教师只有在尝试各种方法并经历反思过程后,才能学会教学、优化教学。

当然,反思并不都是在授课之后,成熟的教师会了解学生当下的需求,反思和判断目前的教学是否满足学生需求,并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寻找更合适的教学方式。有效率的教学正是需要结合对于自身教育教学现状的元认知,通过反思来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对特定情况不断调整、判断并作出反应。

此外,教师的学术研究能够凸显教学反思的深刻性,成熟的教师不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教师既要对具体的教育教学理念层面的研究有热情,也要对教学技能的实际运用、具体学科教学的实践操作研究有热情。对于大多数教师来说,及时反思、研究并改善教学方式是亟待完成的关键任务。

林卫民 作者系国家督学、研究员、特级教师,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

《人民教育》2023年第18期,原标题为《精通学科专业知识足以成为优秀教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