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瑞士情未了 祖国情更深

发布时间:2023-12-12 作者:骆毅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神州学人》

难忘瑞士人

离任回国那天,当我最后一次关上寓所房门时,离别的惆怅不禁涌上心头。我知道,这是我最后一次停留在此了。离别在即,我将与我所熟悉的瑞士的一切告别。

无意间,我发现寓所门口地上放着一个纸袋,里面有几个儿童玩具和一张字条,上面用英文写着:

“这是我孩子童年时最喜欢的几个玩具,送给你刚出生的宝宝。祝你回国一切顺利!”

原来,这是三楼土耳其裔邻居送来的。

其实瑞士人对我的送别早已开始。临别前一夜,二楼的一对瑞士年轻情侣和他们的合租伙伴特意与我话别。在得知我即将离开瑞士的那些日子里,许多热心邻居纷纷为我儿子的出生送上问候和祝福。我深深感激这些友好的瑞士朋友。

瑞士人令我感动,也令人敬佩。

在我所居住和工作的小镇里有大片的麦田,寥寥几座木屋农舍散布其中,成群的牛羊自在生活。下班后,我常常选择去徒步,田野清新的空气令人神清气爽。

穿过社区不远是一座郁郁葱葱的小山,上山后沿着小路前行,经过一些精致的木质小屋——这里不少居民就在周边卫星城或伯尔尼市上班,将会来到一个寂静的山谷。这里没有人、没有车,只有两面青山斜坡俯冲,一条小径通向远方,人迹罕至处可听见丛林鸟鸣。几头野鹿正聚在山坡上吃草,听见我脚步临近,它们便向山上逃去,只留下几声粗犷的喊叫。

这时,已是“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一位老太太骑着马向我走来,她穿着骑马装,戴着带头灯的头盔。由于往日里经常遇见,我与她成了朋友,私下里称她“马太”。“马太”的马已经28岁,从它出生起便一直被“马太”当“女儿”一样照顾。为了它,“马太”放弃在镇上居住而选择来到山间,便于每天遛马。多年来,“马太”坚持每天遛马2次、喂马3次——这一照顾“女儿”的工作已成为“马太”生命中最重要的部分。

image.png

作者在中国驻瑞士大使馆前的留影

沉思瑞士景

2015年,我被派往瑞士工作时,刚30岁出头,在国内获得博士学位不久,对外部世界充满好奇。在瑞士工作和生活的800多个日日夜夜,我通过瑞士社会和瑞士人这两个视角,深入观察和思考瑞士这个联邦的发展之路。

因为在瑞士常驻,我对瑞士人文和自然环境的感受与体会有别于几日游那般的“走马观花”,而是超越美景,更多地深入到心灵层面。我试图融入那些美景之中,沉思、畅想,并在此过程中常常将瑞士的美景与当地的社会文化、人文理念、公共政策等诸多元素结合起来综合思考。

正如瑞士美丽的葡萄园常让我想起那句诗——“梅花香自苦寒来”。

在瑞士期间,我到访过很多葡萄园,其中最有名的是位于日内瓦湖畔的拉沃葡萄园。拉沃葡萄园梯田在200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葡萄园,也是瑞士最著名的葡萄产地和葡萄酿造基地。

瑞士人常说,上苍对拉沃梯田的葡萄特别眷顾,有三个太阳照耀着它们——第一个是天上的太阳,第二个是湖水折射的阳光,第三个是梯田上石墙对阳光的折射,因此拉沃地区产出的葡萄才会格外甜美。但我知道,所谓“美好”只是世人看到的一面。事实上,拉沃葡萄园的夜间温度相当低,寒冷刺骨,常人一般难以忍受,但拉沃葡萄的甜美,正得益于这剧烈变化的昼夜温差。

正是有了在瑞士的深入考察以及深刻的生活体验,让我对美好事物的认识从此更加审慎。辩证地看待问题往往是十分必要的,无论是一国的发展道路,还是一个人的人生经历,都应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多角度分析,寻求最适合的发展路径。当然,温暖和阳光是永远值得坚守的,这也是万物向善的本质所在。

image.png

瑞士联邦国会大厦大厅

下笔瑞士情

在瑞士工作和生活期间,我的脑海中始终在思考一个问题:瑞士这个联邦国家,是如何将“创新”融入这个幸福的公民社会的?

因为工作或旅行的契机,我得以通过瑞士当地多个层面了解瑞士人的生活细节。在素材的搜集上,我甚至不会放过瑞士当地一些有用的广告信息。通过大量访谈或交谈,我能够比较直观地了解瑞士人的立场和观点。我还从与瑞士当地华人、中国留学生的交流中了解到他们对瑞士社会的看法和感受,这些交流也构成了我对瑞士相关问题的思考和观察。此外,我还尽可能多地收集书面材料,主要包括瑞士当地的官方文献资料、地方媒体及宣传资料,重点掌握有关瑞士政治、经济、社会、教育、民生等方面的观点和数据。这些资料有英文、德文、法文的,也有瑞士当地主流媒体Swissinfo的中文报道。在瑞士的几年间,我几乎从未中断过阅读Swissinfo的每期报道,也因此获得了很多信息。

写作,有时出于一种情怀,对于所见、所闻、所感和所思总要留下一些印记才好。情怀写作也是高度个人化的“产品”。几年来,我将自己在瑞士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素材收集与思考总结不断编织,形成相对个性化的文字,凝成一份特别记忆。岁月本无痕,静静伫立的文字也许是对记忆的最好诠释。离任回国后,我撰写了几篇研究报告和学术论文,先后发表在国内的报刊上。这些文章的写作初衷正是在于讲述记忆、激发思考。

我所书写的瑞士,不仅有它的美丽宁静,也有它的开放包容,更有它的持续创新。事实上,瑞士在创新方面的作为不是单方面的,而是多维度、深层次和系统性的。在我写的内容中,不仅有大部分中国人都熟悉的瑞士标志:军刀、奶酪、钟表,还有包括马特洪峰在内的诸多著名山水景点,更涵盖了很多瑞士在系统性创新方面的成就和经验。我结合个人的亲身体会、工作见闻、街头采访、实地考察和多种文献资料,以一个较为综合的视角,分析瑞士这个“小”国是如何在公共政策、创新体系、人才培养体系、社会文化传统、绿色发展战略、对外关系等多个维度进行系统性创新的。

此外,关于中瑞关系的发展与走向,也是我高度关注的一个方面。在瑞士工作期间,通过与当地留学生、华人华侨和瑞士友人的接触,我充分了解到他们对中国发展给予的高度评价,深刻感受到在海外作为一名中国人的自豪。我也十分推荐驴友们前往瑞士旅游、滑雪,或是到瑞士阿尔卑斯山区“小住”——那里非常适合渴望寻求内心安定的朋友们,也鼓励更多有志青年到瑞士留学。我特别希望国内有越来越多关于瑞士的报道,这将有助于中国的青年朋友更好地了解瑞士。

在瑞士工作的800多个日夜,是一段让我刻骨铭心的珍贵经历。我曾非常荣幸地见证国家领导人前往瑞士的超高规格、意义深远的访问。而每当我看见瑞士首都伯尔尼城内清澈的阿勒河流向远方时,我就会想起祖国浩浩荡荡的长江;每当我遥望那矗立在阿勒河河岸山丘上的瑞士联邦国会大厦时,我仿佛看见北京巍峨的人民大会堂……作为一名中国人,每次望向瑞士的山川河流,忆起的都是我对遥远祖国的思念与眷恋。(作者 骆毅系华中科技大学发展规划与学科建设处副处长,曾于2015年-2018年在中国驻瑞士使馆工作)

来源:《神州学人》(2023年第12期)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