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教育部公布了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区、实验校名单,安徽省芜湖市第一中学成功入选,入选背后是这所学校对高质量和多元化办学思想的坚守。
根据新时代对人才发展的要求,学校提出坚持走高质多元的“合适教育”之路。学生广阔的个性化发展空间,是这所高中的特色。
在学校劳动实践基地——兴朴园里,学生们可以监测病虫害、记录气象数据、测量秸秆……这都是学校新构建的劳动教育校本课程体系的内容。这样的课程还有很多。副校长何家传认为,要真正做到“合适的教育”,就必须有多元化的人才培养目标,给学生提供“扬长”的舞台,激发成长的内在驱动力。
课上,学校提倡差异性教学,利用智慧课堂、大数据精准教学系统等手段有针对性地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指导,使每个学生都有所发展。
课外,每个月都会有对应的大型活动,包括体育节、艺术节、科技文化节、读书节等。其中,科技文化节已经成为一年一度的传统,围绕科技创新更是发展出了科研社、模型社、机器人社、天文社等社团。创新人才的培养正是扎根于这样丰厚的土壤。芜湖一中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科创活动。近两年,芜湖一中学生参加教育部白名单的4项赛事,获全国奖项8次,其中全国一等奖3次(2次冠军);获安徽省奖28次,其中安徽省一等奖13次。
多元化的环境、开放包容的氛围,让一中学生的眼界不再局限于书桌前的一亩三分地,而是能够抬起头来,以更加长远、平和的心态看待世界、拥抱未来。
为学生提供这样自由发展的空间,源于芜湖一中的底蕴,这底蕴是悠久的文化、雄厚的师资和科学的管理。
2011年,学校从张家山老校址整体搬迁至城东新校区,生源质量下降,新教师群体亟待培养。面对庞大的教师队伍和沉重的培养压力,芜湖一中新的领导班子凝心聚力,精雕细琢。依托“青蓝工程”,新教师一入校就会与优秀的骨干教师结对,并根据“三年打基础、六年能胜任、九年成骨干”的基本目标进行培训,内容涵盖了课堂教学、班级管理、学科教研等多方面,通过传授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和学校优良传统,带动新教师快速成长。
学校学科发展中心副主任曹承和认为,“学校的发展、学业质量的提升,教师是第一要素。”芜湖一中对教师的评定,不仅看教科研成果,还要看学生的学业发展情况。校长李平表示,芜湖一中倡导教师间的相互学习、相互提高,从而带动整体教风、学风的好转。历史老师黄友高表示,“只需要努力做好自己的工作,不怕别人看不见。”他曾分别在全国第十五届有效教学理论与实践研讨会和“基于联合教研的素养导向历史单元教学”的安徽、广西、江苏三省区联合教研中,代表安徽执教公开课,代表芜湖分享先进经验。
培养教师的深厚土壤离不开教研组的整体发展。芜湖一中特别重视教研组的活动与建设。2023年,学校语文教研组荣获安徽省先进教研组称号。教研组教研活动的常态化,全面提升了教师的教学执行力。
近年来,芜湖市落实国家、省、市数字化决策部署,大力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作为安徽省老牌重点中学、首批省示范高中,芜湖一中也一直走在区域前列。2023年,李平的“教育数字化时代未来学校智慧管理与实践研究”项目在芜湖市教育高层次人才分层培养项目成功立项。
何家传表示,数字化并非简单的技术普及,而是要让教的“针对性”和学的“主动性”都得到增强,从而促进学生个性发展、自主成长,最终回归至教育的本源——立德树人。
围绕课堂场景,芜湖一中将智慧课堂和个性化学习手册应用在日常教学中。通过智慧课堂给出的学情基本数据,老师能够清晰掌握学生的个性特征和认知基础,实现“以学定教”。作业方面,通过对后台大数据进行分析,协助学生查找知识薄弱点并自动生成个性化错题本,查缺补漏。基于真实深入的实践和经验总结,2022年,芜湖一中的“大数据支撑下的智慧校本作业应用实践研究”在安徽省教育信息技术研究课题成功立项。2024年,芜湖一中再次成功立项国家级子课题“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突破高中语文读写瓶颈的实践研究”。(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 记者 方梦宇)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