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教育厅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深化对口支援和东西部协作的重要讲话精神,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坚持应地区所需、尽山东所能,有组织、成规模、持续性地推进对口支援和东西部协作工作,全面促进受援地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努力以教育之力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在助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中彰显山东担当、贡献山东力量。
坚持“高标准”援建,全面改善受援地办学条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增强基本公共服务均衡性和可及性,多办顺民意、惠民生、暖民心的实事,不断满足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改善学校基本办学条件作为重要抓手,加大资金投入、补齐硬件短板,不断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物质基础。一是高起点建设新学校。在西藏,坚持将30%以上援藏资金用于教育,完成日喀则市齐鲁高级中学、青岛小学、日喀则市青少年科学院等项目建设和学校(院)启用工作。投资2亿多元援建日喀则市齐鲁高级中学并组团支援该校,启用不到一年即被破格认定为“西藏自治区示范高中学校”,面向全自治区招生。在青海,投入9000万元建成门源县浩门镇(鲁青)高级中学,极大改善了海北州高中办学条件。二是数字化共享好资源。用好“一根网线一块屏”,为受援地、协作地提供信息化设备,积极筹措资金建设智慧教室、智慧课堂,对接山东教师教育网等优质数字平台,把优课资源向受援地师生开放,在受援地乡(镇)中小学常态化开展美育、科学等同步双师课堂,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三是嵌入式优化软环境。注重环境育人,把“五个认同”教育全方位融入到受援地校园文化建设之中,投资建设党史馆、科普室、美术馆、手工室等文化功能室,加强校园操场、文化长廊和宣传栏等文体阵地建设,用书法绘画、雕塑等艺术形式打造立体育人景观,讲好民族团结互助、共同进步的故事,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润物无声。
坚持“集团化”办学,切实提升受援地教育质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不断拓宽各民族全方位嵌入的实践路径,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坚持靶向施策,将受援地所需与自身所能紧密融合,以集团化办学模式,把最好资源、最优模式、最新成果输送到受援地,全方位提升办学质量。一是坚持“示范式”引领带动。探索新疆喀什地区卓越人才培养模式,在组团帮扶中学设立“泰山班”,以山东援疆师资为主,“带土移植”后方先进教学管理经验;同步设立“天山班”,以当地优质师资为主,积极探索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模式,“泰山”“天山”相互学习、共同提高,为全校乃至全地区教育改革创新做好引领示范。二是强化“多对一”重点帮扶。统筹省内优质职业教育资源,以“一校支援一专业”模式推动8所院校支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二师职业技术学校;推进22所院校与喀什职业技术学院签订对口帮扶协议;13所院校对口支援青海省海北州2所职业院校;推动重庆中职学校以“2+1”等模式与山东省内院校开展联合培养,推动山东企业与受援地职业院校实现“订单式”人才培养培训,助推受援地职业教育驶入高质量发展“快车道”,努力为受援地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生力军”。三是优化“民族班”管理服务。投入专项资金用于改善民族学校和西藏班、新疆班办学条件,提高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加大少数民族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力度。开发山东省基础教育管理信息化平台民族班管理模块,规范学生信息管理。为民族班学生提供一揽子支持,依托普通高中选课走班制度开展混班教学,大力推行全员育人导师制,组织开展当地学生与民族班学生互帮互学、团结友好班级活动。
坚持“组团式”帮扶,不断优化受援地师资队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强教必先强师。山东建立以“组团式”支教为主、赴鲁交流为辅的双向互动模式,选派骨干教师,加大“传帮带”力度,深化“造血式”帮扶,扩大教师人才共联共通,激活受援地教育高质量发展内生新动力。一是配强援派队伍。通过中组部、教育部教育人才“组团式”帮扶、柔性人才选派、师范类大学生实习支教等方式从山东选派教师支援。特别是近几年,注重从省级规范化学校、教学名师和学科带头人中选派优秀教师,组织齐鲁名师、名校长和名班主任等优秀人才积极开展送培送教活动,打出帮扶“组合拳”,真正打造一支带不走的教师队伍。二是创新帮带形式。在青海以三个平台建设为抓手,优化栏目设置办好教研杂志《海北教育》,组织开展鲁青教育论坛,建好鲁青名师工作室,载体更为丰富、成效更加明显。在新疆实施“万师培训计划”,推动鲁喀教育交流中心投入使用,为教师技能展示、经验交流、成果共享搭建平台。实施“青蓝工程”,组织32名援藏教师与当地青年教师结对互助,实现共同提升。三是深化来鲁研训。通过教师培训、名师工作室建设等项目推动受援地教师赴山东跟岗锻炼,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网上联”等方式,组织受援地、协作地校长(园长)、骨干教师赴山东知名学校集中培训和跟岗锻炼,为赴鲁交流开设“直通车”、架起“连心桥”,借鉴山东教育经验,提升教育教学水平。
坚持“全方位”交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山东坚持以优秀文化育人,强化融入式、嵌入式、渗入式立德树人,以文化底蕴提升育人成效,奏响文化融合“合奏曲”。一是强化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充分发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桥梁纽带作用,在甘肃建立“辅导员—学生—家长”互动平台,宣传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及国家统编教材相关政策。组织山东16所国家级和省级语言文字推广基地高校创新实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培训,选派专业教学团队对6200名新疆教师开展集中授课培训。二是共促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坚持价值引领,推动新疆喀什地区教育局与山东省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基地深化合作,把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在甘肃开展“我的中国梦”演讲比赛、民族文化节,在西藏开展“齐鲁大讲堂”“校长思政课”等品牌活动,举办济南·武隆东西部协作教育帮扶心理健康培训,增进各民族情感交融。三是深化优秀文化交流融合。着力发挥山东文化大省优势,开展各具特色的文化交流活动,筑牢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画好民族团结的“同心圆”。举办“泉河一家手拉手、石榴花开共筑梦”济南临夏两地青少年研学夏令营,“泰山天山根连根鲁兵学生一家亲”山东、新疆兵团跨省书信交流和“鲁藏一家亲”手拉手结对联谊,使两地学子在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中增进互信了解。
中华民族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铸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也必将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实现。山东将进一步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扛牢大省使命担当,发挥教育资源优势,同民族地区携手并进、同向同行,努力以教育之力厚植人民幸福之本,以教育之强夯实国家富强之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责任编辑:徐杨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