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春,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10名学校管理干部——有刚履职的副校长,也有初任中层骨干的“85后”背上行囊,分赴上海、江苏、深圳等地的10所中小学,开启为期一个月的“沉浸式”跟岗研修。作为甘州区委、区政府“红烛之光”人才培训项目的首批学员,这群平均年龄36岁的年轻干部,以“空杯心态”踏上求学路。
创:从“撒网”到“织网”
近年来,甘州区委、区政府把教育管理人才培养列为“一号改革工程”,建立“区委定方向、政府配经费、教育局抓落实”的三级联动机制,选拔潜力大的、懂业务、肯探索、善创新的年轻管理骨干教师,推动实施“红烛之光”人才培养项目。
“项目计划分6批次实施,每批选派10名,跟岗学习一个月。通过精准培养,从影子培训到成果转化,全程配套考核激励,加快年轻干部成长。”甘州区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蔡青表示,“过去选派培训像‘撒芝麻’,现在要‘织一张人才成长网’,这是区委、区政府送给年轻管理者最硬核的‘成长礼包’”
北街小学新任副校长王小兵在上海市金山区前京小学,全程参与校务会、家长会,记录下27份管理案例。“从学校文化建设到多元课程构建,处处让学生站在发展的中央。”他将前京小学的“体育数据化”管理模式拆解为可复用的模块,整理成5套管理“工具包”。
在上海市浦东新区建平南汇实验学校,金安苑学校教导处副主任张建海化身“课堂观察员”等角色,旁听跨学科融合课40节。“原以为项目式学习只是形式创新,但看到教师设计‘琴棋书画’核心素养校本课程时,才理解什么是真正的素养培养。”
据悉,项目全程实行“双导师制”,按需定制研训“菜单”,全方位、全过程为甘州学员提供便利。
思:带着问题找“出路”
学校的发展,归根到底是一种思想的引领。根据项目设计,研修中,学员需完成“四个一”任务:一份调研报告、一套改革方案、一项合作机制,一项汇报。“政府不仅给机会,更是搭建了思想碰撞的契机。”甘州中学学员妥武的感慨,道出了研修设计的精妙之处。
“好经验必须找到本土化落点,才能落地生根。”研修期间,区思源实验学校教导主任宁剑锋在笔记本上写下37条“甘州之问”。针对甘州区中小学阅读碎片化的现状,他结合上海海棠小学“阅读银行”模式,构思出“积分换书”的方案。
职教中心新任教务处主任刘多兵在陕西电子信息学校发现,产教融合的关键在于“市场需求前置”;面对普高招生比例扩大、县域职业教育如何发展的实际情况,他带着疑问学习、研讨、走访,撰写了“技能人才需求调研报告”,为重构优化本校课程体系提供数据支撑。
行:从“盆景”到“风景”
“一人带动一校,一校辐射全区”。在区委“学习——转化——落地”机制护航下,那些写在笔记本上的思考,正以惊人的速度转化为校园里的新气象:王小兵选取两个班级试运行“数据化班级管理”,通过AI课堂行为分析系统,优化教学策略;张建海联合语文、科学教研组开发“河西走廊生态探究”项目课,学生用数学建模预测荒漠化趋势,用地理知识设计固沙方案;宁剑锋的“阅读积分银行”年级组试点,学生凭读书笔记,兑换图书券,带动师生泛在阅读深入推进,区教研室全程跟进,精准推广研修成果,完善转化路径。
“这些成绩单,印证了区委、区政府战略决策的前瞻性。”翻开跟踪评估报告,首批学员评价均为“优秀”,校级交流11场次,确定研究课题8个。
更可喜的是,一场更深层的变革正在发生:10名学员与45名年轻骨干结成的“发展共同体”,从输血到造血,从数字赋能到课堂焕新,始于东南沿海的“破冰行动”,正在甘州大地催生出一整套教育管理质量提升的“甘州解法”。(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 通讯员 田明 记者 郑芃生)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