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构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服务体系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这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首个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纲领性文件,是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基本遵循。
构建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服务体系,是畅通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的重要着力点,对民族地区区域发展尤为重要。当前民族地区高等教育供给与社会需求适配度仍需进一步提升,要以产业端人才需求和就业端评价反馈为指引,全链条优化培养供给体系、强化就业指导体系、健全求职招聘体系、完善帮扶援助体系、创新监测评价体系和巩固支持保障体系,完善供需对接机制,加快构建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服务体系。
构建高质量充分就业服务体系,要将优化培养供给体系置于首位。一方面,民族地区的区域经济发展迫切需要人才支撑;另一方面,只有民族地区经济不断发展,才能吸纳更多毕业生就业。因此,民族地区高校办学和专业设置要密切跟踪区域发展战略、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形势以及产业转移趋势,及时优化调整专业结构与招生计划,探索产教深度融合,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同时,要强化就业端反馈,完善招生计划、人才培养与就业联动机制。
当前,高校毕业生对就业服务的需求旺盛,对服务的专业性提出了更高要求。民族地区高校要统筹落实《意见》提出的“强化就业指导体系”“完善帮扶援助体系”和“巩固支持保障体系”等重点要求,建强毕业生就业服务机构,打造专业化就业指导教师队伍。要普及大学生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特别是要借助教育数字化的力量,整合优质就业服务指导资源,推广数字化就业服务新模式,用好国家大学生就业服务平台,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提供更优质的“互联网+就业”服务。同时,群团组织要围绕服务对象需要,提供特色求职招聘服务。社会组织要开发岗位资源或提供公益性就业服务。要深入开展就业育人工作,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针对经济困难家庭学生等特殊群体毕业生,既要健全困难帮扶机制,又要加强帮扶对象能力培训。要健全就业实习与见习制度,深化产教融合,整合社会资源力量,提高实习实践质量。
健全求职招聘体系,拓宽就业渠道,是升级传统就业服务体系的重点。民族地区高校要积极组织“访市拓岗”“访县拓岗”“访园拓岗”,稳步搭建就业服务长效机制。要总结和推广教育部开展的供需对接就业育人项目的经验,实现校企联合培养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人才。公共部门要带头履行社会责任,积极挖掘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岗位存量,稳定招录、招聘高校毕业生规模,合理确定招录、招聘时间,为毕业生求职留出时间窗口。积极拓展基层就业空间,民族地区要组织实施好“特岗计划”“三支一扶”等基层就业项目,激励、引导广大毕业生留在中西部、留在基层,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
要发挥创业带动就业作用,优化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民族地区要开展好青年创业服务支持行动,提升青年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在资金、场地等方面向毕业生创业者倾斜,为高校毕业生创新创业孵化、成果转化等提供一站式服务。推动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大学生创业项目转化落地。同时,落实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权益保障措施,切实维护高校毕业生合法权益。
(作者系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
责任编辑:单笑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