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的体育活动以游戏玩耍为主,而小学阶段的体育课堂教学有具体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评价等要求,两者之间存在着阶段性断层。为此,本研究尝试在“幼小衔接”阶段,以“渐进融合”的教学模式,构建“三融合·三衔接”的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新样态,以期帮助孩子们实现幼小衔接的无痕过渡,顺利适应小学体育教学。
融合趣味游戏和规则教学,教学目标相衔接
幼儿园阶段的体育活动以自由游戏为主,孩子们在游戏中发展大肌肉群,培养运动兴趣。而小学阶段的体育课堂则更注重技能的训练和规则的掌握。为了帮助孩子们顺利过渡,小学体育课堂的教学目标应与幼儿园的体育活动相衔接,既要保留趣味性,又需逐步引入规则和技能训练。
教学目标的衔接。幼儿在幼儿园学习时,已经接触了一些基本的体育活动游戏,他们在升入小学时已经具备一定的活动能力。因此,小学体育课堂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凸显教学目标的衔接:一是了解学生的基本活动已经学会了哪些,即需要教师了解幼儿的学习水平,以此作为教学目标的确定依据;二是了解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与幼儿体育活动教学的差距在哪里,从而寻找新的增量,并以此制定课堂教学目标。
例如,在教授小学生跑步时,制定目标可以先从简单的短距离开始,逐步增加跑步的距离和难度,让小学生能够逐渐掌握正确的跑步姿势和技巧。同时,还可以加入游戏元素,如设置障碍物、比赛等,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趣味游戏与规则教学的融合。游戏是孩子的天性,在他们眼中,一切都可以是游戏。尤其在小学低段的教学中,更是如此。如果教师只是单纯让学生模仿示范动作,一味地重复跳绳练习,就很难使学生集中注意力。很多学生已掌握练习方法,但不愿意重复练习。因此,通过参与跳绳节奏感的游戏培养跳绳技巧,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兴趣,有效提高学生跳绳的节奏感与连贯性。
以跳绳课中的趣味游戏与规则教学为例。在一年级跳绳课上,教师以“森林运动会”情境展开教学。全班学生首先跟随轻快的背景音乐(80BPM)进行集体热身跳,教师巡视中发现有3名学生频繁绊绳,5名节奏感强的学生已能连跳30次。教师立即分组指导——协调能力弱的学生在“小袋鼠区”练习无绳甩臂和跳跃分解动作;协调能力中等的学生留在“小兔子主赛场”跟随鼓点巩固基础跳;协调能力突出的学生进入“小猴子挑战营”尝试交叉跳。15分钟后,教师切换变速音乐(60—120BPM),全体回归集体进行“节奏大闯关”。活动中,教师穿梭各组给予个性化提示,最后邀请“小猴子组”展示花样跳法,全班在欢呼声中完成技能迁移。
融合自主探索和课程教学,教学方法相衔接
幼儿园阶段的体育活动以自主探索为主,孩子们在游戏中自由发挥,逐渐形成对运动的基本认知。而小学阶段的体育课堂则更注重课程的系统性和规范性。为了帮助孩子们顺利过渡,小学体育课堂的教学方法应与幼儿园的自主探索相结合,既保留自主性,又逐步引入系统的课程教学。
教学方法的衔接。从幼儿园至小学,可以在体育教育上构建阶梯式的衔接体系,通过游戏化与结构化教学的有机融合实现平稳过渡。幼儿园阶段采用情境化游戏培养基础运动素养,每日开展30分钟主题运动活动,例如动物模仿、彩虹伞合作等趣味项目,通过“探索—实践—反思”的循环模式,逐步建立规则意识与社交能力;小学低年级创新设计“结构化游戏”教学策略,在规范课程中保留40%的游戏元素,设置“基础技能巩固、小组角色轮岗、自主运动创编”三层递进模块。例如,将幼儿园跳绳游戏升级为接力赛,合作任务引入轮值组长制,既延续趣味性又提升技能要求。
自主探索与课程教学的融合。在小学低年级的体育课堂中,教师可以通过设计开放性的任务,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例如,在跳跃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个“跳跃冒险岛”的情境,让学生们在不同的“岛屿”上完成不同的跳跃任务,逐步掌握跳跃的技巧。
以跳跃课中的自主探索与课程教学为例。将篮球场打造成梦幻岛屿,铺上七彩泡沫垫作为“魔法跳板”。学生们变身探险家,先集体玩“浪花跳跃”游戏——随着海浪音效起伏,从低到高摆动双臂模拟浪花拍岸,自然习得预摆动作。自由探索环节,孩子们用不同颜色的跳板尝试起跳。教师发现蓝色区学生常屈膝不足,红色区学生已能轻盈落地。随即分组引导:蓝色组在“贝壳训练营”用弹簧垫感受蹬伸发力;绿色组通过“脚印迷宫”规范助跑节奏;金色组挑战“跨海飞跃”,跳过模拟潮汐涨落的飘带障碍。最后,全体开启“宝藏守卫战”,智能地垫亮起光斑标记落点,每队累计跳跃距离解锁神秘宝箱,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突破个人最佳成绩。
融合个性辅导和集体教学,教学评价相衔接
幼儿园阶段的体育活动以个性化为主要特点,教师根据每个孩子的特点进行个性化辅导。而小学阶段的体育课堂则更注重集体教学和统一评价。为了帮助孩子们顺利过渡,小学体育课堂的教学评价应与幼儿园的个性化辅导相结合,既保留个性化,又逐步引入集体评价。
教学评价的衔接。以三维渐进机制为核心,构建幼儿园至小学体育评价的衔接体系。幼儿园阶段采用动态成长档案与游戏化评价工具。例如“运动小达人徽章”体系,重点记录平衡力、协作意识等6项核心素养,强化学习品质与习惯养成。小学低段创新“过程﹢”的表现双轨评价模型,在单元测评中设计情境化任务链。例如,将幼儿园平衡木游戏升级为障碍赛道挑战,既考查技能掌握度(如:一分钟跳绳达标次数),又评估合作能力与创新思维(如:创编新跳法)。
个性辅导与集体教学的融合。在小学低年级的体育课堂中,教师可以通过设计开放性的任务,逐步引入系统课程。例如,在篮球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个“魔法森林”的情境,让学生们在不同的“森林区域”中完成不同的篮球任务,逐步掌握篮球的技巧。
以篮球课中的个性辅导与集体教学为例。将球场布置成魔法森林,学生们化身森林乐手。首章音乐《春之序曲》中,所有人在鸟鸣音乐中练习高运球,需保持球弹跳高度过腰线,每成功10次可收集一片花瓣拼贴春天画卷。第二章音乐切换为《地底鼓点》,伴随低沉鼓声,学生变身挖矿精灵,屈膝低运球穿越“矿石隧道”,球高不得超膝盖,小组比拼谁能在摇晃平衡木上稳定运球最久。最终全班合作完成《森林狂想曲》运球交响乐。
幼儿园与小学的顺利衔接需要幼儿园、小学和家长的共同努力。本文提出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改革措施,旨在帮助孩子们顺利过渡和适应小学体育课教学的节奏和模式。幼小衔接作为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将在未来的教育改革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者单位:浙江省湖州市爱山小学教育集团)
责任编辑:徐杨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