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江苏省盐城市希文小学:探索“双媒融合”阅读,打造学生“悦读家园”

发布时间:2025-05-21 作者:陆亚兰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人民教育》

当下,在国家政策支持和科技驱动下,我国数字图书资源发展迅速,已形成覆盖城乡的数字化阅读网络,电子书、有声书等形态丰富,大型平台与公共图书馆已实现互联互通。这意味着数字阅读浪潮已汹涌而来,传统的纸质阅读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简称“新课标”)在“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中指出:“应重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推进资源建设,通过开发阅读资源库、跨媒介阅读平台等数字资源,逐步建立地区、学校之间资源互补、共建与共享的机制。”

学校肩负教书育人的重大使命,在传统与现代急剧“碰撞”之际,无论从培养学生跨媒介阅读能力出发还是从“守住内核与传统”出发,都意味着亟须探索全新阅读教育形态,以适应时代变迁对学生阅读素养的全新要求。为此,江苏省盐城市希文小学在理性审视人类阅读行为的理想形态、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逻辑基础上,依托阅读数字平台探索“双媒融合”阅读,打造学生悦读家园,助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培育。

一、“双媒融合”阅读:人类阅读行为的理想形态

所谓“双媒融合”阅读,是指通过系统化的媒介选择策略,将数字媒介的即时性、交互性与纸质媒介的沉浸性、记忆锚定优势动态结合,在阅读过程中根据认知目标主动切换载体形态,既保持线性深读的思维连贯性,又能利用超文本的拓展功能建构立体知识网络,最终实现认知负荷优化与阅读效能提升的复合型阅读模式。

这个时代的很多阅读实践都表明:单纯数字阅读、单纯纸质阅读各有利弊,理想的阅读状态是“双媒融合”、优势互补。具体来说,“双媒融合”阅读的优势有三个方面:一是“双媒融合”阅读能够实现认知深度与信息效率的互补:纸质载体保障系统性知识沉淀与深度思考,数字工具实现即时检索与碎片化信息整合,形成完整的认知链条。二是“双媒融合”阅读实现知识建构与动态更新协同:纸质阅读建立稳固认知框架,数字平台实时对接最新研究数据,形成持续进化的知识生态系统。三是“双媒融合”阅读有利于思维、认知方式的互补:脑科学研究显示纸质介质更利于逻辑推导,数字交互促进模式识别,二者的交替使用可激活不同脑区协同运作。

这种多维复合的“双媒融合”阅读模式,既符合人类认知规律,又能充分释放技术潜能,更能帮助阅读者实现从信息接收到知识创新的认知跃迁。

二、“双媒融合”阅读: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逻辑

从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培育的视角来看,纸质与数字“双媒融合”阅读能够通过互补优势,在语言能力、思维发展、审美体验和文化理解四个维度形成协同效应。

(一)语言能力:深度解码与即时反馈互补

纸质阅读通过稳定的文字载体,使学生专注于语言符号的深度解码,在反复品读中积累语感与词汇,强化对文本逻辑和修辞手法的理解。而数字阅读的即时反馈机制(如词典弹窗、批注共享等功能)则能快速解决阅读障碍,并通过互动答题、语音测评等功能动态校准语言学习路径。

(二)思维发展:线性逻辑与网状联动结合

纸质文本的线性结构天然契合逻辑思维训练,学生在逐页翻阅中建立因果推导能力,培养系统性思考习惯。数字阅读的超文本特性则激活发散思维,通过关键词跳转、知识图谱等功能,将单一文本扩展为多维信息网络,使思维向多个方向延展,两者结合实现聚合思维与发散思维的双向提升。

(三)审美体验:物质质感与多维感知交融

纸质书的物质存在性构成了审美对象,从纸张的质地到墨香,再到日益优良的精美印刷、书封装帧、内页插画等,使传统文化审美通过触觉、嗅觉等多通道浸润心灵。数字媒介则通过动态插画、背景音乐、VR场景等构建沉浸式审美空间,可以立体化展现生命律动。二者结合使审美教育既保有传统韵味,又具备现代张力。

(四)文化理解:经典传承与多元对话共生

经典纸质文献作为文化基因之载体,以其历史厚重感唤醒学生对文化根脉的敬畏,传统典籍的实体触感体验生发文化传承的仪式感。数字阅读则打破时空壁垒,实现珍稀文献跨地域、跨文明的传播。“双媒融合”阅读在线下研读实体典籍与线上交流数字资源有机结合中,在纸质载体文化浸润与数字平台文化碰撞中,生成立体文化认知。

三、“双媒融合”阅读:悦读家园建设的实践样态

(一)“双媒融合”阅读内容:对接两种课程

1.对接语文课程标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有两方面内容,一是通过课堂教学途径学习语文教材内容,以课文作者的生平、创作背景、社会风貌、历史文献、跨学科知识为内容,构建“双媒融合”阅读教学模式。二是通过课外阅读途径学习课外书籍(必读和荐读书目)。以书目作者介绍、文化背景、情节脉络、人物关系、主题解析、经典书评、作品改编等为内容,构建“双媒融合”阅读模式。

2.对接校本文化课程。学校拥有独特的范仲淹文化底蕴,物理空间上由一系列实体文化符号构成,如雕像、宣传长廊等。同时,纸质图书馆、数字图书平台也有相关的生平事迹、诗文作品的大批图书及数字资源,这些文化元素构成悦读家园中“双媒融合”阅读的又一重要内容。

(二)“双媒融合”阅读载体:依托一个平台

学校已经接入了数字教育资源总库这个数字读书平台,该平台为推动“双媒融合”阅读实践提供了四个方面的有利条件。

1.全方位获取海量数字资源。该平台构建了跨学科、多层次的数字资源矩阵,涵盖文学经典、前沿论文、精品课程等20余种文献类型。通过智能检索系统与知识图谱技术,学生可精准定位所需文本,同步获取相关书评、思维导图和延伸阅读材料。云存储平台支持电子书、有声书、视频课件等混合格式自由切换,日均更新量达3+,打破传统图书馆的时空限制,形成全天候的知识补给站。

2.多感官知觉不同文本形态。该平台创新开发“视听触”三位一体交互系统,支持文本朗读、AI情景剧改编、三维古籍展卷等12种呈现方式。神经科学研究表明,多模态刺激能使信息留存率提升47%,平台独有的脑电波监测模块可动态优化内容呈现形式,实现阅读体验的个性化适配。

3.精确的反馈阅读表现评价。该平台基于教育数据挖掘技术,系统构建了包含132项指标的阅读能力评估模型。每次翻页速度、批注密度、思维导图复杂度等微观行为均被量化分析,生成多维能力雷达图。AI导师通过自然语言处理技术能准确识别理解断层点,例如在用户反复回看某段落时,自动推送相关概念讲解视频。

(三)“双媒融合”阅读实践:实施两个行动

1.课堂教学上的“双媒融合”阅读

学校尝试实施“四阶融读教学”语文课堂模式,以“纸屏双轨阅读器”为技术支撑,以“文本研读—问题探究—能力迁移”为逻辑主线,以“个体认知—群体建构—师生对话—实践创新”为递进链条,构建了阶梯式学习闭环,实现传统阅读素养与数字阅读能力的双重提升。

1)独立自读,学生通过纸质教材初读范文并批注存疑,同步使用电子阅读器调取背景资料,在纸质书页与数字资源间无缝切换,初步形成问题清单。(2)合作研读,小组依托共享数字白板梳理共性问题,借助AI思维导图工具将零散问题归类为语言赏析、主旨探究等模块。(3)师生共读,教师通过智慧课堂系统汇总各组的核心问题,运用双屏交互技术,左屏展示教材原文,右屏投射拓展文本或微课资源,通过对比阅读、情境还原、关键词点拨、思维线索追问等策略深化理解。(4)读写迁移,学生根据数字资源库提供的主题图谱选择拓展方向,或选择纸质写作或制作数字阅读报告,成果同步上传至读书会平台形成学习档案。

2.课外的“双媒融合”阅读

1)“动—静”兼备,重构阅读空间。学校打造“静态+动态”双轨阅读空间,提升学生阅读可及性与参与度。静态阅读空间以传统阅览室为基础,整合纸质藏书与数字化资源:馆内足量配备适龄分级读物,涵盖多种类别,满足学生泛读与精读需求;同步引入“悦好读书会”智能管理系统,通过电子借阅、在线阅读及互动答题功能,实现“纸质+数字”双轨阅读体验。动态阅读空间则以“漂流图书包”为载体,打破空间限制,将包内套装系列主题书籍投放各班轮转阅读,定期更新主题套装,同时配套阅读任务卡,形成灵活的流转机制。静态空间保障日常稳定阅读资源,动态空间因其流动特性激发持续阅读兴趣。将阅读从固定场所拓展至日常学习生活的场景,既夯实基础保障,又强化班群共读氛围。

2)“集—散”对接,实践阅读技术。依托读书会平台开展课外书阅读,将教师集中导读与学生分散自读无缝对接:集中导读模块,系统实施四维引导。首先,多媒体展示与文本解析相结合,推介书籍背景及核心价值;继而在师生共读、互动讨论中精讲典型章节,示范批注式阅读技巧;随后制定分层阅读计划,明确纸质阅读与数字阅读的协同路径;最后布置包含纸质阅读成果展示与数字平台交互任务的双轨作业。分散自读环节,线上线下联动督导:线下重点观察学生在碎片化时间纸质书阅读的表现,指导其进行勾画批注、绘制思维导图以实现深度阅读;线上依托智慧阅读平台,实时跟踪电子书阅读进度、在线阅读测试完成度、语音读书分享等数字化学习轨迹,针对性开展媒介切换训练。通过线下线上交互指导,帮助学生在保持传统阅读专注力的同时,逐步掌握跨媒介信息整合、电子文本快检等数字时代必备的复合型阅读技能。

3)“内—外”联动,营造阅读生态。为激发学生“双媒融合”阅读的持久热情,最终养成良好习惯,我们着力构建“内—外”联动机制。在学校层面,建立完善考、展、评一体化机制:考核维度,将双媒阅读行为数据化,将纸质书阅读批注折痕、数字阅读时长轨迹、家庭共读语音记录等转换为可视化积分,通过动态积分榜单实现过程性评价。展示维度,创设立体化呈现场景:在学校物理空间设置“双媒阅读长廊”,以手抄报等形式展示数字阅读笔记与纸媒摘录,在数字平台上传纸质书阅读衍生作品—情景剧、故事演讲、AR书评、家庭共读故事视频等。评优维度,设立并定期评选“书香班级”“书香家庭”“双媒阅读星”等综合先进及“纸媒深耕者”“数字阅读家”等单项先进,激发学生多元参与热情。家庭层面,致力于推动家庭共读,定期向家长推荐共读书目,发布共读主题,指导共读方式,提示上传共读过程性数据及各种形式的共读成果,及时掌握家庭共读情况,并通过“悦好读书会”平台的“阅读银行”“成果展台”展示共读业绩。这样双管齐下,家校形成合力,营造全域浸润式阅读生态,使“双媒融合”阅读成为学生的生活常态。

陆亚兰 作者单位系江苏省盐城市希文小学)

《人民教育》2025年第8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