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发挥校歌赛的文艺思政辐射效应

发布时间:2025-05-28 作者:刘淼 王建侨 杨兴潭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舞台上,一束追光落下,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以下简称“石大”)资源勘查工程专业19岁的本科生王嘉琪手握话筒,用略带沙哑的嗓音唱响《静止》。台下,数百名师生举起手机,欢呼声、掌声与旋律交织,第三十届石大校园歌手大赛总决赛的气氛被推向高潮。

这场持续了3个月的音乐盛宴,已是一代代石大学子共同的青春记忆。自1986年首届校园歌手大赛举办以来,石大聚焦激发学生文艺兴趣、提升美育素养的目标,不断创新活动形式,拓展文化育人内涵,让校园歌手大赛的舞台成为学生陶冶高尚情操、展现朝气的重要平台。

从“青春舞台”到育人品牌:歌声里的时代跃迁

1986年深秋,当时还是石大前身华东石油学院的大礼堂内一片热闹景象。“当首届‘通达杯’卡拉OK大赛帷幕初启时,架起的两台老式音响、斑驳的金属支架就组成了首届校歌赛的舞台,连伴奏带很多都是学生自己从宿舍带来的磁带,但大家挤在座位上鼓掌的画面,我一辈子都忘不了。”谈起当年举办校歌赛的初衷,石大原控制科学与工程学院党委书记李心市眼中满是回忆,“作为一所以理工科为主的高校,如何将‘理工’与‘人文’结合,提高学生的人文底蕴和艺术修养显得尤为重要。”为了让人文精神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该校设立了文化艺术周,而校歌赛作为文化艺术周的重要活动应运而生。

1993年,当卡拉OK大赛冠军得主从校领导手中接过价值近200元的奖励时,雷鸣般的掌声将持续了近一周的比赛推向了高潮。当时的“通达杯”卡拉OK大赛由该校自动化系承办,学校联合赞助商出资设立“通达杯”校歌赛奖金,每年投入近4000元保障比赛的顺利进行。据当时组织校歌赛的老师回忆:“报名表3天就被抢光,为能欣赏比赛,还有人翻窗户挤进比赛现场。”彼时的校园文化活动尚在探索期,校歌赛凭借“零门槛、强互动”的特点迅速成为校园顶流。2000年,卡拉OK大赛更名为校园歌手大赛,开启了以音乐为纽带为校园文化注入蓬勃生机的崭新篇章。

如今校歌赛已成为该校的文化盛事,融入了乐队伴奏、原创曲目等多元形式,在此基础上打造出更具专业性与包容性的音乐舞台,衍生出“唐岛湾剧场”“高雅艺术进校园”等多种文艺品牌活动,逐渐形成了“参赛即成长、落幕不散场”的持续赋能模式。“我们不再只是‘办活动’,而是构建文艺育人生态链。”校团委书记季林海展示了一组数据,30年来,校歌赛累计孵化出了像大学生民乐队、古风音乐社、弦乐队等一大批音乐类社团,创作原创歌曲超过100首。

舞台背后的成长故事:音乐浇灌出的青春之花

在石大文法学院2014级毕业生成凯的办公桌子上,至今摆着一张2010年校歌赛的照片。画面中的男生手握话筒、眼神闪亮,谁也想不到这个舞台上的“发光体”,曾是连上课回答问题都不敢主动举手的“社恐患者”。

“报名表是室友偷塞的。”成凯回忆,海选时他紧张到忘词,评委却鼓励他把话筒当成朋友。此后3个月,师兄师姐带他进行呼吸训练,参赛伙伴陪他练习表情。在复赛当晚,他以一曲《背对背拥抱》以小组第一的成绩晋级决赛,观众席上响起长达一分钟的掌声。如今的他已成为文艺领域的佼佼者,每逢公司大型文艺汇演、歌舞比赛,他总是作为一名老前辈参与指导。“校歌赛让我相信,每个人都有被听见的力量。”他说道。

这样因校歌赛而蜕变的故事比比皆是。30年来,学校在推动文艺育人的过程中,将校歌赛与陶冶艺术情操、提升文艺素养、磨炼自身意志对接融合,发挥以文育心、以艺育人的独特功能,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赋能。

2023年,该校原创音乐作品《鸿鹄》火遍全网,月播放量超过了1400万。该作品的作者苏国阳为该校第二十七届校歌赛的亚军得主,是一名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大三学生。虽然作为一名非音乐专业的学生,但苏国阳对于音乐的热爱从未减退,他自学吉他并组建了自己的乐队。正是这份对音乐的执着与热爱,让他在艺术道路上不断突破。如今作为网易音乐人、腾讯音乐人,他参演创作的20余部歌曲MV、微电影在多家国家级平台发布。

现如今,学校还将“文艺素养”纳入第二课堂学分体系,把校歌赛作为美育实践的重要载体,成为学生放松身心的减压站。在石大山能新能源学院实验室里,硕士生李泳祺的电脑旁总放着一把吉他。多次在歌唱比赛中摘金夺银的他,在前年登上了山东省大学生艺术展演。他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搞科研和搞音乐本质相通,都需要想象力。”

从校园到社会:新时代立德树人新篇章

石大文法学院的音乐系主任苏静从第二十届便开始担任校歌赛评委,她说:“十多年来我亲眼见证一批批学生在这项赛事中历练自我、提高素养,实现了从校园舞台到社会课堂的延伸,把文艺育人成果转化为走向社会的精神力量。”

石大应用化学专业1996年毕业生辛爱渊就是多名教师口中经常提到的一个名字,她凭借着一首《快乐老家》以第一的名次斩获冠军。 “在备战校歌赛的时间里,我每天都会趁空闲在荟萃湖畔练声,我想证明理科生也能在艺术领域发光。”辛爱渊说道。如今在胜利油田管理局工作的辛爱渊,依然保持着对舞台的热爱。“校歌赛的舞台教会我两件事,一是精确度,唱歌和做实验一样需要分毫不差;二是爆发力,舞台和工作都需要打破临界点的突破力。”她深情说道。

辛爱渊的故事是该校学生在音乐艺术中淬炼成长、淬炼成才的体现,而该校研究生支教团的事迹是将文艺育人从校园辐射到社会的生动诠释。

“人人那个都说哎沂蒙山好,沂蒙那个山上好风光……”2023年,石大研究生支教团成员付枝正在甘肃支教,新教的课程不是熟悉的语文、数学,而是从中国到全世界的各种音乐。付枝正曾是该校文艺比赛的常客,受到校歌赛的影响,她决定利用自身优势,把音乐送到大山,帮助山里娃实现音乐梦。

“对于山里的孩子来说,在学校里做的是一些城里孩子已不曾玩的游戏,因此把美育带进大山,在孩子们心中早早地播下一颗艺术的种子至关重要。”付枝正通过音乐与诗词的跨界融合,让孩子们唱出“大山的声音”,用艺术帮助孩子们走出大山。在她的带领下,班里近一半的孩子已经掌握了简单乐器的熟练使用。

30年来,在石大校歌赛中,越来越多的青年人也在旋律中读懂责任、在舞台上收获成长。(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记者 刘淼 通讯员 王建侨 杨兴潭)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