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天津大学:过氧化氢合成有望“即产即用”

发布时间:2025-05-28 作者:桑志远 刘晓艳 陈欣然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讯(通讯员 桑志远 刘晓艳 记者 陈欣然)近日,天津大学材料与工程学院梁骥教授团队通过独特的层间氢键设计,成功开发出一种高性能电催化剂,实现了绿色过氧化氢的高效合成,使过氧化氢合成有望实现“即产即用”,相关研究日前发表于国际顶级期刊《自然・通讯》。

电化学合成技术可直接利用氧气和水生成过氧化氢,可在常温常压下生产,有望实现过氧化氢“即产即用”的理想目标。但长期以来,催化剂在中性/碱性环境中活性低、选择性差、稳定性不足,制约了该技术的实际应用。梁骥教授团队研发了一种镍基金属有机框架材料(Ni-BTA),该材料具有独特的层状结构,使得镍活性中心与相邻层的氨基基团形成“层间氢键”。该效应犹如一把“分子钥匙”,使该材料对于电合成过氧化氢的催化能力精准匹配理论最优值,既保证了反应活性,又大幅抑制了副反应的发生。与传统催化剂依赖金属中心电子结构调控不同,团队通过设计材料的分子堆积方式,利用氢键等非共价键作用力,实现了对催化反应的精准调控。这种“非配位结构调控”策略为新型电催化材料的研发提供了崭新的思路,未来可拓展应用于更多化学反应体系。

测试表明,在中性和碱性环境中,该催化剂制备过氧化氢的产率远超同类产品。在人工海水中,制得的过氧化氢质量浓度可快速积累到1%,而在碱性溶液中则可快速积累到3%,均达到了污染物降解、杀菌等需求的实用标准。例如,利用该材料在生理盐水中制备过氧化氢仅30分钟后即可对大肠杆菌等致病菌实现100%的杀灭率,并对毒性有机染料实现快速降解。

新材料的研发,不仅破解了传统生产工艺的高能耗、高污染难题,更在中性/碱性环境及复杂水质中展现出卓越适用性,为污水处理、医疗消毒等领域带来全新可能。目前团队正加快优化制备工艺,推动技术从实验室走向工业化生产线,力争早日实现对传统高污染工艺的替代,助力“绿色化工”目标实现。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