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本里的革命历史感觉遥远,但亲身体验后才明白‘岁月静好’的含义。”参加完兰州城市学院电子工程学院组织的2025年暑期“三下乡”活动,该学院物理学专业2024级学生汪方煜在参观日记中写道。
前不久,兰州城市学院电子工程学院“乡韵科普·红脉赓续”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团赴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开展为期3天的社会实践活动。团队紧扣“红色铸魂、温情聚力、科普惠民”主题,先后走进秦安解放纪念馆、秦安县郭嘉镇暖泉村、秦安县寺咀初级中学,通过沉浸式学习、面对面交流、手拉手服务,让青春在服务基层的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
秦安解放纪念馆陈列了“红二十五军长征过秦安”等四个展厅内容。“让学生通过实地研学感悟初心,将革命精神转化为学习和服务社会的动力。”团队指导教师沈月说,师生还走进秦安县寺咀初级中学,举办“红色故事分享会”,让“秦安解放”那段烽火岁月在孩子们眼前重现。
物理学专业学生王润东在秦安县寺咀初级中学的科技沙龙中提问:“飞机为何能飞行?”这是实践团队开展“科普惠民”的一幕。孩子们好奇地围坐,实践团队成员耐心讲解飞机飞行原理和航模构造,通过现场演示让孩子们直观理解。
在秦安县郭嘉镇暖泉村,实践团队聆听73岁老党员王大娃的入党故事。王大娃自青年时期投身乡村建设,带领村民修水渠、种果树,展现了共产党员的担当。在党46年、曾当过5年铁道兵的老党员王增丑,握着学生党员的手提出殷切期望:“希望同学们对党的事业勤勤恳恳,今后在各自的岗位上认认真真好好工作。”
老党员们用岁月沉淀的故事,为师生党员上了一堂关于初心与担当的“实践课”。学生党员刘雨阳说:“老党员的经历是生动的思政课,与他们交流让我们感受到革命精神的力量,是一次宝贵的精神洗礼。”
从红色场馆的精神洗礼,到与老党员的初心对话,再到为乡村孩子播撒科技种子,实践团队在“三下乡”的课堂中,既深化了对基层的认知,也锤炼了服务社会的本领。“青春的意义,不在于温室中的绽放,而在于扎根大地的生长。”电子工程学院党委负责人陆文泽表示,此次活动不仅让“学以致用”有了最生动的注脚,也为乡村中小学科普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 记者 尹晓军 通讯员 贾天威 )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