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安徽师范大学团队:助力长江退捕渔民探索可持续生计优化路径

发布时间:2025-07-16 作者:方梦宇 韦银艳 刘冠琪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盛夏时节,长江安徽段蜿蜒曲折的岸线上,一群年轻人手持问卷,头顶烈日,行走在巢湖渔村新居之间。他们是由安徽师范大学(以下简称“安徽师大”)9位师生组成的调研小组,此行的任务,是深入了解长江流域安徽段11个县市区退捕渔民的可持续生计福祉。这样的调研,从2021年到今年夏天,已经重复了上千次。

2020年实施的长江十年禁渔计划涉及沿江10省市超23万渔民,在安徽段,3万多渔民收起渔网,告别风雨飘摇的渔船生活。如何让这些人在岸上“立得住、过得好”,成为民生政策实施的关键课题。

2021年,安徽师大“渔见新生”团队加入农业农村部长江流域渔政监督管理办公室“十省百县千户”退捕渔民生计调研项目,深入长江安徽段11个县市区,行走5000公里,开启安徽3万多名退捕渔民生计转型的系统性追踪研究。指导教师杨钊教授说:“渔民安置不是简单发补贴,需要建立可持续生计体系。这关系到禁渔政策的持久效果,更关乎社会公平正义。”

根据调研中发现的问题,安徽师大“渔见新生”团队梳理出产业衔接、技能重塑、社会保障三大优化路径,为政策制定提供实证依据。

在产业衔接上,团队建议发展“不离水”的替代产业。技能重塑则更注重“精准施策”。例如团队提出可面向中青年适龄劳动渔民推出导钓员、水产养殖、渔业观光等培训项目,发挥其“水上特长”。针对低生计渔民,团队提出推出大病险、取消医保起付线、心理资本建设等专项帮扶。

在团队的有效建议和身体力行中,渔民们找到了“上岸”后的“新生”。如望江县渔民丁明道退捕后利用自身养殖技能,参加政府培训后租入水面养殖虾蟹,收入可达60万元,成为养殖带头人,带动当地渔民增收。铜陵渔民王胜保在政府指导下开办鱼虾养殖场,带动其他退捕渔民实现了再就业。

团队的师生绝大多数来自安徽师大旅游管理专业。利用专业优势,在歙县的九砂村实地调研中,团队成员面向村民开展旅游经营基础知识的宣讲与培训,帮助村里探索并实施“旅游公司+村集体+退捕渔民”的融合发展模式。如今,九砂村逐步形成以生态观光、文化体验和农事参与为核心的乡村旅游业态,越来越多的退捕渔民实现了“家门口就业”,人均年收入稳步提升,村庄也由“传统小渔村”转型为远近闻名的“亲水旅游村”。

2025年,长江十年禁渔计划进入中期,这标志着长江禁渔从攻坚转向常态化治理。在政策更迭中,安徽师大“渔见新生”团队积累的渔民数据库显得尤为珍贵,他们精准记录着政策实施下渔民主体变化的微观效应。团队提出的“完善退捕渔民基本信息、丰富‘就业指标’以识别退捕渔民的就业稳定性”等优化建议已被农业农村部长江流域渔政监督管理办公室采纳。团队总结的“县域案例集”和“政策工具箱”等具体建议也已为安徽省巢湖市、歙县、当涂县等11个县市区提供参考。

这份在长江畔完成的特殊“社会实践”,记录着渔民从“靠水吃水”到“靠水致富”的全过程,队员们也从单纯的数据记录者,蜕变为架设政策沟通桥梁、传递基层心声的使者,他们用实际行动证明:长江生态复苏的壮丽画卷里,跃动着不可或缺的青春力量。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 记者 方梦宇 通讯员 韦银艳 刘冠琪)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