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身上有汗,孩子的眼里就一定会有光

发布时间:2025-07-28 作者:樊董伟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人民教育》

我国正处于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社会竞争日趋激烈,这也让青少年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在较高的学业压力下,青少年的精神与心理问题不容小觑。

通过观察和资料搜集,当前青少年精神及心理问题有几种主要类型,如:情绪低落,无价值感,有无助感,自我评价低,自卑空虚;容易紧张,常常处于恐惧状态,胆小,谨小慎微,不敢尝试新事物;孤僻,不愿意交朋友,自闭冷漠,在家也把自己关在房间里,连自己的父母也不愿意交流;爱猜疑、爱多想,有严重的精神内耗……这些孩子是潜在的青少年抑郁、焦虑症患者,如果在生活和学习中遇到他认为难以克服的困难,就会产生较高的心理压力和极端情绪,若再找不到情绪发泄的出口,很可能会与人爆发冲突或在行为上走向极端。

近年来,我们看到很多地方和学校都意识到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性,采取很多预防和引导措施,比如,很多地区和学校加强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开设课程,设置专职心理教师、心理咨询室,加强预警系统建设和个性化疏导工作……也有不少学校加强了“生命教育”,从正面向学生传达生命的神奇、可贵,要珍爱自己和他人的生命。

但这方面的工作还需要改进。当前,无论心理健康教育还是生命教育,其形式都还是以宣讲为主,把知识、观点、思想、故事通过教师的讲解向学生传达,有一些学校会组织活动,如参观博物馆、观影等,也有学校会开展一些实践性活动,如养殖动物,到医院、养老机构做义工等。在学生心理工作中,很多学校在预防、预警、补救方面,会向班主任强调要经常观察每个孩子的状态,发现异常就要及早介入。

这些都很必要,也很重要,但对于学生精神世界的正向引导,还有另一种很有效的渠道:体育运动。很多人并没有意识到,只要让孩子“身上有汗”,他们的“眼里就一定会有光”的道理,开展足质足量的体育运动,不仅可以让孩子身体健康、动作协调,而且是改善青少年的大脑形态和精神世界的有效方式。美国神经精神医学专家约翰·瑞迪指出:“大脑内的每个神经元通过树状分支上的‘叶片’相互接触,而运动则可以促进这些分支生长并发出许多侧支,因此能从根本上增强大脑的功能。”运动能够显著地改变青少年大脑的形态,运动与不运动的差别很大,因此我们说运动能够打开青少年精神世界的“天窗”,也就不足为奇了。

今天,综合各种研究我们会发现,体育运动对学生整个生命的多个领域都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它对学生身体健康、智育、心理的发展,以及正确三观的形成、德育目标的实现、良好个性与社会交往能力的形成,甚至意志力、责任心、生活情趣的提升都有着非常积极的影响,体育运动是对学生整个生命体都有价值的一种行为,从身体到精神,这些方面的认识如果得不到普及,体育很难得到真正的重视,在教育中也不会拥有它应有的地位。

从生命的起源来看,人类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为了生存和繁衍不断发展出各种身体活动的能力,如奔跑、跳跃、攀爬等。可以说,人类为适应环境、谋求生存而发展出来的运动能力和需要,是人不可压抑的一种天性,而现代社会满足这种天性的活动,除了一部分体力劳动外,就是体育运动。

从心理层面剖析,适量的运动能有效降低皮质醇水平,可以减轻人的压力感;运动可以降低杏仁核的活跃度,能够有效减少人的极端情绪化状态;多项研究证明,规律运动者焦虑相关的脑区活动会减少,可明显降低焦虑敏感度;更多的研究证明,运动还可以有效改善人的抑郁症,有研究发现运动对抑郁的缓解效果与抗抑郁药物相当,每周3次有氧运动可使血清素水平显著提升,其幅度与药物没有区别;人在高强度运动30分钟后,内啡肽浓度达到峰值,愉快感可持续数小时;运动还能激活大脑的奖赏系统,促进多巴胺分泌,多巴胺也是人类愉悦感的重要来源。

在这一点上,我们就能看到改善当前学生精神和心理问题的另一条路径的大致模样,孩子在阳光下奔跑、跳跃1小时就可以消除他们心中的大部分心理问题。当然,孩子一旦有了心理问题,的确需要我们在心理咨询室中跟孩子交流,通过言语开导找到心结、解开心结,这是非常有必要的。但在孩子有了不良的心理苗头之前,如文章前面描述的几类孩子常见的心理问题,自卑、胆怯、紧张、自闭、内耗,这些大部分都还是没有形成心理疾病的个性倾向,在孩童时代,我们还是有机会通过运动等积极的生活方式不给它们萌芽、滋生的机会,大大降低心理问题的发生概率。

在智育上,长期运动可促进儿童神经元生长和突触连接,儿童每天运动1小时可以明显增加海马体体积,改善与记忆相关的学习能力;运动还能促进学生前额叶皮层的充分发育,而这部分脑区涉及大脑的思维、决策、注意力、集中力、工作记忆和问题解决等重要功能,是孩子提升多种学习能力的重要脑区。这也印证了北京协和医院心理学专家杨霞的一个观点,在30年的行医过程中,杨霞通过对数万名有学习障碍等心理问题的儿童的调查与研究,总结出来一个结论:“很多孩子之所以专注力比较差,如拖拉、不自觉、情绪不好、厌恶学习等,核心原因是在运动和劳动方面过分匮乏。”

此外,体育还可以帮助青少年厚植爱国主义情怀。竞技体育中那些为国争光、顽强拼搏的运动健儿都是很好的榜样,是帮助孩子提升国家荣誉感和民族自信心最好的方式之一;体育运动能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三观,在比赛中的输输赢赢可以让孩子更好地认识自己、认识对方、认识世界,在远大理想和现实目标中找到连接点;体育运动还能激发儿童青少年的拼搏进取心,这次输了,以后有机会一定要赢回来,这可以锻炼孩子的逆商和意志品质,长期运动的儿童在多项有关挫折任务的心理测试中,放弃率都比对照组低很多。还有研究表明,喜欢运动的孩子会更自信,他们在“自我效能感量表”上的得分会明显高于不爱运动的孩子,因而个性也会更阳光开朗;团体运动项目还能培养集体主义精神,有研究表明,通过集体运动项目的协作和互动,能有效让人产生相互信任的情感,有助于孩子形成合作意识,提升协作沟通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在青少年时代如果有了一两项自己钟爱的运动项目,可形成终身的运动爱好,也将是一生的财富……

不管是否从事体育教学工作,人们都应该充分认识到体育运动对青少年精神世界的积极价值,在学生心理问题上,在学生的学习上,如何通过运动有效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提升学习效率,是一种很有前途的探索路径,希望有更多的教师和心理工作者能够加入研究的行列,形成可推广的成果。而对于一线教师和广大家长,我们也要认清体育运动的所有价值,如果教师和家长只把体育课当作改善孩子身体素质的一项教学活动,到了初三、高三年级可能就会让孩子放弃体育课,把时间都投入到学习上,认为耽误一年锻炼也没有什么。殊不知,运动可以提升学习效率,运动可以改善学生的心理状态,可以提升他们克服困难的意志,可以让他们有更积极的态度面对挑战。显然,放弃体育课是得不偿失的。

在当下看来,近代著名爱国教育家张伯苓先生提出的“不懂体育者不宜当校长”的观点,也有其现实意义。

樊董伟 作者系山东省单县第一中学副校长、排球队主教练,山东省中学生排球队主教练)

《人民教育》2025年第9期,有删改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