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刘希娅:探寻民主村,解锁“大思政课”育人密码

发布时间:2025-07-28 作者:刘希娅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人民教育》

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讲。重庆谢家湾学校在20年课程整合实践探索中,以学生核心素养培育为出发点,融合各学科学习视野、内容、方法,以及地方性、世界性学习资源等一切适合的要素,为学生提供适切的学习情境、内容与方式,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应用能力、实践能力等。在思政课教学中,教师也善用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鲜活社会资源,注重加强实践教学,把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有效融合起来,将抽象理论与学生生活相连接,提升思政课育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本文以“探寻民主村”为典型案例,详解学校“大思政课”教学实施密码。

一、背景解析:如何充分整合“大思政课”教学实践

2024422日,习近平总书记走进与谢家湾学校仅一墙之隔的重庆市九龙坡区谢家湾街道民主村社区进行考察,深入了解实施城市更新和保障改善民生等情况,并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的重要论述。如何充分整合这样宝贵的“身边思政资源”呢?

我们结合教材内容,以民主村社区的“蝶变新生”为主题,整合小、初、高思政课教材中“家乡的新变化”“基本政治制度”等教学内容,带领学生探究民主村更新改造过程中展现的社区治理实践,更好地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增强社会责任意识。

二、设计思路:建立“目标—资源—实践—评价”链条

本案例突出“实践性”,通过建立“目标—资源—实践—评价”链条,促进学生生长思政“记忆点”、生发“感悟点”、激发“行动点”,培育和发展“政治认同”“责任意识”等核心素养。

结构化理解教材:确立指向“素养+”的学习目标

本案例以统编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三课第二框《参与民主生活》为核心内容,围绕“行使民主权利”和“增强民主意识”两大话题展开教学。同时,第二单元《民主与法治》以“建设法治中国”为主题,涵盖第三课《追求民主价值》和第四课《建设法治中国》两课内容,旨在引导学生认识到全过程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属性,坚定制度自信;同时,认识到发展人民民主必须坚持依法治国。

那么,如何确定本案例的学习目标呢?首先,纵观基础教育思政课程体系:小学阶段侧重规则意识培养和公民认同教育,初中阶段聚焦民主制度学习与实践参与,高中阶段则从政治、法律、国际等理论维度深化理解。其次,从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看,谢家湾学校一至九年级学生在学校每天坚持收看《新闻联播》,关注社会时事,具备一定的社会认知基础,但相对缺乏公共事务参与的实践经验,对民主程序等抽象概念仍存在理解障碍,需要借助真实情境和具身体验促进知识建构。

综上,基于《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要求,本案例指向“政治认同”和“责任意识”核心素养培育,设计具体学习目标(见图表1)。

image.png

整合课程资源:丰富指向“素养+”的学习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强调要强化学科实践,注重“做中学”。实现这一目标,教师需要充分整合学科性、生活性、社会性等多维度课程资源,为学生构建真实的学习情境,为学生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探究”创造条件。

民主村社区的“蝶变新生”为思政课程提供了丰富的实践资源。我们系统整合了三类核心资源:一是物理空间资源,以社区食堂、完成电梯加装的楼栋等实体场景为依托,让学生在真实场景中理解公共事务的运作过程;二是主体互动资源,借助社区居民、人大代表等多元主体,构建公民参与社区治理的真实情境;三是案例实践资源,如基层治理创新等鲜活事例。这种多维度、立体化的资源整合模式,充分体现了谢家湾学校从“教材是我们的世界”走向“世界是我们的教材”课程理念(见图表2)。


image.png

变革学习方式:强化指向“素养+”的学科实践

在谢家湾学校20年课程整合探索中,我们深刻认识到:要实现从知识本位向素养导向的转型,关键在于变革学习方式。

一方面,我们以跨学科资源整合重构实践样态,让学生在真实任务中实现素养融合。比如,通过语文学科教学进行研学报告的撰写,发展学生语言表达与逻辑思维素养;运用信息科技学科中掌握的数字化工具,在实践中提升学生的数据处理能力与信息素养;运用社会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实证思维与社会参与素养;等等。这种多学科协同的实践模式不仅打破了学科壁垒,更让学生在解决复杂问题的学习过程中实现了知识迁移与素养整合。

另一方面,我们创设沉浸式社区教育实践情境,推动学习方式从认知理解转向行动探究。通过设计实地调研、模拟议事等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参与公共事务的真实过程中,既理解民主制度的运行机制,又掌握公民参与的实际技能。这种具身化的学习体验,通过情境记忆的深度加工有效促进“政治认同”“责任意识”等素养的内化,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了实践基础。

生长性对话评价:形成指向

“素养+”的评价链条

在本教学案例实践中,我们构建了指向“素养+”的评价链条。通过建立“目标导向—过程追踪—多元对话—持续改进”的动态评价机制(见图表3),推动实现从单一结果评价向促进素养生长的质性评价转变。


image.png


首先,建立素养目标导向的对话评价框架。基于课程标准细化素养观测维度,将民主参与、批判思维等核心素养转化为可观测的行为指标。在民主村调研实践中,通过设计“问题提出质量”“跨学科实践能力”等评价量规,实现素养目标的可视化追踪。其次,构建多元对话的评价共同体。如学生通过成长档案袋开展自我对话,提升元认知能力;小组通过协作评价表进行同伴互评对话,促进团队协作、沟通交流等社会性素养发展。最后,形成评价驱动的教学改进闭环。如针对调研中发现的论证能力薄弱问题,及时调整课程设计,增加模拟听证会等实践环节,实现教、学、评的有机统一。这种生长性评价体系,推动评价真正成为促进学生素养持续发展的助推器。

三、实施过程:“认知铺垫—具身实践—价值升华”

第一阶段:前期准备—搭建探究学习认知框架

在前期准备阶段,教师通过系统化教学设计,帮助学生构建知识框架并建立调研基础,为后续探究活动奠定坚实基础。

首先,构建知识框架,做好情境铺垫。学生提前预习课程内容,形成对民主相关概念的初步认知。同时,围绕核心议题(如“民主村的治理转型”“全过程人民民主如何推动社区发展”)搜集资料,包括民主村改造前后的对比数据、居民议事会实录、社区更新纪录片等,以增强对现实案例的具象理解。这一过程不仅帮助学生搭建了理论学习的前期认知框架,更促进了教材知识与社会实践的有机融合。

其次,组建调研小组,明确任务分工。班级被划分为多个“观察团”,各小组结合调研任务表制订具体实施方案,设计访谈提纲和观察记录工具(见图表4)。团队成员根据个人特质(如性格、兴趣、能力)进行角色分工(如团长、联络员、记录员、宣传员、分析师),并在每轮调研后进行角色轮换,确保全员参与和能力均衡发展。这种结构化的任务分配方式,既提升了调研的针对性和效率,也强化了团队协作与责任意识,使抽象的政治概念在实践中得到生动诠释。


image.png

这一阶段的准备可以帮助学生建立系统的知识结构,掌握社会调研的基本方法,为后续深入探究奠定基础。

第二阶段:实地调研—沉浸式参与基层共治实践探索

在前期理论认知的基础上,观察团深入民主村开展沉浸式调研活动。调研实施过程遵循“理论—实践—反思”的探究逻辑:首先由社区工作人员和指导教师带领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在明确调研规范和要求后,各小组分别前往预设的调研点位(社区食堂、人大代表联络站、惠民巧匠坊、加装电梯楼栋等),这些点位均经过前期与社区共同的科学规划和协调布置。调研过程中,道德与法治学科组教师实施分布式指导策略,在关键节点进行观察和引导;学生则基于角色分工开展系统化调研工作—团长负责整体协调,联络员和记录员实施结构化访谈与信息采集,分析师进行理论关联分析,宣传员(协同学校信息中心)完成过程性记录。各小组通过即时讨论机制,不断将实践观察与理论认知进行辩证统整,逐步形成共识性理解。

本阶段通过创设真实的实践场域,一是使学生在多维互动中深化对全过程人民民主的认识;二是使学生在具身体验中掌握公民参与社会生活的实践方式;三是使学生在反思建构中形成对我国政治制度“真实性”和“有效性”的价值认同。这不仅可以强化学生的公共参与意识,更通过情境记忆的塑造,促进学生政治素养的内化生长,为后续的深度学习奠定了坚实的经验基础。

第三阶段:旁听议事—观察学习公共决策过程

本阶段充分利用民主村社区定期举行的“居民议事会”这一真实实践场景(经前期协调安排),组织观察团全程参与旁听。在观察过程中,各小组系统记录议事会的完整流程(包括议题提出、多方讨论、投票表决和结果公示等环节),并基于预设的观察框架对关键内容进行专业记录。议事会结束后,各观察团立即开展结构化研讨,交流观察心得并整合调研数据,最终共同完成《民主村调研手册》和观察记录表,形成可供展示的研究成果。

这一阶段的实践学习,学生通过近距离观察基层公共事务运行过程,深化对议事规则和公共价值的理解,使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可感知、可理解的具体经验。

第四阶段:拓展进阶—推动治理参与能力提升

本阶段着重培养实践应用能力,指导学生将调研成果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具体方案。比如,民主村社区是一个典型的老龄化社区(60岁以上居民占比37%),其更新改造不仅涉及物理空间优化,更关乎代际融合与社会关系重构。基于此,本案例设计了两个层次的实践任务:第一个层次是鼓励学生针对社区“青少年活动空间”的优化提出可行性方案,通过自主开展“问需于民”式调研(线上线下结合),实践“需求收集—方案设计—民主协商—提案形成”全流程,推动社区向全龄友好型转型;第二个层次则是将民主村的经验迁移至班级治理场域,开展“班级事务微提案”活动(如优化值日制度、设计文化墙等),在班级内实践“提案—协商—表决—执行”全流程,优秀微提案报送学校德育处并予以激励。

本阶段实践强调自主性与迁移性。通过成果转化机制,强化了理论知识向实际问题解决能力的转化,实现了从认知理解到实践创新的能力跃升。

四、实践反思与优化路径:持续提升思政育人质量

本案例通过“认知铺垫—具身实践—价值升华”的实施流程,有效实现了思政课程与社会实践的有机衔接,但在学生核心素养培育方面仍存在提升空间。

一是在具象到抽象的思维转化上,还需要进一步为学生提供支架。例如,在分析社区食堂协商案例时,部分学生难以自主提炼“民主协商”等核心概念的制度特征。这表明需要加强思维转化支架的设计,可通过开发“实践分析卡”等可视化工具,帮助学生系统梳理案例中的关键要素,促进其从经验观察到理论概括的能力发展。

二是在短期实践效果与长效育人机制上,还需要进一步搭建长期的社区实践平台。虽然民主村社区为思政课教学提供了优质的实践场域,但“实地调研”“微提案”等活动持续性不足,尚未形成稳定的校社协同育人模式。为此,建议通过校社共建“青少年实践基地”,构建分层递进的实践体系,形成贯穿基础教育的连续性实践链条。这种机制化设计不仅能强化实践教学的可持续性,更能促进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的深度融合,最终实现思政育人质量的持续提升。

本文系重庆市委教育工委2023年度全市中小学校党建研究项目重点课题“新时代清廉学校的建设路径研究”(课题批准号23SKZXXDJ005)阶段性研究成果

刘希娅 作者单位系重庆谢家湾学校)

《人民教育》2025年第9期,原标题为《探寻民主村:解锁“大思政课”育人密码——重庆谢家湾学校思政课教学实施案例》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