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民族团结’这四个字,怎么读才标准呀?”“‘民’是前鼻音,‘族’是平舌音。同学们,来跟着我一起读。”……
在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东乡族自治县锁南镇城南社区服务中心,一堂由大学生带来的生动语言课,让孩子们欢乐加倍,也吸引不少居民驻足聆听。这是兰州交通大学“青春石榴红”乡村推普实践团与该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华夏同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调查实践团,融合开展“推广普通话,共筑团结情”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一幕。
“这次实践活动,帮助孩子们克服了生活中用普通话表达的胆怯。”城南社区工作人员马红霞说。实践团通过诗歌朗诵、趣味课堂、社区调研等形式,提升了学生们的普通话水平,也让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热爱中华文化的种子悄然生长在孩子们心间。
教学中,实践团把方言与普通话进行对照讲解,让孩子们在具体案例中感受语言的多样性与统一性。“比如,张掖人把‘面片’叫‘揪片子’,酒泉人说‘没问题’是‘木麻达’,陇南方言里‘昨天’叫‘夜个天’。”实践团成员、马克思主义学院研一学生尹代霞列举方言词汇,再尝试把方言转换为普通话表达。
尹代霞顺势引导,“各个民族有着不同的语言和习俗,但普通话就像一座桥,能让我们跨越差异,顺畅沟通,这就是团结和沟通的意义。”
实践团成员、土木工程学院大三学生薛雪在授课中首先展示了“石榴花开”主题卡片,并结合石榴籽紧密相拥的图案讲解道:“我们国家有五十六个民族,就像这些石榴籽,只有团结互助,才能共同发展进步。”
实践团还将普通话推广与美术课巧妙结合,引导学生进行绘画创作:学生李小英拿起画笔,在画纸上画出喇叭、太阳、地球,并用文字标明“推广普通话的重要性”、学生马玉华画出了一朵开花的石榴,并写下了“石榴花开,籽籽同心”。
期间,实践团通过问卷访谈了解居民普通话使用情况,并分发推广普通话宣传手册,与居民面对面交流,耐心讲解问卷内容。同时,实践团还围绕“生态移民搬迁,社区群众美好生活”等进行了调研。
实践活动中,队员们用知识服务社会、用行动践行使命,让普通话成为促进各民族群众交流的“通用语”、凝聚人心的“连心桥”。“大家深刻感受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也体现在特色产业的发展实践中。”团队指导教师、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刘华荣说。(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记者 尹晓军)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